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世遺項目領域創造了「澳門模式」

日前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聽取多項世界遺產的保護狀況及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項目審議等,期間曾就有關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了交流,並對各國世遺「保護狀況報告」決議草案進行審議,今年涉及中國的世遺項目包括長城、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和「澳門歷史城區」共有三處,由於該三處遺產的相關決議內容不涉及緊急的、嚴重的保護管理問題,同時沒有委員國對決議草案提出異議,因而這三項決議草案並不交付大會討論,而直接獲得通過。

由此,在中央政府相關部會的指導和協助下,經過澳門特區政府及其所屬的各相關部門全力以赴的努力,終於「大步躝過」世界遺產委員會的這次嚴格審核。實際上,在此之前,氣氛是有點緊張的,在本地一些團體不但是經常在本地區批評特區政府對世遺保護不足,而且還多次向世界遺產委員會「告狀」,甚至還曾經傳出「澳門歷史城區」將會被「亮紅牌」的小道消息。而澳門特區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引以為鑑,並針對相關批評進行認真的整改,更主動地推出許多保護世遺的措施,包括編制《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並進行公眾諮詢工作,廣泛聽取公眾的意見,集思廣益,明確計劃的路向,並取得最大的社會共識,為制定《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行政法規,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積極作為,獲得中央政府派出的專家的讚賞及認可,而世遺中心的專家也予以認同。因此,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同了特區政府於去年提交的保護狀況報告,並且通過了「澳門歷史城區」的決議,認為澳門在《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的制定和完成方面取得了進展,而特區政府亦將加快推進《管理計劃》的相關工作。

實際上,在維護「澳門歷史城區」方面,特區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並專門為保護「世遺」立法,將保護「世遺」的位階置於保護「文物」之上。這是正確的導向,因為保護文物只是需要向澳門特區自己負責,而保護「世遺」則不但是要向澳門特區自己負責,而且也需向代表澳門特區「申遺」的中央政府,及批准「澳門歷史城區」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遺中心負責。

而在具體實務上,對被納入「澳門歷史城區」的中西特色建築物,如鄭家大屋、盧家大屋,及各座教堂等,進行修舊如舊的修補。應當說,就「澳門歷史城區」本身的保育方面,是已經做到十足的。而招惹批評的,主要是在「澳門歷史城區」周邊緩衝區的超高建築物。這與澳門的特殊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巴黎、羅馬等城市的文化遺產建築物比澳門更多更集中,但由於其擁有廣袤的郊區,為解決居民居住及商戶辦公用地問題,可以在郊區興建衛星城市,對文物建築完全構不成影響。而澳門的面積細小,本身就是土地嚴重匱缺,而且由於實施「一國兩制」,也不可能像巴黎、羅馬那樣興建衛星城市以疏散居民及商戶,因而文遺保育與發展之間,就形成一對極為尖銳的矛盾。但各方面都為了保育世遺,作出了一定的配合以至是犧牲。比如、澳門中聯辦大樓興建工程,就主動降低了設計高度,而未能實現當初設計時的帶有高度政治涵義的數據。南灣湖CD區的發展被迫停止,導致土地的承批商未能在規定的承批期內完成土地的利用,特區政府明知承批商不歸責,但在「惡法亦法」,必須依法行政下,只得被迫按照「一刀切」條文的規定,宣布收回這些土地,而形成社會事件。基於這個特殊的背景,「澳門歷史城區」的保育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已經是難能可貴。因此,世界遺產委員會並不太把某些「投訴」當作是一回事,可能就是基於澳門的特殊環境,不能拿巴黎、羅馬的標準來衡量比照澳門。這種世遺保育的「澳門模式」。獲得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認可。

何況,在「澳門歷史城區」的「物質性遺產」以外,澳門特區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還結合澳門的實際情況,挖掘及活化許多「非物質性遺產」,以豐富及輔助「澳門歷史城區」。包括澳門的格蘭披治大賽車、國際音樂節、藝術節、煙花節、美食節、拉丁文化大巡遊、舞醉龍、木雕神像、粵劇、土生戲劇、電影展、茶道、聖像出巡等。這不但是可向全球推銷「澳門歷史城區」,吸引國際性的高端文化遊客,促進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任務的落實,並平衡「賭城」的形象,而且也有利於進一步墊高澳門特區的國際地位,並作為將中國內地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世界,及向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鄰近地區引介世界各地繽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平台。在一定角度來說,也是創造了世遺保育的「澳門模式」。

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率領文化局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國家文物局等組成的中國代表團,出席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得到豐盛的收穫後,再接再厲,文化局將透過舉辦「澳門文化遺產小小導賞員培訓計劃」、「Fun享文遺」及「文化遺產嘉年華」等活動,同時於全澳多個社區和人流集中點巡迴設置文遺宣傳流動站,並與旅遊局、民航局加強合作,於入境口岸及旅客集中地點宣傳正確文物保護意識,提醒市民及旅客須注意本澳文物建築的航拍機限飛範圍以及相關放飛規定,提升社會大眾認知文化遺產的價值和發揮文遺共護共享的精神,更加豐富充實世遺保育的「澳門模式」。

當然,還可繼續開動腦筋,設計出更多的方案。利用已被納入「澳門歷史城區」的中西歷史建築物,舉辦定期的國際性及包括台灣地區在內的中國各地的定期「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展」,將參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散在「澳門歷史城區」的各個景點進行。倘場地不夠,還可借用並未不屬於「澳門歷史城區」的建築物。這也有利於將遊客從各家賭場中引流出來,分散到市區各處去,「論區行賞」。而具體做法,可與現有的文化類節慶活動結合起來,如「國際音樂節」或「拉丁文化大巡遊」等。但為避免發生宗教文化衝突,可對展場進行分工,如東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在中式的文物建築展示,西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在西式的文物建築展示等,惟仍需對其中有衝突的宗教予以區隔。這樣,可以在已有的基礎上,增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中國兩岸四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認同感,爭取有更多的項目被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尤其是兩岸四地都盛行的項目如「媽祖信仰」等,以彰示「兩岸四地同屬一個中國」,為祖國統一大業服務。而且,也可助力於「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建設,進一步提高澳門的知名度,並有助於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聯合國遺產中心的官員所知悉,從而使得澳門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