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給澳門高校工作的指示,在澳門特區掀起一陣熱潮。繼澳門中聯辦和特區政府舉辦傳達學習會,中聯辦主任鄭曉松和行政長官崔世安分別講話之後,各大專院校尤其是由其校長聯名寫信給習近平的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更是反應熱烈,紛紛以各種方式傳達學習習近平主席關於澳門高校工作的重要指示,決心將習近平主席的要求和期許化成行動,做好高校科研教育工作,促進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將各大專院校打造成大灣區人才培養基地和科技創新高地,並為澳門特區培養更多的建設者和「一國兩制」事業接班人。而官方和民間的科技及教育團體及其領軍人物也紛紛表態,要以融入大灣區發展、建設智慧城市為契機,加強科技創新及產學研合作,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和科技人才培養,以優秀科技成果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也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這股熱潮的掀起,主要的原因,固然是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擁戴、敬重和信賴習近平主席在澳門特區的現實反映,這是澳門居民尤其是高教工作者發自內心的感情,對習近平主席在日理萬機的情況下,以最短的時間回复澳門的來信,這就使得澳門居民深切地感受到習近平主席的關懷和厚愛,當然也就不會辜負習近平主席的殷切期望。
這是普遍性的原因。還有特殊性的緣由,就是習近平委託中央辦公廳調研室轉達的复函內容,聚焦在澳門高校科技創新及培養科技人才方面。而科技創新及科技人才教育,是澳門特區的「弱點」。實際上,過往澳門予人的印象,一是「賭城」,二是經濟結構單一,三是科技力量薄弱,四是教育機構的學術品質與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存在較大距離。
而在這段時間以來,中美貿易糾紛可能會演變成貿易大戰,其中「中興」遭到處罰的問題,讓人們印象深刻。在中共「十八大」前,經濟發展呈現粗放型,只顧賺快錢,連科技界也不例外,忽略基礎科研,耐不住外界誘惑,核心的科技研究如芯片技術過不了關,甚至還發生買來美國芯片,僱請民工刮去LOGO後,印上自己的「LOGO」,就冒充「國產芯片」的鬧劇。
內地尚且如此,澳門就更不消提。由於澳門市場細小,而且經濟結構單一,只有博彩業獨大,本地一些學子在外地修讀高端科技學科學成後,返澳難以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就只能是外流到其他地方去就業。「十八大」後,澳門各家大學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關於「繼續面向未來,加強青少年教育培養」「澳門青少年是澳門的希望,也是國家的希望,關係到澳門和祖國的未來。要實現愛國愛澳光榮傳統代代相傳,保證『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就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愛護青年一代,為他們成長、成才、成功創造良好條件」的指示,加大對青少年培養的力度,包括在科技教育及科技研究方面,也陸續出了不少成果,其中一些還是具有國際性意義的。但顯然是宣傳不足,多數澳門居民都不知悉,即使有所了解也認為這些研究人員並非澳門本籍居民。就此,今後在繼續吸引非本地高端人才的同時,更應引用曾經外流的本籍高端人才,並給予優惠的學術教研地位。
咎就此而言,習近平主席關於澳門高等教育工作的這個重要指示,如果執行得好,而且充分發揮及利用其在外延或外溢的效果,就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作用,對於改變澳門所謂「賭城」的形象,及經濟結構單一等現象,都有好處。而且,還可根據及充分利用幾家高等院校各自的特點及資源,結合澳門的實際情況,推出符合中央要求及澳門特區需要的成果。如結合中央賦予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任務,澳門旅遊學院的科研及教育工作,就專注此方向發展。
在進一步,澳門各高校倘能在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項目中,力所能及地分擔若干任務,那就超越了「十九大」報告要求港澳兩特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層次,以至是引領某些內地某些科技領域了。實際上,澳門的科技教學及研究人員與內地的同行相比,物質條件及後勤保障可能會較有優勢,可以在無顧之懮的條件下進行科研工作。澳門特區就宜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條件,打破隔閡,用好用盡用活同樣也適用於澳門的習近平主席日前對在香港的兩院院士的回信所提供的各項優惠措施。倘運用得好,澳門的成功將不遜色於香港的同行。
從習近平主席的回信中,還有另一重感受,就是消除了「大香港小澳門」的自卑感。這句話,是已故東南學校校長畢漪汶的「原創」。一九八零年六月上旬,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兼省革命委員會主任的習仲勛,為反制澳門某些土生葡人藉著修訂《澳門組織章程》大搞「變相澳獨」的事件,率團訪問澳門,在南光公司大廈禮堂舉行習仲勳省長與澳門各界同胞座談會。畢漪汶發言說,習省長首次出訪就是到澳門,打消了人們對「大香港小澳門」的疑慮。筆者在香港某著名政論雜誌報導後,「大香港小澳門」就成了港澳地區的流行語。
近日閱讀《炎黃春秋》今年第六期的《解放戰爭時期民盟在澳門的革命活動》一文,提到畢漪汶是民盟澳門分部的成員,接受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饒彰風的領導。也是八十年代的廣東省人大代表,這比現在的全國政協澳區委員的「含金量」還要高。該文還提到,民盟澳門分部還有另一位盟員孫錫昆,他是八十年代初醞釀創刊的《濠江日報》(非現《濠江日報》)的社長。
之所以提起「大香港小澳門」的議題,是隱約感覺到近期澳門與香港進行競爭的影子。筆者日前就有所分析,澳門中聯辦前任主任王志民在澳門創造多個「第一次」之後,調任香港中聯辦主任,將此經驗移植到香港去,也在香港創造多個「第一次」。而澳門中聯辦也不甘「落後」,以澳門的特點繼續創造澳門的「第一次」,兩地呈現你追我趕,並駕齊驅的景象。而今次在香港的兩院院士致信習近平主席獲得回信後,澳門也「不執輸」,至少是弭平了「空白」。倘此下去,就將促成「百舟競走」的良好局面。
但似乎是仍然有著「大香港小澳門」的陰影。同是致信給習近平主席,香港是以二十多位在港的兩院院士聯名;而澳門聯名致信的兩位大學校長,都尚未具有兩院院士的身份,據說澳門至今仍未有兩院院士,而香港則有四十多位。不過,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而這已經相等於中國工程院院士,但尚未「互相認可」;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已經被列入中國工程院院士二零一七年候選人名單。希望中央能夠盡快完成相關程序。當然,更應著重培養澳門土藉科研人員成為兩院院士,彌補這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