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年畫的未來

要把傳統年畫與當代需求對接起來,探尋傳統年畫中有生命力的東西,還需要多方面努力

春節臨近,年集如約而至,尤其在鄉鎮年集上,門神、灶王、土地神等傳統年畫是每家必備,印象中還有表現年年有餘、花開富貴、金玉滿堂、麒麟送子等主題的年畫。在很多人眼裡,年畫裡有美好心願的寄託,過年怎能少得了年畫!

作為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傳統年畫曾經在中國民間美術史上傲居龍頭,優秀傳統年畫所承載的刻繪技藝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民間畫師和工匠高超的技藝。

農業文明時期,人們靠天吃飯,充滿了對自然與鬼神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生產力水準所限,版畫是當時民間最主要的圖像傳播形式。年畫把版畫與年結合,使人們的審美需求和幸福追求在一年最重要的時刻得以最正式充分地表達。

然而,年畫製作中最核心的環節——刻繪技藝,其根植的文化土壤在不斷流失,生存空間日漸狹小,從業人員大幅減少,傳統年畫的衰落已是不爭事實。

近些年,隨著文博事業的發展,人們得以在博物館看到傳統年畫張貼的模擬實景,可以去美術館看傳統年畫的展覽,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傳統美術愛好者也在收藏傳統年畫,並對不同地區、不同作者的年畫進行評鑑,說明傳統年畫仍有生存空間,其刻繪技藝仍有傳承潛力。

新時期讓這門古老的技藝重煥生機,是每一位傳統年畫刻繪技藝傳承人的最大願望,也是眾多傳統文化研究者的歷史使命。

歷史上,年畫風靡全國的主要原因是能夠從思想上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在工藝上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今天,全印的蘇州桃花塢、陝西鳳翔,半印半繪的天津楊柳青,全繪的山東高密等國家級年畫保護單位仍能在民間美術市場爭得一席之地,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其作品能夠把握人文精神和秉持工匠精神,能夠繼續滿足當代人的精神需求。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貫穿於人們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文模式、審美情趣,亦即一個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活動內在的靈魂與生命。「工匠精神」按照目前的通行解釋,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對於傳承傳統年畫刻繪技藝而言,人文精神是內在要求,工匠精神是外在要求。

傳承人是傳統年畫刻繪技藝內容和水準的保持者和傳承者,但大多來自農村或小城鎮,文化水準和經濟、社會資源有限,做不到及時、有效地把握和提煉當前的主流審美情趣,也難以將其創造性地轉化為能夠滿足和引導新時期人們精神需求的藝術產品,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培訓。

在文化部的支持和指導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聯合恭王府管理中心共同承辦了國家藝術基金「傳統年畫刻繪技藝傳承人才培養」項目,招收了來自全國9個省市、21個年畫保護單位,包括國家級、省級傳承人在內的50名學員,邀請了包括4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在內的40名專家前來授課,授課內容包括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民族學與人類學、哲學、藝術學等,並組織學員對多個國家級年畫保護單位、文博單位進行調研,通過兩個多月的授課和調研,對如何提升傳統年畫刻繪技藝進行探討和實踐。

研修過程努力讓傳承人體會到,要緊緊把握住傳統文化「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精神脈搏,充分挖掘年畫所蘊含的文化和所體現的特質,密切把握當代的人文精神,繼續秉持工匠精神,通過創新思維方式來拓展發展空間。

為了檢驗培訓效果,承辦方徵集了傳承人約150幅作品在恭王府公開展覽,並邀請國內著名年畫和民俗研究專家薄鬆年、劉魁立、宋兆麟、李振球、孫建君、馬立明等進行評審。

專家們均認為,這些作品基本體現了學員們的地域特色、刻繪技巧和創作理念,總體水準尚可,但也暴露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缺乏人文精神,缺乏藝術感染力;一是缺乏工匠精神,製作技藝不夠精湛,畫面簡單不說,畫中甚至出現了武將身上背的弓沒有弦的硬傷。

要把傳統年畫與當代需求對接起來,探尋傳統年畫中有生命力的東西,還需要多方面努力。在項目舉辦過程中,恭王府管理中心牽頭成立了中國傳統年畫專業委員會,成員主要來自科研院所、高校、文博機構、年畫保護單位的傳承人。專業委員會將在調研、科研、教學、實踐基礎上,與政府、媒體、企業加強互動,通過實際行動增強傳承人造血功能,用富含人文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時代性精品迎接市場的挑戰,贏得過去曾經擁有、未來也可獲得的尊嚴和價值。

(劉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