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來,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40年來,我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經濟、政治、社會等諸多方面的改革進行了艱辛探索,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取得豐碩成果。與此同時,祖國大陸在解決臺灣問題、發展兩岸關係上解放思想,積極作為,推動兩岸關係發生巨大變化。黨的十九大召開,標誌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進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也意味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步人新的階段。
一、改革開放歷程與兩岸關係發展脈絡
總體上看,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與之相應,兩岸關係在這三個階段也分別發生了不同的變化。
第一階段(1978年至1991年)是改革開放的啟動和目標探索階段,也是兩岸從隔絕對立逐步走向開放交流的階段。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改革開放的總方向,並首次提出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口號。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告爭取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及一系列政策主張,呼籲兩岸盡快實現通航通郵,強調「祖國的建設正在蓬勃發展」,「我們相互之間完全應當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這份文告在對台工作和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它的出臺為臺灣同胞參與祖國大陸經濟建設指明了方向。這段時期,大陸不斷進行改革試點及相關體制調整,引起了臺灣同胞的關注與興趣,不少臺胞不顧臺灣當局禁令繞道回到祖國大陸。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4個經濟特區以及後來開放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都是臺胞來訪較密集的地方。1983年5月,國務院作出具體規定,給予到經濟特區投資的臺胞特別優惠待遇。在民意壓力及大陸對台政策推動下,1987年10月,臺灣當局宣佈開放臺灣居民到大陸探親。與此同時,國務院辦公廳公佈《關於臺灣同胞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接待辦法的通知》。至此,長達38年之久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越來越多的臺胞進入祖國大陸,參與到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之中。
第二階段(1992年至2011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及初步完善階段,也是兩岸關係大開大闔、迅猛發展的時期。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到2002年該體制基本框架建立完成。此後,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構想,作為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這段時期,大陸稅制改革全方位推進,對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准入大幅開放,為台商進一步參與大陸經濟建設提供了良好機遇與條件。另一方面,兩岸政治關係的發展也步人新階段。1992年兩岸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1993年4月「汪辜會談」實現。在李登輝訪美及民進黨上臺執政後,兩岸關係經歷了數次波折,但這兩岸交流克難前行。2005年4月,國共兩黨領導人實現時隔60年的首次握手,此後親民黨等臺灣政黨代表團先後訪問大陸。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出現了兩岸全方位寬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局面。特別是2008年12月兩岸全面「三通」的實現、2010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的簽署,將兩岸關系推向一個新的水準。
第三階段(2012年至今)是改革開放全面深化的階段,也是兩岸關係邁入承前啟後的新階段。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召開,選舉產生新一屆領導核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進行涵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文明的「五位一體」全面改革佈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地位獲得重大突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進展。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進一步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偉大目標,推動我國經濟在複雜國際環境下克服不利條件高速穩步增長,解決了許多長期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使改革開放事業邁上新臺階。兩岸關係上,大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2015年11月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同時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有力維護了台海和平穩定,為維護改革開放發展歷史機遇期作出貢獻。
二、兩岸關係發展進程中的改革開放思維
改革開放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立足國情並借鑒東西方有益經驗進行的大膽嘗試探索。40年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成功的,它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發展,同時推動了政治、社會、文化等領域的革新。兩岸關係這些年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出改革開放的思維。總結以往的成功經驗,對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改革開放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也需要同樣的精神1978年5月開展的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從思想理論上否定了「兩個凡是」,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此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成為改革開放的基本準則。正是在這一準則的指導下,中國人民能夠直面自己的困難與短板,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使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堅定。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偉大構想,推動兩岸社會各界深入思考解決臺灣問題、發展兩岸關係。兩岸關係也正是在兩岸有識之士秉持實事求是精神不斷推動下發展起來的。由於歷史與現實的複雜因素,兩岸存在結構性政治難題,許多事情如果墨守成規是無法辦成的。例如,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常態性溝通聯繫機制建立及負責人互訪、兩岸領導人的直接會而等,都是在兼顧法理與現實,勇於打破條條框框的情況下得以實現的。
第二,改革開放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重頭戲。從某個角度看,改革開放的歷史就是一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史,經過40年的奮鬥,我國經濟總量占全球的比例從1978年的1.8%增長到2017年的14.8%,人均GDP從1978年的384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約9000美元。現在世界500強企業中,五分之一多是中國企業。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數十年來廣大臺灣同胞的積極貢獻是分不開的。到1991年底,台商投資大陸專案約3500個,金額約11億美元;至2016年底,大陸累計批准台資項目98815個,實際使用台資646.5億美元。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祖國大陸也為臺灣同胞帶來更多發展機遇。可以說,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使眾多臺灣同胞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經濟紐帶成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支撐。
第三,制度建設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文化交流與法治建設在確保兩岸關係平穩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上也發揮重要作用。改革推動了開放,開放也在倒逼改革。為加人世界貿易組織,我國清理各種法律法規和中央部門規章2300多件,地方法規和政策19萬件。為保證改革開放更加有序,鄧小平同志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黨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一項基本方略提出來,這一切為改革開放提供了更為有序的環境。為給改革開放注入強勁動力,我國提出要積極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先進成果。可以說,改革開放40年也是中國向世界學習借鑒的40年,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我們黨和國家推動的目標。兩岸關係上,法治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大陸制定的有關台商投資保護的法律法規,在吸引台商投資、確保台商合法權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反分裂國家法》則對「台獨」分裂勢力產生強大的震懾,有力維護了兩岸關係的穩定。此外,兩岸共同弘揚、創新中華文化,也進一步增進了兩岸同胞感情,厚植了兩岸同根同脈的心理與情感,推動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三、面對未來,積極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未來也須克服不少困難。兩岸關係同樣面臨機遇與挑戰。
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兩岸關係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面對未來,應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以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
一是要加強黨的領導。40年風雨征程,中國共產黨團結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不僅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奇跡」,更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實踐證明,黨的堅強領導是改革開放不斷取得進展的根本保證,兩岸關係能夠破風斬浪、克難前行,也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黨的十九大指出,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有機組成部分,今後對台工作要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指引下繼續開拓前行。
二是要堅持「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不動搖,堅決反對和遏制一切「台獨」分裂活動與圖謀,堅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確方向。
三是要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盡最大努力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積極推進國家統一進程,為實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築牢基礎。
四是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在對台工作上,也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切實解決台灣同胞關心的問題,為兩岸人民謀福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爭取臺灣民心的工作,使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穩步前行。
李克強總理指出,「對改革開放40周年最好的紀念就是要在改革開放上有新作為」。同樣,我們也要在保持對台大政方針穩定的基礎上,在發展兩岸關係上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開拓,推動新時代對台工作上展現新作為、新氣象。實踐將證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必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實現。
(嚴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