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昨日表示,爲推動社會企業與社會不同群體的結合,社會工作局現正就長者範疇,開展社會企業計劃;因此,第三期“殘疾人士就業發展資助計劃”,將待長者範疇計劃完成申請後,在本年內一併檢視,並適時公佈未來工作安排。
歐陽瑜昨日回復立法會陳虹議員口頭質詢時表示,社會工作局透過康復服務綜合評估中心,爲尋求職業康復服務的殘疾人士,提供專業評估、轉介和資源配置,協助他們接受與其能力匹配的技能訓練,以及就業跟進服務。同時,社會工作局與民間康復機構合作,開設各類職業康復設施,提供多元化服務,包括:職業培訓課程、生涯規劃教育、庇護工作訓練、輔助就業支援、職業轉介、公開就業輔助和在職跟進支援等。現時,獲社會工作局定期資助的7所職業康復設施,合共可提供約500個服務名額。
歐陽瑜表示, 爲讓正接受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的青年,從校園順利過渡至社會公開就業,自2013年開始,勞工事務局每年暑假均舉辦“工作體驗活動”,透過實習去適應職場實際情况,從而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2015年至2019年期間,在勞工事務局新登記殘疾求職者共有343名,成功轉介220人次就業。該局幷持續透過各渠道的推廣方式,鼓勵雇主聘用殘疾人士。自2003年起,社會工作局與勞工事務局還合辦多項嘉許計劃,表揚聘用殘障人士的雇主和殘障人士雇員,讓公衆瞭解相關人士的工作能力,積極推動雇主提供更多聘用機會。此外,勞工事務局自2004年成立“顯能小組”,專責為僱主及殘疾人士,提供免費的招聘及職業配對服務;幷向殘疾人士提供就業輔導服務,包括職業資訊及模擬面試等。
歐陽瑜表示,在社會企業方面,基于其核心理念是以商業營運的模式,達成社會目標或解决社會問題。因此,與其他企業一樣,營運社會企業必須面對市場,制定及實施應對策略,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在市場中尋求生存與發展的空間。事實上,社會企業與受社會工作局定期資助的社會服務設施,存在著根本性的差异。爲鼓勵社會企業發展,在過去幾年,社會工作局合共推出了兩期的“殘疾人士就業發展資助計劃”,支持社會服務機構開辦社會企業,協助殘疾人士融入公開就業市場。結合第一期計劃的實踐經驗,在推出第二期計劃時,爲了協助社會企業穩定經營,在資助金額;備用資源、資助年期、經營培訓和技術支援等方面,均作出了優化調整,大幅度增加了對成功申請項目的配套支援。
歐陽瑜表示, 綜觀世界及鄰近地區,行政當局對于社會企業的發展輔助,一般都以提供起動基金、經營培訓、技術諮詢、社會倡導和公衆教育等措施爲主,各地政府甚少向社會企業,提供經營的場所或持續的經濟支持,以免社會企業出現過度依靠公共資源的長期扶助,以致在政策上過度傾斜,而對其他同樣面對經營問題,尤其是中小企業造成不公平的現象。必須指出的是,成功獲得公帑資助的社會企業,在品牌與商譽方面存在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