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屢屢收地,影響澳門和大灣區發展

因此,多年以來不論是地產界或法律界人士,都提出再次修改《土地法》,令一批「不可歸責」土地無需被政府收回,可以「等額補償」方式得到繼續發展的機會。

不過,特區政府至今仍未有正視這些提出修法的聲音,遲遲未有舉動。拖延至今,不但令商界覺得現屆政府管治無能,「依法施政」成為空談,更打擊了他們繼續投資澳門的意欲,令澳門經濟發展蒙上陰影,甚至影響他們投資大灣區的意欲和能力。這對國家經濟發展規劃,也有不利之處。

政府一竹篙打一船人,打擊商界投資意欲

數年前特區政府修改《土地法》,當時地產界人士、一眾立法議員,都齊聲讚好,法案順利獲得通過。法律實行後,有些專家指出了上述問題,不過在舊法下,雖也沒有補償措施,但由於政府有很大的批給權力,通常的解決方法是再次批給,發展商損失不大,甚至再可「點石成金」,因此修改《土地法》時,地產界對於沒有補償安排,不以為然,而法律界的一些質疑也被人忽略。

自黑沙環海一居地皮被政府引用《土地法》收回後,始令很多人覺得,假如土地未能如期完成發展的責任出在政府身上,那麼現行《土地法》沒有任何補償條款,是對業權人的私有產權的侵犯。事件持續至今,法例打擊了一些地產商人以至其他行業商人的投資意欲。

商界欠投資意欲,勢必影響大灣區發展

商界對政府的不信任,不但影響商人對澳門的投資意欲,也影響了他們投資大灣區的熱情。他們部份在澳門的地皮屬於「不可歸責」土地,當政府不但沒有補償,反收回土地,就令他們經濟上有損失。當資金未能回籠,就不能在大灣區大展拳腳。

日前,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要「推動大灣區內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結構科學、集約高效的大灣區發展格局」,建設「廣州 - 深圳 - 香港 - 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這發展規劃下,中央支持澳門發展中醫藥科技發展平台。

澳門要發展高科技行業,將中醫藥發展與科技結合,參與大灣區內的發展,除了依靠內地和香港的人才和資金外,澳門自己的貢獻也是必不可少。可是,人才上澳門仍有不足,極需加強培訓,而資金方面,部份澳門商人經歷政府多次收回土地,已削弱了對澳門以至大灣區發展的熱情,近期被現行《土地法》收地的商人甚至索性將資金轉移至鄰近地區,漸漸減少在澳的投資,遑論投資到大灣區。

假如越來越多澳門商人,因被《土地法》弄至資金未能回籠、投資熱情冷卻、不願意參與大灣區開發,固然對習近平主席力主的大灣區建設有一定的阻礙,同時也會影響澳門與珠海市以及其他大灣區城市的合作發展,既影響澳門參與大灣區的力度,也勢必影響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步伐。最終,這將影響澳門人才前往大灣區,影響之深,無法估算。當妥善解決《土地法》爭議,為「不可歸責」土地增加補償安排條款,那麼商界就會恢復對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信心,繼續在澳投資之餘,也能「有心有力」參與大灣區發展。這對於國家重視的大灣區發展,以及澳門的經濟多元發展、人才的吸納和培訓,有著很大的貢獻。

(文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