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一中國傳統理念正悄然發生變化。
民政部公佈的一組資料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的結婚人數301.7萬對,同比下降5.7%,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等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較低。如果與5年前同期結婚人數的高位428.2萬對相比,2018年一季度已經下降了29.54%。專家分析認為,適婚人口數量下降、婚齡推遲、城市化進程加快都是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原因。
結婚率逐年走低
結,還是不結?民政部的統計顯示,這一資料在不同地區有明顯的差異。
北上廣等經濟發達地區結婚率普遍較低,其中結婚率最低的5個省市分別是上海、浙江、天津、江西和山東,其結婚率分別為:0.45%、0.61%、0.61%、0.62%、0.63%。相比之下,結婚率最高的5個省份分別為貴州、安徽、西藏、青海、河南,結婚率均在0.91%以上,而這些地區人均GDP都相對較低。結婚率與經濟發展水準呈現相反的走向。
結婚率走低,年輕人怎麼想?
在北京從事審計工作的於賢表示,大城市節奏快,競爭激烈,「審計行業加班出差是常態,沒有時間約會,也沒有時間相親」經濟發達地區房價相對高昂,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年輕人步入婚姻的步伐。于賢直言:「沒有房子,丈母娘肯定不願意,住在合租房裏也有諸多不便。但是像北京這樣的高房價,35歲前難以買得起。」
此外,很多都市適婚青年表示「寧缺毋濫」,不著急結婚。在南京工作的陸子夫,有房有車有時間,但他仍表示「婚姻是一輩子的事情,還是要找到三觀一致,能進行深層次溝通的人,年齡不是決定性因素」。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代際間的婚育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對於很多「80後」「90後」而言,晚婚、不婚等現象越來越常見,社會包容度也在提高,婚姻不再是唯一的選擇。有分析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受適婚年齡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的影響,結婚率仍可能持續走低。
城市化進程是推手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教授表示,適婚人口數量下降,婚齡推遲和高速發展的城市化是自2013年以來我國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
我國人口出生率從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7年的16.75‰,之後出生率仍在持續走低。翟振武進一步說明:「自90年代起,出生人口數量不斷下降,是如今結婚人數不斷下降的最主要原因。這一變化既在意料之中,也與之前的預估相符。」
婚齡推遲成為當前結婚人數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江蘇省發佈的婚姻大資料顯示,近5年來,江蘇人平均結婚年齡每年大約增長1歲。上海的資料顯示,2010年上海市女性平均結婚年齡26.51歲,到了2014年達到28.14歲。這一變化在王潔的意料之中,在北京讀博的她說:「班裏的同學都二十七八歲了,除了兩個工作後重回學校讀書的同學,畢業前大家都沒有結婚的打算。」
翟振武分析,現在我國成年人口近一半會接受高等教育,進入碩士和博士階段的學生數量也在逐年上升,相應的年輕人獨立、工作和成家的年齡也會推後。早些年,年輕人到了二十三四歲,很多就結婚了。現在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輕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可能本科畢業就已經23歲了,結婚的年齡必然會不斷推後。相當一部分適婚年齡的人並沒有結婚,也使得結婚人數偏低。
鼓勵婚育應受重視
陸傑華認為,「80後」「90後」跟「60後」「70後」明顯不同。「經濟的發展帶來收入增長,互聯網提高資訊化水準,更多年輕人看到了外面社會的變化,瞭解到世界的發展。對他們而言,結婚生子不再是必要的人生經歷,而是個人選擇的結果。」他認為對於隨著社會發展出現的改變,人們應當轉變思想,與時俱進,應對推遲結婚、事實婚姻、不婚等給予更多寬容。
然而,相比5年前,結婚人數下降126.5萬,這一變化仍值得政府層面關注。陸傑華說,在我國,結婚和生育密切相關,西方國家常見的未婚生育和事實婚姻等,在我國尚未得到承認。因此,結婚率降低會影響生育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人口數量和結構,最終影響未來國家的經濟發展。
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結婚率和出生率的走低勢必進一步加深老齡化社會的問題。專家建議,國家應當重視該問題,認真研究、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年輕人結婚生育。比如,可以適當延長婚假、產假,宣導人們平衡家庭和工作,從而促進結婚生育。此外,政府也應推出家庭友好的公共政策,比如以家庭為單位納稅的財政政策,降低家庭的稅務負擔;一線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優秀青年,但是高昂的房價讓很多人難以在年輕時開始獨立的家庭生活,因此穩定房價、為大家庭提供廉租房等措施將能緩解部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