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戰甲子前夕軍民航空器穿越海峽中線

就在蔡英文乘搭「專機」進行「同慶之旅」,在《台灣旅行法》正式頒布生效後但未能享受到該法的便利,卻又大吹大擂「突破」之際,在台灣海峽卻發生了真正的突破,先後有大陸的解放軍的軍用飛機和中國香港籍的民航客機,穿越了台灣當局單方面私劃的「海峽中線」,實現了「闖越之旅」,其現實意義比蔡英文的「同慶之旅」不知要強多少倍。

據台灣媒體「TVBS」昨晚報導,本月十三日晚間七時半,亦即蔡英文「同慶之旅」啟程並「過境」美國抵達洛杉磯的翌日,一架從桃園飛往香港的「國泰航空」CX451班機,按照原本航線規劃,應該是沿著「海峽中線」以東的「A1航線」向南飛,結果這架班機一起飛,就往西斜角穿越「海峽中線」,飛到福州一帶進入「上海情報區」,緊接著繞了大半圈之後再度穿越「台海中線」回到馬公附近,重新加入正常航線。「TVBS」聲稱此舉「相當不尋常」。

台灣《軍情與航空》主編施孝瑋指出:它通常會走「W2航線」,到「上海飛航情報區」之後,由「上海飛航情報區」指定新的航路讓它飛走,通常來說,民航機不會這樣穿來穿去,但遇到惡劣天候、特殊狀況下,可能是在所難免。但他又指出,空域有不明光點,然後沒有走在民航航路上,不是固定的民航航班,然後要準備穿越「海峽中線」的話,當然台方戰機就要進行準備、緊急升空。

然而,台灣軍機卻沒有升空攔截。台灣當局民航局則解釋說,因為當晚天氣不好,雷達回波上還可以看到雷雨帶,各班機都有偏航情況,但這架確實比較嚴重,而且兩度直闖「台海中線」甚至空軍靶區,依照空軍攔截規定,只要不遵守防空識別程式,或是飛行動態與計畫不符、偏離航線中心線左右各二十浬、指定高度相差二千英呎,就會升空。

實際上,當日華東一帶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確實是有雷雨,因而民航客機為了安全,闖越「海峽中線」在所難免,但這樣的先後兩度闖越「海峽中線」,也似是並不尋常。

由於「國泰航空」並非是大陸籍的航空公司,而且前一段時間也與四十多家外籍航空公司一道,被中國民航局飭令在航點稱謂上不能使用「台灣」一詞,故而相信此舉不會是北京策劃指令下之所為。

然而,就在兩個三個月前,卻也曾發生過解放軍軍機挑戰「海峽中線」的險情。據台灣媒體報導,五月十七日上午十時,一架疑為解放軍運——八型運輸機貼著「海峽中線」飛行。台媒感嘆,這是「解放軍運——八繼十四日後再飛台海,兩度越中線」。對此,有台軍方人士指出,「台軍在運——八於十四、十七日飛越『海峽中線』的第一時間,都未來得及派遣警戒待命戰機實施緊急起飛前往攔截。」

這就碰觸了台灣當局六十多年來的「禁臠」了。尤其是在促發中國政府宣佈十二海浬領海線的「八二三炮戰」六十周年前夕發生,也就具有特別的現實意義。中國是聯合國會員國並簽署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而台灣當局卻由於不是聯合國的會員體而無權參與簽署,而按照國際認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因而在劃定十二海裏的領海及和一百二十海裏的經濟區時,是將台灣島周邊的海域劃進中國領海線的,因而台灣海峽是中國的內水。,

再加上大陸方面從來就沒有承認「海峽中線」,這只不過是一九五四年美國與台灣簽定《共同防禦條約》時,美軍基於控制衝突規模等考慮,要求台軍戰機、艦艇必須在台灣「海峽中線」以東運行,否則就得不到美軍安全保障而形成的默契。由於這條中線由當時的美軍太平洋司令部軍官戴維斯劃定,因此又稱「戴維斯線」。從此以後,台灣空軍即以「海峽中線」規劃出自己的所謂「防空識別區」。但是,中國大陸方面從來沒有承認過此一「海峽中線」及「防空識別區」,大陸方面一再重申台灣海峽屬於「中國內水」,並無國際法所稱的「劃界問題」,台灣當局的「海峽中線」乃至「防空識別區」概念完全沒有法律約束力。只是由於歷史的原因,過去由於解放軍的海空軍實力薄弱,而被迫在所謂「海峽中線」之西側活動,但這並不算是表示承認人。實際上如果大陸方面承認這個概念,等於是承認「海峽兩岸,一邊一國」、「劃峽而治」。

但在中美建交後,由於建交三條件中有一條是「撤軍」,美軍已撤出包括台灣海峽在內的台灣地區,因而這條由美軍單方私劃的「海峽中線」,等於是自然消亡。何況,現在解放軍何止是「鳥槍換炮」那麼簡單,單是海軍萬頓級的驅逐艦、護衛艦,就如同「下跤水」地建造完成,解放軍的艦艇編隊已經走向深海,到達各大洋。因此,這道「中線」其實是已經不存在。

二零零八年五月二十日,馬英九就任「總統」,海峽兩會隨即恢復談判。而在就兩岸通航及兩岸合作開發海峽石油等議題上,遇到了「海峽中線」的難題。實際上,過去長期以來,無論是李登輝還是陳水扁,在遇到台灣民眾要求實現兩岸直航的民意壓力時,都是以包括「海峽中線」在內的「安全」為由予以拒絕。

當年七月九日,「兩岸關係研討會」在杭州舉行,由於這是在國民黨重新奪回台灣地區的執政權之時舉行,被出席者視為「慶功大會」,因而與會的兩岸四地人員極為踴躍,有一百多人,是歷屆「兩岸關係研討會」之最。當晚,新任國台辦主任王毅、副主任孫亞夫、研究局局長黃文濤,邀請台港澳八名與會人士,到當年毛澤東草擬第一部國家憲法時的住所,後來每次到杭州時也經常下榻的劉莊賓館,乘坐「劉莊號」遊船夜遊西湖,邊遊邊談。筆者趁著此機會,當面向王毅建議,可參考澳門現時使用的國務院對「澳門習慣管理水域」的文字表述的模式來處理,未來兩會談判觸及到「海峽中線」的概念時,就以「兩岸原有的習慣水域管理範圍」來代替之,或簡稱為「習慣管理水域」,就可求同存異地解決一個棘手問題,爭取共創雙嬴了。當時王毅就很高興,表示將會認真研究。當然,後來海峽兩會在進行兩岸直航及其他涉跨域性質議題的談判時,馬政府沒有刻意執著所謂「海峽中線」的問題,原先曾經令到北京頗為頭疼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蔡英文上臺後,重新將「海峽中線」拿到檯面上。今年一月間,還就大陸民航部門執行經過國際民航組織批准的「M503航路」及附屬的三條「W銜接航路」大吵大鬧,甚麼醜話都說過了。但不要說是對既使用「M503航路」又執飛兩岸或港臺航線的四家大陸和香港航空公司實施「禁飛停航」,就連減班、安排時段欠佳航班都不敢進行,最後只能是以要求基層航管人員,只要「M503」北向或銜接航班上有飛機飛行,就要打電話向對岸的航管單位抗議,對方每飛一班,台方就要打一次抗議電話的「小兒科怪招」,自我壯膽而已。可見蔡政府已經「江郎才盡」、「無可奈何」,快要守不住所謂「海峽中線」了。

魯迅先生曾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待「海峽中線」的問題,道理也一樣,闖穿得多了,也就「習慣成自然」。當然,最初可能會有台灣軍機起飛實施阻截,但對民航機卻無可奈何,萬一發生「誤撞」甚至「走火」事件,而導致涉及幾百人的人命事故,就大件事了。畢竟,「海峽中線」是單方劃定的,並非是雙方協議、國際承認的法定界線,蔡政府就只能是吃啞巴虧,而且所謂「海峽中線」也就自然崩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