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都離不開人的推動,因此,人才成了各行各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每次說到澳門要發展新產業,首先出現的問題就是人才。澳門地域狹小,人口基數較小,勞動力供給不足,澳門本土培育的高學歷人才數量也不能滿足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儘管澳門有不少人在海外求學,但也有不少人學成後並未返回本澳發展,總體上澳門的人員供給處於嚴重不足的狀態,高學歷人才更是稀缺。
人才不回澳緣由眾多
廉政公署早前公佈移民審批的調查報告,指出在審批「技術移民」申請時,存在審批標準欠缺嚴謹等問題,引起本澳社會對人才問題的關注。在輸入人才問題之外,亦令社會對人才回澳問題再度思考。
有本澳媒體評論指出,城巿要發展,除要有足夠人力資源支撐,人才更是發展的關鍵。近年不少內地二、三線城巿高調加入人才爭奪戰,紛紛出臺一系列的引才激勵計劃,包括利用住房配套、寬鬆落戶等手段吸納人才。澳門地方小,大學專業、工種、職位及發展前景不及外國或幅員廣闊的內地大城巿,因此不少青年在選讀大學時會考慮內地和外國優先,看到發展前景,部分更會落地生根,或良禽擇木而棲,轉往其他更有發展空間的城巿一展所長。相比之下,小小澳門始終難逃「塘水滾塘魚」,人才外流,人才難留。
《澳門人口政策研究報告》提出,鼓勵澳門人才回流,並擴大本地人才儲備。政府數據稱,去年7月至今年6月,本澳人才資料庫共有6,545人登記,但當中近兩成,即1,283人在香港、內地及台灣等地居住,而且他們當中大多數正處於青壯年。
「良禽擇木而棲」,人才的流動受著多種因素的制約,是多方選擇後的結果。他們之所以外流,未必是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可能只是因為內部的機制、生活的環境更不如意。澳門人才不回澳,其緣由主要有幾個方面。
首先,澳門空間狹窄。一位擁有世界名校畢業學位的年輕學者,雖然任職初級講師的工資只有澳門的一半,但仍然不願歸來,影響因素之一是科研發展的空間和靈活性。開設基礎科學研究的院校僅澳大一家,返澳後倘發現不合適,根本別無他選。另外,缺乏其他科研機構的支持,開展研究會缺少某些必要的支撐,學術聲譽更難建立。此外,亦與生活環境不無關係。「一般在國外受高等教育的,都會感到外國的環境與澳門狹窄的生活空間有好大反差。」
其次,澳門缺乏系統的人才成長環境。以醫科為例,在澳門還未開放博彩業,旅遊業還未如日中天的時候,醫科是不少澳生的心願。但有從內地著名醫學院校畢業後的學生,選擇留在該醫學院附屬的醫院發展。「澳門缺乏健全的培訓制度,也沒有適合的專業訓練」,學生直言是暫時不回流發展的原因。澳門一來病例不夠,經驗豐富的導師又欠奉,讓有心在醫學路上繼續前行、希望在師資更好的地方培訓的學生卻步。本澳的醫生培訓制度也形成一定阻礙。根據醫科學生培養的國際慣例,所有醫生畢業後都要經過三年的普通培訓,才能入職成為全科醫生,或進一步接受三至五年的專科培訓。倘當地不具備培訓醫生的優秀師資,有的內地省市還會自掏荷包,讓所有考取醫師資格的新人,到全國名列前茅的四、五間醫學院培訓三年。反觀澳門,公立醫院培訓時長雖未及國際慣例,但亦尚算規範,私立醫院則完全無標準。即使有培訓制度,也未必等於師資到位。名師出高徒,想青出於藍,首先要有優秀師資。
第三,回流專才職業多不對口。人才委員會曾舉辦「人才回澳考察計劃」,吸引十九名居民回澳考察。當中四名參與者受訪時表示,參加計劃代表有意願回澳,「鄉情」是動心主因,但對口職位、就業前景及生活質素則左右付諸行動。希望考察計劃祇是開端,政府能跟進後續的職業配對及行業土壤。
參與計劃的受訪者提到,生於斯長於斯有感情,希望回澳陪伴父母、共聚天倫,為澳門出一分力等。有意願回流工作,但前景未明令他們卻步,不同專業仍有不同現實條件阻礙起步。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密蘇裡大學美術系教授的梁藍波憶述離鄉別井的原因,指廿多年前澳門高校不多,發圍機會少,赴美留學後看到發展機會,便留下教書至現在。他坦言願意回澳,但需視乎配套措施是否夠吸引。指高校受體制局限難提供超額工資吸才,澳門若要吸納國際級教授,可參考內地經驗,由政府提供支援,如起動資金,使人才回流後有更大發展。
神經外科專科醫生劉子洋既有英國高等學府的碩士學位,亦有多年在台灣行醫經驗,專責腦中風、老人癡呆等診症,負責偏頭痛或柏金遜症等科研,為本澳欠缺的專才。「可惜回流相當困難」。劉子洋坦言,本地醫療水準不及外地,作為澳門人,希望將先進經驗引進澳門,但外地醫生入職公立醫院的程式繁複且時間長。他指出,在外地執業十多年,回澳行醫要重新考試、專業認證,令人卻步。建議政府簡化流程,相信有助吸納國際醫生,提升專業水準。他提到,在外國的講師級或教授級的醫學人才,回澳除投身醫療服務,亦希望延續醫學研究,希望澳大除重視中醫藥科研,未來能發展西醫或老人醫學等研究。澳門停留實驗室階段,但人體研究對推進醫學進步卻相當重要,可惜澳門不鼓勵,希望政府日後能有前瞻思維作突破。
梁藍波總結表示,這裡不少外地專才職業不對口,祇因澳門是以現時市場需求作為出發點。他強調政府需有長遠發展藍圖,分階段逐步儲備未來所需的資源或人才。並提到本澳喜到外地借鏡經驗「睇幾日」,但與真正在當地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不可同日而語,政府必須重視吸納外流人才。
第四,高樓價阻人才回流。澳門樓價高企,或會成為人才回流的阻礙,對此社會各界都有認識,在其他地區,對人才回流或者吸引人才,直接採取房屋補貼等措施,而澳門特區政府在這方面極少見到相關的政策措施。
人才問題存多種相互矛盾
特區政府銳意將本澳構建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並致力促進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因此本澳需要更高素質的人口及人力資源。正處於社會轉型關鍵時期的澳門急需大量人才,特區政府有必要創造誘因,吸引本澳人才回流。
人才渴望的是發揮機會,倘僅靠資助補貼、置業優惠等獎勵留人,未必達到最理想效果。尤其一些地方引進了專才,卻束之高閣,專才得不到應有的發揮,「人才」變「耗才」。引入人才時,更需要營造人才增值土壞,讓各類人才在競爭中發揮,始能幫助城巿可持續發展。
要堵塞本澳人才流失的缺口,吸引在外澳人回流發展,除了要讓他們看到回澳後的發展前景,最重要是為他們創造可以一展所長的機會。如人才發展委會員網站中雖架設了「澳人回流資訊平臺」,卻缺乏吸引人才回流的誘因,誰願放棄外地有發展願景的工作貿然回流?
而目前本澳在「人才」問題上,似乎已經陷入了多種相互矛盾的境地:如一方面是感覺「人才」不足,需要積極培養和吸收,另一方面是培養出的人才「學無所用」,找不到相應的發展空間;一方面是主要培養和吸引澳門人才,包括在境外的澳門人才,不想吸引境外的非澳門人才,另一方面則是澳門人才也有可能會被其他地區的「人才政策」所「吸走」,澳門在「人才」方面會「入不敷出」;一方面是政府如果不重視培養人才則無法解決澳門的「人才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重視培養人才了又可能需要面對人才的「學無所用」的問題。
早前的立法會質詢中,立法議員與政府官員之間的「溝通障礙」也顯示本澳的「人才問題」並不好解決。有議員認為深圳的「孔雀計劃」提供住房、居留、子女入學等多項優惠政策搶奪優秀人才,而澳門的「吸才」計劃相對過於保守,問政府有何更進取方案?有議員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出臺,屆時將出現人才「引進來、走出去」的景況,本澳除考慮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回流外,更應該關注人才流失問題。有議員認為港府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規定,每招聘三個非本地科技人才,需聘用一名本地科技人員加兩名實習生,顯示港府並非單純引進人才,更著重帶教本地人員成才,而本澳至今有十五萬多名外僱,當中約百分之四為專業外僱,貿促局更設有專才移民計劃,政府需要重視推出相關帶教配套措施。還有議員認為本地培養的人才,苦於沒有發展空間,如民間團體已培訓七班滲漏水人員,但現時擔憂找不到工作;再如有本澳大學的中醫系畢業生,近九成投身其他行業,「讀咗四年本科,要轉行搵食,你話可唔可惜,政府應有平臺讓他們發揮」,政府應加強人才專業的對口問題。
立法議員們對本澳「人才」問題所提出的質詢,既有擔心政府對境外人才「吸才」力度不夠的,也有擔心原本在澳門的「人才」流失的,還有質疑未能充分利用所引進的境外人才來提升澳門的人才質量的,以及擔心本澳培養的人才「學無所用」的。而政府官員在回應時,卻只是表示政府針對應用人才、專才及精英三類人才,推出了多項計劃,如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的實習計劃,亦有資助學生到外國頂尖院校修讀碩士課程;亦加強與本地業界、社團合辦培訓及考證課程,推動從業人員提升技能,向上流動;積極推進與外地一試兩證,以及一試多證機制等。
像這樣一些情況,依靠政府官員所說的「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的實習計劃,亦有資助學生到外國頂尖院校修讀碩士課程;亦加強與本地業界、社團合辦培訓及考證課程,推動從業人員提升技能,向上流動;積極推進與外地一試兩證,以及一試多證機制等」,應該很難解決。政府的這些措施對解決澳門的「人才問題」,不是「對症下藥」,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實際上,對澳門的「人才問題」,特區政府首先需要明晰澳門究竟需要哪些專業領域裡的人才?因爲所有的「人才」應該都是相對於比較具體的專業或技術領域而言的,而澳門的規模很小,產業門類也比較少,對「人才」的吸納能力相對較低,因此不能認為凡是接受過相應的教育或培訓、或獲得過相應的證書的人統統都是澳門所需要的「人才」。特區政府只有「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才能務實解決澳門的「人才問題」,才能使澳門的「人才培養」不會流於形式。
試用前瞻性眼光看問題
澳門建設智慧城巿、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美食之都等,均需大量人才支撐。政府當初構建人才資料庫,主要是為個別惹人資爭議的行業如建築業等增加人資透明度,把僱主對哪些工種有需求,以及市場上現有哪些工種的工人,先作直接配對,滿足本地人優先就業後,才考慮輸入外僱補缺。隨著市場的轉變,人才資料庫的功能角色或可作相應調整,如分階段擬訂短、中、長期人才需求計劃,一方面與大專院校合作培育針對發展需要大的人才,另一方面可向外招攬,吸引澳人回流或引進外地專才,藉以配備足夠人資,以達至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
澳門作為一個小型的國際化都市,就業需求隨著近年經濟的高速發展而大大增加。一方面是大量的就業機會等待著合適的人才來任職,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過往相對單一的經濟結構造成本土的人力資源的薄弱與匱乏,澳門在面對著時代賦予的空前機遇之際,也面臨著自我調整、自我優化的迫切需求。
海外人才回流,可為一個地區帶來新的動力,從而提升競爭力。優秀人才看重能否更好地發揮自身潛力,而發展空間、創新的條件和環境就是幫助他們發揮的關鍵。海外人才回流可帶來不同視野和新技術,促進社會在全球化浪潮下不斷前進。社會進步,促進行業多元化,是吸引人才回流的重要因素。
因此,吸引人才回流最終還是需要市場來作用,市場之中,資源配置的最優化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是判斷一個經濟體經濟結構合理性的標準及目標之一。
以前瞻性眼光看問題,就澳門來說,吸引人才回流關鍵也是產業的適度多元化,不斷發展新的產業。在新產業的選擇上,首先著重的應當是產業的孕育與發展是否與適度多元化的終極目標相一致。適度多元的主要目的在於培育本土內生的經濟因素,促進本土所發生與成長的產業或行業,並與龍頭產業產生互動,協同發展。即新產業能夠與龍頭產業的適度發展相聯繫,達到「協同發展」。也即達致「1+1〉2」的複合競爭力。其次,新產業的選擇也應該建基於澳門歷史積澱的傳統優勢,與當前全球新產業革命所產生的技術、商業模式及競爭方式相結合。在澳門本土由企業主動地把澳門因素與全球因素結合,通過創業與創新活動建立新的產業,也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構成的「複合競爭力」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最後,澳門支柱產業能夠形成及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於其產業能否在地區或全球市場上立足,且取得一席之位。也即產業的選擇要遵循地區的比較優勢,以及新競爭優勢的培育基礎上。鑒於澳門的情況,新產業的孕育在初期階段需要政府的大力培植,即意味著資源使用的暫時失效。但資源的扭曲配置僅是短期的,產業最終要自主地面對地區與全球的競爭。市場與競爭才是檢驗經濟體的資源使用與配置有效性的最終判斷者。
目前世界正在掀起創業與創新的高潮,而中國內地也在鑄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全新格局,通過此去推動經濟新常態下的增長動力轉換。創新驅動已然成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圍繞此全球競爭已經在激烈酣戰之中。從根本上看,澳門要破解經濟長期發展困局,打造一個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的局面,其出路就在於推動澳門的創業與創新。
創業、創新活動中,最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並非資本與土地,而是高素質的人才,以及人才集聚、重視創意的氛圍。但目前澳門無法形成一個創業、創新的地區環境,尤其是人才培育與吸引方面。澳門本身不是沒有人才,或是因無法在澳門立足而奔走他鄉;或是因創辦企業無望而進入賭場從事只需很低教育水準的工作。即使在澳門回歸近20年的今天,政府依然缺乏一個人才引進政策。更可笑的是,澳門企業現階段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進入,至今為止仍然被列入外勞計畫之中。
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尤其是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把教育服務列入了經濟適度多元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澳門政府也加速及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極大地促進了澳門人才培育的發展,一批本土培育的設計、研發隊伍正在成長。此外,政府在文化創意方面也做了大量投入,創意與創新的氛圍正在逐步出現,吸引了一批在海外接受教育的青年人開始回歸。而澳門本土的創業高潮也正在年輕人中興起。
澳門近年來嶄露的創業與創新苗頭,預示著整個地區的創業空間開始發育。這股創業與創新的潮流,挾全球第三次產業革命席捲而來的新思維、新技術及新商業模式,結合澳門的傳統、文化、經濟自由開放等本土優勢,將會帶給澳門經濟與產業一個全新的格局。據研究顯示,家庭因素是海外人才回歸本土的最大動力;其次就是社會的進步,這是吸納人才的最佳方法,行業多元化才讓人才有對口的工作和位置,因此建議政府推行類似內地的「千人計劃」,以廣納賢能、造福社會。
透過更好的機制和政策環境,吸引人才回流,促進其與產業多元化良性互動,澳門是時候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