行政長官崔世安昨日傍晚到第十七屆澳門美食節探訪商戶,關心經營情況,品嚐各式美食,以表達對本澳飲食服務業界的關心和支持。他指出,澳門最近成功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成為「美食之都」,政府相關部門將繼續與業界共同努力,既要傳承推廣,也需加強創新開拓,讓「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為助力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注入新的元素。
繼「澳門歷史城區」於二零零五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後,在國家各相關部委支持下,澳門特區政府最近以「中國澳門」的名義申報「創意城市美食之都」,而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評定為美食範疇的新成員城市。這是繼成都及順德成功加入網絡後,澳門成為第三個獲評定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的中國城市。這將與《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一六九三——一八八六)》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名錄》一道,為澳門再增添兩張亮麗的國際名片,有助進一步提升澳門特區的知名度。
身兼中國澳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工作委員會主席的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指出,澳門成功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美食之都,對澳門有莫大裨益,其意義超越美食和旅遊領域的層面。申都成功將啟發澳門開創新的發展模式,以創意作為策略元素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單可藉此推廣本地獨特的美食文化,更可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澳門朝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邁進。
小小的澳門特區之所以能夠在國際社會揚名立萬,連續獲得多個國際級的美譽,除了是澳門本身所固有的特色之外,關鍵是受惠於中央政府的加持。由於中國在國際社會事務上的發言權愈趨強大,及「一國兩制」方針成功實施,這對澳門特區申報相關稱呼有加分作用。實際上,在「澳門歷史城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過程中,幾經修訂申報內容,就可得知,如果不是中國政府充分利用自己的話語權,並以自己歷年申報世界遺產的經驗,支持及指導澳門的申報工作,是難以如願的。今次申請「美食之都」也一樣,而且獲得更多的中央部委的奧援,包括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國務院港澳辦、外交部和外交部駐澳門特區特派員公署等,都予以全力支持。這對進一步強化澳門居民正確對待中央與特區關係,將維護中央對澳門特區全面管治權與維護澳門特區高度自治權有機地結合起來的認知,很有裨益。
當然,澳門作為「美食之都」也是名不虛傳,國家的大力幫扶更並非是「拔苗助長」、「拉牛上樹」。實際上,澳門的美食有幾個特色。其一、是中西文化融匯,從而促成在原來基礎上「創造」了新的特色菜餚。比如,許多遊客喜歡一嘗的「葡國餐」,其實已經對真正的葡國菜進行了許多改革,摻入了許多東方元素,但口感卻更好。又如,作為中國四大名菜「粵菜」發端的順德菜,在澳門擁有不少原籍順德的名廚,他們充分利用澳門的特殊環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地創造了更多色香味更佳的粵菜系列。再如,當年在東南亞某些國家「排華」時來到澳門的華僑,將當地蕉風椰雨的小吃帶來濠江小城,讓澳門街頭巷尾飄香,咖哩與茴香齊飛,胡椒同八角共舞,讓人垂涎欲滴,流連忘返。一些原籍是珠江三角洲的香港居民,為了品嚐大良崩沙、順德薑汁燉奶、倫滘糕、九江煎堆等地方小吃,或喳咋、沙爹牛肉等東南亞風味,而專門趕來澳門。
但在博彩業開放後對其他各行業形成了擠壓效應,各種小吃的經營者也受到嚴重擠壓。一方面是舖租急升,另一方面是人資缺乏,使得經營各種小吃的店舖一家一家地「執笠」結業,澳門所獨有的小食文化逐漸消失,殊為可惜。有一些企業家想辦法,如「銀河」利用「百老匯」組織了小食街,但畢竟是在豪華大酒店內,商業味也較濃,價錢較貴,屬於「陽春白雪」,缺乏「下里巴人」的感覺。作為「個人遊」遊客,尤其是背囊遊客,相信更樂意於街邊「大排檔」那種既熱鬧又簡樸的氛圍。
每年在格蘭披治大賽車期間舉行的「美食節」,不管是其形式還是各家攤檔出售的食品,雖然也有「陽春白雪」,但大多是「下里巴人」,尤其是已經在市面上消失多年的傳統小食。還有外地專誠來澳參展的罕見品種。這也是每年的美食節都大受市民和遊客的歡迎的重要原因。雖然倘能找到一個適當的地方,將之固定及恆常化,形成類似台灣夜市的美食文化,不但能方便市民、遊客,而且也能作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一個項目,保護和發揚澳門的傳統小食文化(其實也可說是具有澳門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該多好。
其實,澳門特區政府相關單位並非沒有作為,民政總署就曾計劃在西環湖景區設立類似夜市的飲食區。在諮詢期時沒有人提出異議,但後來卻遭到猛烈炮轟而只得被迫擱置。盡管其中一些意見確是有其理由,如擔心污染湖水,及發出噪音等,但也有些理由卻是不成其理由的,甚至只是民粹主義作祟,為反對而反對。那些「意見領袖」並非是西環湖景區附近的住戶,亦即與自己的切身利益完全無關,但也出來反對。而在當時,正是崔世安和特區政府「最受欺負」之際。現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後,或許會有新的認知。
既然每年的美食節的效果都這麽好,也如此地受歡迎,這就使人突發奇想,不是說,中央要求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而其中的一項內容就是扶持博彩業以外的各種各樣中小企業,包括小型飲食業在內嗎?澳門不是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其中一項內容就是「美食休閒」嗎?不是澳門已經被列入「美食之都」,但許多美食品種已經成為「瀕危品種」,或將會使「美食之都」名不副實嗎?為何不將每年只舉辦半個月的美食節,辦成每天都營業的「美食節」,亦即將「美食節」常態化,就像台灣地區的「士林夜市」、「饒河夜市」、「逢甲夜市」、「六台夜市」那樣,成為澳門特區旅遊文化和美食文化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當然,橘逾淮為枳。移植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必須注意適合澳門居民的心理習慣和承受能力。但卻不能因此而因噎廢食,可以另覓地方,落實民政總署的規劃。可以在民政總署以至特區政府的統籌下,與美食節籌委會的人馬合作,另行覓找既方便市民及旅客,也不會對居民造成噪音滋擾的地方,或是在未來粵澳新通道的澳門口岸附近政府收回的土地,或是在新城填海區安排適當的區位,或是在關閘以東規劃的濱海交通樞紐地帶,或是在蓮峰球場的規劃區,設立以銷售各式小吃為主的夜市區,將美食節恆常化及固定化,形成具有澳門特色的夜市文化,也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當年,香港的港澳碼頭(信德中心)興建期間,臨時港澳碼頭旁邊的「大笪地」就是遊客們流連忘返之地。二十年過去,或許人們的消費習慣有所改變,相信其形式仍受歡迎。既然是「美食之都」,就應讓遊客和市民都能真正品嘗得到各種美食,而且是雅俗共賞,「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共融一爐。貴有貴的食法,平有平的食法。絕不可辜負國家的扶持,也不辜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肯定。當然,更是不辜負「食在澳門街」的美好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