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節」獲嘉許醫生: 醫療水平提升是最大安慰

【本報訊】獲衛生局在「醫師節」晚宴上頒發「特別嘉許狀」的醫生認為,今日本澳醫療水平的提升是最大安慰,但本澳醫療仍未能滿足社會的要求,要為本澳年輕醫生提供更多訓練機會。

曾任鏡湖醫院副院長、醫療活動申訴評估中心主席譚鍚勳醫生行醫超過60年,他形容過去在內地及澳門行醫只有「困難」兩個字:入學困難、畢業後行醫同樣困難。認為醫學的學科較多,任何一門的學問都相當困難,必須要自己努力才可學成。他表示由於自己經歷抗日戰爭,社會上不少人有病而無法獲得良好的治療,希望學醫可以幫到別人,但當時學習過程相當辛苦。對於現時本澳年輕一代醫生,他認為政府已投入不少資源進行培養,但仍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訓練機會。譚鍚勳自1984年由廣州中山第一醫院轉到澳門鏡湖醫院工作,見證着本澳政府及私人醫院的發展,他形容要建立醫院設施容易,但要培養高水平的醫生相當困難,雖然現時的醫學進步不少,但仍未能滿足社會的要求,仍有個別患者需要外送治療,因此一定要為年青人提供更多訓練的機會,讓年青醫生有良好的訓練,任何醫學問題都應在本澳解決就最為理想。

行醫63年的黃漢明醫生認為醫生職業是一份極有意義的工作,特別在抗戰時代能幫助到有需要的人非常之有意義。他表示本澳醫療服務由葡澳時代到回歸後有極大的轉變,他指澳葡時代內地醫生學歷得不到認可,一般不獲政府發牌,當時醫生的生活水平較差,平民得不到良好的治療,但在「一二‧三事件」後,本澳醫療服務逐步改善,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整體醫療服務及水平與以往有天淵之別,無論政府或私人醫院,醫護人員盡心服務,現時就連自己亦多在山頂就醫,認為醫療水平的提升及醫護人員的良質服務是最大安慰。

行醫超過63年的牙科醫生雷一鳴表示,去年已獲得衛生局的嘉許,今年又應邀出席醫師節的慶祝活動感到非常高興,認為醫師節是對長期提供服務的專業醫生的鼓勵。他指以往從事牙醫並不容易,例如要申請牌照可能需時多年,加上缺乏設施輔助,牙醫要以手工為主,所有工作投入不少精力學習,現時牙科有較多的電子及機械設施輔助,在技術上相對容易上手,年輕醫生無論就業或自行執業亦相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