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條措施」比「31條措施」更「進一步」

「26條措施」既是對「31條措施」的充實與加強,更是對習近平總書記1月2日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大會上講話精神的具體貫徹落實,

2018年2月份「31條措施」公佈後至今,中間經歷了習總書記在今年1月2日的重要講話,以及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決定,這些重大政治意義的指標性內容,需要再一次補進到惠台措施,才能夠更完善地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切實保障臺灣同胞福扯。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1月2日的講話中強調了兩岸的共同命運,也強調了兩岸的共同目標,既飽含著對臺灣同胞的高度信任與由衷期待,更胸有成竹對不斷發展進步的大陸自身充滿了期許,這些重要思想均需在新的惠台政策中予以貫徹落實。

在這種背景下,「26條措施」應運而生。放眼「26條措施」,我們不僅能深深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研究還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只要能做到的都要盡力去做」的溫情與誠意,也能感受到「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的善意與努力。

「26條措施」可以說是將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落到了實處,把工作做到廣大臺灣同胞的心裏。今後大陸還會出臺更多個「進一步」,它們的內容各有不同,但不會改變的,始終都是袓國大陸願意用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心理距離的誠意,是我們把臺灣同胞當做一家人的真心和真情。

對此,國台辦主任劉結一表示,公佈「26條措施」系奠基於2018年2月28日公佈惠台「31條措施」的對台施政策略,主導理念為「兩岸一家親」「親望親好」和「為臺胞做好事」,貫徹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發展思想。同時還強調,大陸未來還會不斷考慮臺胞具體需求,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個動態向前的進程,是不會停止的。」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也表示,我們出臺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26條措施」,旨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1月2日重要講話精神,完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保障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讓更多臺灣同胞能率先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胞台企提供更多的同等待遇。

「為臺胞辦好事,讓臺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讓臺胞享受同等待遇。」「同等待遇」更細化更接地氣,「同胞情、同理心」思維體現得更淋漓盡致。

在對台政策上,習總書記從「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從同理心理解包容的角度,提出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骨肉兄弟,「要讓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要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讓他們享受與大陸民眾同等待遇。」這也是習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大會上講話的重要精神之一。「26條措施」宗旨與「31條措施」一脈相承,都是在對台工作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的生動體現。

國台辦主任劉結一指出,「26條措施」的主導思想是「為臺胞辦好事,讓臺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讓臺胞享受同等待遇。」可以說,「26條措施」充分體現了習總書記這一精神,不僅讓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同樣高度重視給予臺灣同胞同等待遇。

相較於「31條措施」,「26條措施」的「同胞情、同理心」思維更鮮明、更具體、更真切,這在「26條」中隨處可見:台資企業可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創新、檢測評定、示範應用體系建設,可同等參與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建設;台資企業可與大陸企業同等依法享受貿易救濟和貿易保障措施;台資企業可與大陸企業同等參與行業標準的制訂和修訂,共同促進兩岸標準互聯互通;臺灣同胞可同等使用交通運輸新業態企業提供的交通出行等產品;試點在福建對持臺灣居民居住證的臺胞使用大陸移動電話業務給予資費優惠;持臺灣居民居住證的臺灣同胞在購房資格方面與大陸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等。一條條都體現出給予臺灣同胞同大陸民眾一樣的待遇,體現出總書記「兩岸一家親、兩岸一家人」的理念。

「26條措施」涵蓋科技創新、融資擔保、貿易救濟、領事保護、交通出行、通信資費、購房資格、職稱評審、分類招考、文化體育等多領域多方面,覆蓋面更廣,臺胞受惠面更大。

「31條措施」已經深入人心,「26條措施」更上一層樓,是「31條」的擴大版、升級版,具體到各領域、各行業,對台企、臺胞實施同等待遇更加細緻具體,每一條可操作性都非常強,為台企和臺胞提供了更多的同等待遇、更大的發展空間。

「26條措施」主要區分「台企」和「臺胞」兩大塊,其中涉及為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條,包括台資企業同等參與重大技術裝備、5G、循環經濟、民航、主題公園、新型金融組織等投資建設,同等享受融資、貿易救濟、出口信用保險、進出口便利、標準制訂等政策,支持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示範點建設等。

涉及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13條,包括為臺灣同胞在領事保護、農業合作、交通出行、通信資費、購房資格、文化體育、職稱評審、分類招考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可以說涉及面非常廣泛。這些措施覆蓋了台企經營的融資等關鍵點,以及臺胞在大陸生活、就業的諸多細節點,「含金量」高、「含情量」深、「針對性」更強,實實在在,條條暖人,句句貼心,將進一步幫助台資企業降低成本、搶抓機遇,實現更好發展,為臺胞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創造更好環境、提供更優條件。

「26條措施」直擊台企發展和臺胞生活中的「堵點」「難點」「關切點」,精准助力台企更好更快發展和臺胞在學習、創業、就業、生活等方面更趨便利。

「31條措施」發佈實施以來,各地各部門積極推動政策落實,在擴大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積極的成果,為廣大台企臺胞在大陸實現更大更好的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26條措施」在此基礎上,廣泛調研傾聽臺胞聲音、回應臺胞訴求和關切,精准針對台企臺胞的難點疑慮,對台企臺胞無微不至地關心,為台企臺胞在大陸生產、生活提供方便,為其疏通「堵點」紓解「難點」。如第7條「為台資企業增加投資提供政策支持」,將進一步明確對台商投資促進、保護、管理的蕋本法律制度,以及相關優惠政策、擴大開放措施等;第8條針對台企特別是中小微台企存在的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在申請政府性融資擔保基金、拓展直接融資渠道等方面提出解決辦法;第9條針對台企廣泛關注的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等問題,指出「台資企業可與大陸企業同等依法享受貿易救濟和貿易保障措施」,在貿易救濟案件調査、裁決過程中,台資企業均享有與其他大陸企業同等的權利,受到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貿易救濟措施的保護,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損害。

就臺胞方面的措施來講,近年來,島內大學因各種原因在逐步萎縮,乃至關閉。與此相反,大陸高等院校發展則欣欣向榮、碩果累累,如此優良的教育資源,臺灣學生卻較難享受到。為滿足臺灣學生渴望來大陸上大學的訴求,這次公佈的措施中,第22條和23條,不僅規定「台商子女高中畢業後,在大陸獲得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畢業證書可以在大陸參加相關高職院校分類招考」,更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擴大招收臺灣學生的院校範圍,提高中西部院校和非部屬院校比例」,為台生來大陸創造更多學習機會和良好學習環境。

臺灣無論是商界人士還是普通民眾均稱讚,認為「26條」有助於進一步增強台企臺胞在大陸發展的獲得感。

「26條措施」聚焦台企臺胞的方方面面,種種措施非常仔細,非常貼心,含金量足、受惠面廣、解決問題深,必將給更多臺胞台企帶來更加實實在在的利益和福祉,讓臺灣同胞的幸福感、榮譽感、獲得感更多更足更強。

儘管台當局將此抨擊為「統戰手法」「名為惠台、實則利中」,或認為這是「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行動方案,甚至斷言是「企圖介入影響臺灣選舉」,但「26條」還是獲得了島內民眾的廣泛稱讚。國民黨表示,樂見「26條措施」為台資企業提供同等參與和同等享受的13項待遇,也為臺灣民眾提供13項同等待遇的便利和支持。只要有助提升臺灣民眾福祉與企業權益的大陸對台政策,社會各界都會歡迎。

島內媒體也高度肯定「26條措施」,認為其對台企臺胞實施的同等待遇更加細緻具體。《旺報》發表評論指出,「26條措施」具體到各領域,讓臺胞有參與感。《工商時報》的報道指出,大陸此舉仍具有兩大意義:依循前例,助台資企業參與大陸重大政策;擴大對臺灣民眾赴陸求學深造、生活居住及創業、運動事業的吸引力。對於台當局的抵觸態度,臺灣《聯合新聞網》認為,大陸再次公佈惠台政策,是對臺灣同胞「視如己出」,台當局抹黑舉動未必能爭取到民意的認同。

台商對「26條」則是歡欣鼓舞,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他們普遍認為,「26條措施」為進一步幫助臺灣企業和臺灣同胞享受同等待遇提供了制度保障,臺胞台企的受惠面更大,同等待遇的含金量更高,特別是針對經濟社會熱點有效解決了台企的實際問題,「26條措施」不僅有「溫度」,而且有「力度」。

島內學者認為「26條措施」帶給穴家「真金白銀」的獲得感。臺灣世新大學教授游梓翔表示,大陸真的把臺灣人當成家人,這個送來的溫暖是讓很多臺灣人感受到的;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說,開放申請公派留學等惠及在大陸任教、求學臺灣師生的舉措「是德政,很有吸引力」;臺灣學者王裕慶表示,臺灣同胞未來到海外遇到困難或危機時,可以直接到在地的中國大使館與領事館得到庇護,這展示出臺灣同胞就是中國公民的意義,讓臺胞感受到「祖國就是家」的溫暖。而臺灣網友則對「可向中國駐外使館尋求領事保護與協助」這一條「最有感」,這點「最實際」。

(石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