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由民進黨把持的台「立法院」三讀通過「安全法」修正案,大幅提高對所謂「共諜罪」的懲處標淮,明確把「網際空間」納人「國安」範疇,意欲恫嚇臺灣民眾、煽動兩岸敵意、破壞交流合作。同日,民進黨正式提名蔡英文競逐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時間巧合的背後是邏輯的必然:民進黨為拼連任、保權位,已全然置臺灣前途與民眾福祉於不顧,執意採取挑釁大陸、作亂台海的危險方式撈取政治私利。
煽動敵意不遺餘力,渲染大陸是「首要威脅」
此次修法的突特點是將中國大陸樹為臺灣安個的「首要威脅」,意在挑動「共諜」敏感神經,製造社會緊張氣氛,藉以恫嚇民眾、阻撓交流、挑起對抗。
修訂後的條文規定,臺灣民眾「不得為外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境外敵對勢力等提供協助,包括發起、資助、主持、操縱、指揮或發展組織;洩漏、交付或傳遞,以刺探或收集關於公務秘密的文書、圖畫、影像、消息、物品或電磁紀錄」。修法加重處罰上述行為,但標準「中外有別」:「如有為中國大陸意圖危害國家安全或社會安定者」,處罰從原先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得並科一百萬元以下罰金」,大幅提高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並科五千萬元以上一億元以下罰金」;而「為中國大陸以外意圖危害國家安全違規者」,「最髙可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並科三千萬元以下罰金」。較後者明顯為輕。
何以對中同大陸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同罪不同罰」?何以將香港、澳門與中國大陸區分又同「外國」並列?這種有違法律原則和政治事實的做法,正好暴露了民進黨當局的修法居心:首先,設置雙重標準,對涉大陸「犯行」從重處罰,既可製造「共諜猖撅」的恐慌情緒,又能恐嚇臺灣民眾「與大陸保持距離」;其次,在地域上單列港澳、在處罰標準上與大陸區隔,意在抹黑大陸「經港澳滲透」,並凸顯港澳「獨特」,模糊港澳本來就分別是中國一個特別行政區的屬性,反映民進黨當局對「一國兩制」的排斥與忌憚。
鉗制輿論變本加厲,「綠色恐怖」向網路延伸
此次修法的另-特點是將「網際空間及其實體空間」納入「國安」範疇,但概念模糊、定義不清;結合民進黨當局有關「大陸銳實力滲透」「假消息影響選舉」「紅色媒體代理人」等驚人之語,其借「國安」之名壓制異己、鉗制輿論的用意不言自明。
正如島內人士分析,修法雖將「國安」延展至「網際及其實體」,但既未明確主管機關,也未規定具體做法,宣示意味大於實際需要,同時暴露民進黨當局已為濫行「自由裁量權」預留空間,未來因人設法、因人執法的風險極高。
事實上,民進黨當局早已將「綠色恐怖」的妖火燒向了臺灣的輿論陣地特別足網路空間:它將一切對其不利的訊息定性成「假消息」「假新聞」嚴加管控,以莫須有的罪名開罰島內支持兩岸交流合作的媒體,停播「統派」人士主持的電視節目,封殺島內宣傳「31條措施」的網站,為所謂「反紅色媒體」遊行開綠燈……據臺灣媒體報導,台「行政院」已啟動兩輪次「反假消息」修法,後續可能醞釀更多動作。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民進黨當局之所以淪為島內輿論的眾矢之的,成為各階層各族群口誅筆伐的對象,根本原因在於上臺後罔顧民生、漠視民苦、損甚民利;民進黨當局不思悔改,悍然搬出「國安」大棒管控網路、剪裁言論,非但不能扭轉頹勢,反會陷入更大困局:
民進黨當局機關算盡,選舉騙術終被識破
「安全法」修訂是民進黨近期涉兩岸關係修法動作的一環。自鳴得意的蔡英文將其與先後修訂的「刑法」「機密保護法」「安全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次)並稱「國安五法」,還高調宣佈將繼續推出「反滲透法」「反統戰法」「代理人登記法」,強化構築所謂「安全網」。民進黨當局趕在「權力下架」前拼命折騰,究竟是「保台」還是誤台?是「安民」還是害民?淺析便會知曉。
(一)渲染威脅、製造恐慌,是為騙取選票。樹立敵人、渲染威脅、製造恐慌的「三連招」,是民進黨在島內蒙蔽民眾、綁架民意、騙取選票的老套路,它深諳此道,也自認找到了撈選票的「萬靈丹」;可惜謊言終究不能成真,騙得一時騙不得一世。兩岸海空直航伊始,民進黨警告民眾「中國解放軍會混在飛機輪船裏,你們要被木馬屠城」;兩岸全面開交流之初,民進黨嚇唬鄉親「查甫找無工,查某找無膽,囝仔要去黑龍江」。可事實如何?這些奇談怪論都已成歷史的笑柄。
民進黨當局患上「迫害妄想症」,還非要傳染給島內民眾不可。民進黨當局並不在意「妄想」的來源是「統戰」還是「共諜」,也不在意「迫害」的物件是「民主」亦或「安全」,只要能塑造大陸「居心叵測」的形象、烘托社會「恐中疑陸」的氛圍、點燃民眾「逢中必反」的情緒,它都會不遺餘力地煽風點火。心胸如此狹隘、心理這般陰暗,無怪乎追大陸影視、刷抖音視頻、用華為手機、上淘寶購物都能被貼上「統戰」的標籤。
需要兩岸同胞特別是臺灣同胞警醒的是,民進黨實施「恐懼教育」、灌輸「敵人意識」,確實可能讓部分臺灣民眾對大陸產生疑懼心理,進而與大陸發展的廣闊機遇失之交臂。兩岸同胞是一家人,走親走近走好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我們要不畏浮雲、登高望遠,堅持交流合作,維護和平發展。
(二)打擊政敵、管制輿論,是為搶奪選票。民進黨當局強推「安全法」及其它修法,破壞兩岸關係顯而易見,打擊政治對手同樣直白,其盤算至少有三:第一,消減藍營優勢。兩岸議題,是民進黨當局邁不過的坎、補不齊的板,卻是藍營的相對強項。大選臨近,民進黨當局必然出招破壞兩岸交流、離間同胞感情、束縛藍營手腳,讓對手儘量少得分。第二,挽救「空戰」劣勢。民進黨當局把手仲向網路空間,最想管住的不是「假消息」,而是對其選舉不利的「壞消息」。如今取得「國安」令箭,它便能「名正言順」地讓對手「靜音」「消聲」。第三,打擊島內「統派」。「統派」是讓民進黨「台獨」騙術無處遁形的照妖鏡,故是其眼中釘肉中刺。民進黨當局檢調機構清晨「突襲」新黨人士住所並將之帶走的野蠻行徑,至今令人記憶猶新。島內有之士憂慮,民進黨當局對「統派」人士「大炮打小鳥、殺雞用牛刀」,把「紅帽子」換成「血滴子」,不知還有怎樣的汙名與黑手在後面。
(三)轉移焦點、掩飾失敗,是為留住選票。民進黨精於選舉昧於治理、善於鬥爭拙於建設,已是台灣社會共識。島內一家連續12年跟蹤青年就業意向的網站調查顯示,今年有高達92.6%的臺灣應屆畢業生希望赴島外工作,原因是臺灣「太薪(心)酸」。民進黨當局越是嘴硬「臺灣經濟處於20年來最好的時候」,島內民眾越是冷暖自知、點滴在心頭。
選舉又至,醜媳婦總得見公婆,民進黨當局的「遮羞大法」是玩「障眼法」、灌「迷魂湯」。它調動行政與宣傳資源,強化對「大陸威脅」的恐懼想像,意在誘導島內民眾盲從其預設議題,情緒過度反應,不知不覺間忽視民進黨當局執政的全面失敗、淡忘改善經濟民生的願望民進黨當局「揚長避短」、避實就虛,可能騙來的是部分民眾的信任,實際卻耽誤的卻是全臺灣的前程。
五百多年前,馬基雅維利提出「恐懼比愛戴更讓人安全」的命題;今日民進黨當局無非新瓶裝舊酒、騙術再升級。「撿到槍」的「辣台妹」亢奮過頭,在挑釁大陸、作亂台海的歧路上越走越遠。數祖忘典的「台獨」勢力大概並不懂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全都發生於昏君敗將窮途末路之際,他們這股「露獠牙、亮凶爪」的修法逆流,只會是萬頃波濤中的小浪花,必將淹沒在兩岸關係克難向前的大潮中。
(劉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