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由中華文化促進會與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第十次兩岸人文對話」日前在京舉行。本次對話以「中華文化在21世紀」為主題,來自兩岸的多位著名學者從文化、經濟、科技等角度展開對話與交流。
文促會名譽主席高占祥表示,十次「兩岸人文對話」的舉行,讓我們深刻感悟到「兩岸一家親」「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情誼,也感悟到兩岸人民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統一的共同意志和堅定信念。
據介紹,「兩岸人文對話」每年選取一至二個話題在大陸和臺灣輪流舉行,相繼在北京、南通、臺北、杭州、長沙、宜蘭、桂林、香港、梅州成功舉辦。
2012年,中華文化促進會與臺灣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合作推出「兩岸人文對話」,邀請兩岸專家學者以中華文化視角,對兩岸共同關心的世界議題進行探討。
臺灣抗戰老兵後代在渝探訪先輩足跡
【新華社重慶6月8日電】第七屆「尋找抗日足跡,共謀和平發展」交流活動7日下午在重慶舉行了座談會。來自臺灣的71名抗戰老兵後代代表齊聚山城,追憶父輩抗戰歲月,共謀兩岸和平發展。
此次活動於3日啟動,為期一周。代表們在渝期間先後參觀了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重慶江津白沙抗戰遺址群及空軍抗戰紀念園等地。代表們探尋先輩的抗日足跡,深入瞭解了重慶作為中國戰時首都的抗戰歷史文化。
座談會上,代表們先後發表了感言,臺北市重慶同鄉會常務理事長鄒曉光表示,活動讓我們這些抗戰老兵後代深入瞭解了這段中華民族的抗戰歷史。「由於臺灣近年來歷史課綱的修改,大幅刪減了中國歷史,不少臺灣青年對這段抗戰歲月已經不清楚了,希望大家一定要知道抗戰時期同胞們的艱辛,銘記那段歷史。」鄒曉光說。
同行的代表沈傑告訴記者,抗戰歷史能喚起兩岸同胞共同的回憶,為相互交流找到契合點,希望兩岸加強交流、推動融合,從「兩岸一家親」到「兩岸一家人」。
談到對重慶近年來發展變化的印象,臺灣青年代表雷樹雯表示,很驚歎這裡的發展和進步,「網紅城市」確實很漂亮,洪崖洞的夜景讓人沉醉。「不少臺灣青年對大陸還停留在貧困落後的印象,我會回去分享這次參訪的經歷,希望兩岸青年加強溝通、加強交流。」
此次活動由重慶市台辦主辦。據瞭解,自2012年舉辦首屆「尋找抗日足跡,共謀和平發展」交流活動以來,重慶先後邀請近400名抗戰老兵及後代來渝參訪,共同弘揚抗戰精神,展望兩岸發展未來。
臺胞林麗莉:這裡能給臺灣年輕人更大舞臺
【新華社福州6月8日電】知道福建推出促進閩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66條措施後,臺胞林麗莉馬上在微信群裡「廣而告之」。她打算回臺灣再把身邊一些年輕人「召集」起來,認真「傳達」一下,「我一直鼓勵臺灣年輕人到大陸來,這些信息對他們很重要。」
林麗莉的職業生涯在臺灣18年、在大陸13年。「大陸已經成了我人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她說。如今,作為陸家嘴國泰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福建分公司團險職域部部門總經理,林麗莉除了拓展業務之外,也著力打造兩岸團隊。
針對「66條措施」,她一一解讀。比如,「臺灣地區服務提供者經批准可獨資興辦養老機構和開設診所、門診部等。」她說,「我周圍有很多臺灣醫生朋友,這條很適合他們。」
「對福建省承接臺灣青年實習實訓符合條件的企事業單位,且在閩實習實訓時間連續不低於15天的,按照每人5000元的標準,由財政分級補助承接單位。」她說,「我們公司有臺灣實習生,政府把補貼給我們,我們給臺灣實習生薪水,可以吸引更多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實習。」
兩岸智庫專家:大陸鄉村振興將為兩岸融合帶來新機遇
【新華社廈門6月8日電】「大陸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兩岸合作的良機,更將為臺灣專業人才找到新的用武之地。」正在廈門舉行的海峽論壇上,如何把握大陸發展新機遇、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成為與會專家學者聚焦的話題。
第十屆海峽論壇•兩岸智庫論壇上,近百位學者參與了討論。「大陸鄉村振興戰略是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契機。」臺灣經濟研究院董事、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邱毅作主旨演講時表示,臺灣農業起步早、精細化程度高,如能抓住大陸鄉村振興的重大機遇,臺灣精緻農業、休閒農漁業、創意農業都能在大陸找到新的發展空間,相關產業專業人才也能找到用武之地。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巡視員許正斌認為,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從耕讀傳家到鄰裡守望、誠信重禮,都是中華文明的鮮明標簽。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臺胞和台資企業可以積極到大陸投資興業,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凝聚同胞力量和智慧,持續擴大各領域交流合作,加快推進兩岸鄉村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本次論壇由中國發展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福建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和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等兩岸機構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