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和他的世界紀錄

世界傑出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寫了一部名著《走向豐衣足食的世界》,書中寫到「袁隆平為中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他增產的糧食實質上降低了人口增長率。他在農業科學的成就擊敗了飢餓的威脅。他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豐衣足食的世界。」

雜交水稻的這些年

2017年10月15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以測產1149.02公斤的畝產量衝向新高,再創世界紀錄。

18日下午,這片百畝示範田裏的水稻開鐮收割,顆粒歸倉。專家組對該基地種植面積達102畝的「湘兩優900」百畝高產攻關片進行了現場測產,隨機抽取了3塊地進行人工收割、機器脫粒、實打實收,總收面積3.126畝,三塊地畝產分別為1181.00公斤、1129.68公斤和1136.38公斤,平均畝產1149.02公斤。又一次刷新了水稻單產的最新、最高世界紀錄。

袁隆平院士也親臨測產現場,對於評測結果,他在現場寫下了:「畝產量遙遙領先於全世界。」

早在1974年,袁隆平已與雜交水稻聯繫在了一起。當年,袁隆平培育的「南優2號」開了雜交水稻之先河。這是雜交水稻首先在生產上應用,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並在推廣應用中起了先鋒作用,分佈于長江以南各地。

如今,雜交水稻已經過多代改良,平均畝產達1149.02公斤,每公頃產量達17.23噸,提前實現了毎公頃17噸的第6期高產攻關目標。「按照一人一年600斤糧食的量計箅,兩分田就可以養活一個人,不得了哇!」袁隆平一再感嘆。他帶領的團隊從2000年到2017年,共間接實現了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067公斤,1149公斤的超級稻攻關目標,不斷刷新了多項世界紀錄。

袁隆平數著每一期目標提前實現的時間節點,並與日本水稻產量作對比,「1981年,日本就提出了每公頃12噸的高產目標,被我們搶先在2004年率先實現了。我願意繼續向每公頃18噸的目標衝刺!」這也是袁隆平院士的夢想。

袁隆平還回應了對雜交水稻「高產低質」的質疑。有人認為雜交水稻雖然產枏高但往往質量不高,甚至有些消費者偏愛外國優質米。「我們已經培育出的雜交水稻新品種大米『超優千號』,品質可以與市場上一種80元一斤的日本米媲美。日本商人專門來找我們,並取樣檢測了,評價說有彈性有嚼頭,口感很好。」袁隆平引以為豪。他還強調:「中國人多,但人均耕地少,我們要高產優質,不能低產優質,既要保障糧食安全,也要提高單位面積產。」

袁隆平表示,雜交水稻同時實現髙產和優質,難度很大,但產量和質量不是對抗性的矛盾。「有人對雜交水稻有片面看法,認為高產就不可能優質,以前確實有些雜交水稻品質一般。但是上個世紀,首先要解決的是溫飽問題,必須把產量放在優先地位。現在生活水準提高了,人民不滿足於吃飽,還要吃好,我們也改變了戰略,既要髙產,又要優質,但不以犧牲產量為代價來尋求優質。」

不僅如此,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袁隆平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近期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乾淨了,種子自然就乾淨了。」

去除鎘元素又有什麼意義呢?鎘污染危害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1956年在日本水俁灣爆發的水俁病。但如今,中國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了重大突破。

躬耕雜交水稻研究60餘年,袁老坦言,是黨的陽光雨露滋養了科研人員,在挑戰「世界飢餓」的歷程中,有勇氣堅持不斷探索,有條件克服重重困難,使這道世界難題首先被中國人攻破。

一個小目標:海水稻畝產300公斤

袁隆平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未來能夠培育出畝產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

在2016年的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袁隆平介紹了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所謂海水稻,是指抗鹽抗鹼性水稻,就是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鹼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鹽度不低於1%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雖能達到每畝200到300公斤的水稻品種。

在袁隆平居住的地方一一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裏面掛著一張中國地圖,上面用不同的顏色標出了我國鹽鹼地的分佈,目前中國有15億畝的鹽鹼地和灘塗,涉及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改造鹽鹼荒灘為良田,將解決中國八千萬人口吃飯問題。可這件事幾乎沒人相信能做成,因鹽鹼化程度高的地方,幾乎沒有植物能生存。但袁老認為,這件事有眉目。

中國國土在這一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中國南方大江大河的入海口,生存著耐鹼性強、抗病性強、生命力強的野生海水稻,為科研人員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基礎。這意味著中國有2.8億畝寸草不生的鹽鹼地有希望被開發利用,「變廢為寶」種植糧食。「為了使海水雜交稻能夠更好地造福世界人民,我本人和本研究中心均十分樂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從2012年到2017年,這五年的時間當中,所有的中間測交和配組的材料有三萬多份。每一份材料要進行最少八次的配組。算下來約有24萬次,現在才有十幾個相對來說形狀比較穩定的小品種。經過不懈努力和數萬次的試驗,終於可以在鹽鹼地和灘塗土地上大面積種植高品質碱生稻。

未來三年,能推廣面積到一億畝。這一億畝,每一畝地如果有300公斤的糧食產量,那麼我們就有300億公斤的糧食,其貢獻不亞於當年發明的雜交水稻,也將極大地緩解我國耕地而積減少的嚴峻問題。

2017年袁隆平在一次主題演講中曾表示,將在3到5年內選育出在鹽分濃度3%。-8%o的海水灌溉種植條件下,產量達每畝300公斤以上的耐鹽鹼水稻新品種。百姓或許不瞭解這有多大的意義。簡單來說:海水也可以種糧食了!

之所以定下這個「小目標」,袁老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種水稻需要施肥、灌水、治理病蟲害,這些都需要成本。目前海水稻產量不高,畝產只有100公斤左右,是半野生狀態。農民種了連成本都收不回,積極性就不高。但如果能提高到畝產300公斤,種海水稻就劃得來了。」

國外有些科學家也在從講海水稻的研發。但目前,在耐鹽鹼水稻育種及鹽鹼地稻作改良研究方面我國仍處於領先地位。「小目標」是在5到10年內利用稻作改良技術改造鹽鹼地和灘塗,計畫2020年試驗成功每畝產愚300公斤的海水稻。如果中國增加1億畝灘塗良田,每年將多增加300億公斤糧食,這將解決八千萬人口一年的溫飽問題。

2017年9月,在袁隆平的帶領下,「海水稻」項目進行實地測產,產量最高的達到畝產620.95公斤。這無疑又是一項新的世界紀錄。

稻花香裏說豐年

這數十年來,正如世界上大多數的傑出的科學家一樣。袁隆平一直站在公眾的第一視角中,一直給大家帶來振奮人心的消息,一直為千家萬戶灑下顆顆稻米。

本該「頤養天年」的年齡,袁隆平卻依然奔走在田野中,做著自己的「禾下乘涼夢」。科學探索是沒有止境的,追求也是沒有止境的,他的動力來自他的夢想。

「我的夢想很簡單,我做過兩次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我的夢裏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子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的另外一個夢想就是希望我的畝產1000公斤早日實現,實現了以後還有沒有更高的目標呢?我希望培養一些年輕人向更高的1200、1300公斤來奮鬥。這就是我的夢,為我們國家和世界的糧食安全做出我應有的貢獻。」耄耄之年的袁隆平風趣地說道。

轉眼已是2018年,世界許多稻田都在種植雜交水稻。這種外國人眼中的「東方魔稻」讓他們既吃驚又羨慕不已,美國、德國、法國等幾乎全世界的國家都在請袁隆平講課指導。

世界糧食獎創立者諾曼•博洛格在世界糧食獎頒獎儀式上與袁隆平握手致意,親自給他頒獎。

2006年,他還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的辦公室裏擺滿了各種證書和獎章,但袁老本人卻沒有被各種榮譽堆得高高在上,沒有因為世界紀錄的誕生而止步不前,而是堅持在一線做科研。

雜交水稻的成功研製,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為我國全面解決了溫飽問題,也為全球大面積減少饑餓人口發揮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衝刺階段的今天,確保糧食安全仍然是國家的重要戰略目標,袁隆平的科研成就仍然具有難以估量的重要價值。

(陳婉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