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局已完成「徵收旅客稅可行性研究」。結果顯示,社會各持份者的意見並不一致。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每個持份者對徵收旅客稅各有不同意見、態度,特區政府暫未有確定取態方向,希望居民可積極討論,提供更多意見。有學者表示,居民、旅遊業界對此難有共識,但旅客已轉升為跌,徵旅客稅已無逼切性。徵收旅遊稅,或會惹來旅客的誤讀,澳門是否不歡迎旅客到訪?特區政府雖然聲稱對徵收旅客稅未有立場,但實際上其根本就是一個偽命題,何必為此浪費行政資源!
徵稅必然降旅客訪澳意慾
據傳媒報道,旅遊局開展「徵收旅客稅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民意調查,更有系統地收集更多居民、業界及旅客對有關課題的取向,研究其他國家及地區的案例,並檢視澳門就應對旅遊承載力所執行的措施等,為政府的決策提供科學性依據。
結果顯示,社會各持份者的意見並不一致。50.6%受訪旅客表示若澳門徵收旅客稅,將影響其來澳意慾;25.2%需視乎具體情況才能判斷是否有影響;24.2%表示不受影響。研究報告摘要指:大部分居民贊成開徵旅客稅,但業界則持相反意見,旅客表示徵稅將影響其來澳意慾;各地開徵旅客稅的原因各異,但未見以「控制旅客流量」為徵稅目的;案例分析發現旅客稅或只於徵稅初期有輕微延緩旅客增長作用;分析世界旅遊組織對旅客量過多而提出的11個改善策略,較多城市使用的策略為「分散城市內外旅客的分佈」及「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及設備」;本澳陸路入境旅客多,徵稅存在困難,行政手續繁複;徵稅減低旅客來澳意慾,不利融入大灣區發展。旅客稅金額的意見:贊成徵收旅客稅的受訪居民中,32.2%認為金額應在100-199元之間;21.9%認為金額應在0-99元之間。30.5%受訪旅客認為稅收在0-99元,影響其來澳意慾;26.4%認為稅收在100-199元會影響其來澳意慾。
有學者表示,居民、企業對旅客稅的議題難取得共識,但可以肯定徵收旅客稅將影響半數旅客的訪澳意慾,此舉是否值得?畢竟居民收入直接或間接與旅遊業相關,如博彩業、餐飲及零售等,旅客減少不僅影響企業利潤,居民收入最終也受影響,居民需要對此有認知。
任何行業發展都有附加成本,如發展工業會衍生污染,理想做法是政府尋求辦法降低行業發展的負面效應外溢,單靠研究旅客稅並非治本方法。目前,並非全澳都人滿為患,較為嚴重的區域一直是議事亭前地及關閘口岸一帶,也是主要瓶頸位,其餘區域旅客則不多,理想做法是研究如何突破瓶頸位,理順旅客分流。
另一方面,全球經濟不穩定,加上香港社會運動持續,影響旅客港澳遊意慾,訪澳旅客已轉升為跌,旅遊承載力問題將得以紓緩,旅客稅目前已沒有逼切需要。此外,澳門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個核心城市之一,人員往來方便、互聯互通是區域合作的政策大方向,如果澳門徵收旅客稅,與政策發展方向相違背。
旅客稅對於旅澳人數占絕對成分的內地旅客來說,也絕非如官方表達的那樣樂觀接受。試想,對於內地旅客來說簽證要收費,過關還要收稅,兩刀刮下來,單次赴澳就已經花費了數百元。那麼,旅客就不得不相應壓縮旅行開支,甚至減少或放棄赴澳。
居民支持徵收旅客稅或被誤導
當前澳門旅遊業陷入了焦灼狀態。隨著內地赴港澳簽證政策便利影響,及港珠澳大橋開通,給澳門帶來了非常宏大的客流量,按旅遊局方面的資料顯示,2019年首5個月的旅客增幅為20%。所以經常看到澳門到處都「逼到爆」的現象,尤其是節假日,各處景區和街市都人潮如湧,擠得水泄不通。但是客流量沒有變現為「人頭紅利」,反而由於遊客增加衍生出交通堵塞、安全等諸多問題,給街坊帶來諸多不便。面對這個矛盾,「旅客稅」被愈炒愈熱,當局完成「澳門徵收旅客稅的可行性研究」網上問卷調查,稱共收到逾12000份居民意見、1500份旅客意見及150多份業界意見,但是對於「旅客稅」如何徵收及用途卻語焉不詳,似就已直接進入徵收「金額範圍多少」的環節了。
居民絕大多數支持徵收旅客稅,原因在於:一是旅客過多影響居民生活,遊客過多導致出行不便和造成滋擾,居民對此有最切身的體驗,從個人角度出發,當然希望生活不受滋擾。二是憂慮澳門旅客承載力。旅客數量在旅遊高峰期激增,旅客過度集中在某些景點。如去年內地「五 • 一」假期關閘出入境客量再破紀錄,本澳也連續兩日實施人潮管制,景點逼爆、配套落後等問題進一步浮現。三是受臨近地區影響,近年多個國家徵收遊客稅,特別是香港社會對旅客稅的討論引起本澳居民關注。
旅遊業界對徵收旅客稅則大多數表示反對原因在於擔心影響行業發展甚至生存。有業界人士表示,旅遊承載力涉及澳門整體社會的各個環節。回顧客量數據及分佈情況,主要體現在關閘口岸、公交配套及景點人流過多等三個環節出現瓶頸,其餘各個社區人流不算多,舊區商戶也反映未受惠港珠澳大橋的人流效應。因此,這是旅遊承載力的局部問題,並非整體旅遊承載力出現問題。應針對瓶頸推出解決方案,而非採取限制總量的方案。
更有業界人士表示,自去年中香港社會運動事件發生至今,大大影響港澳聯遊團客量,導遊接團量每月遞減。除去年十二月因本澳舉辦一連串活動,包括光影節、澳門回歸二十周年煙花表演,加上聖誕氣氛濃厚等,才稍帶動團量較數月前回升兩三成,但只屬短暫現象。隨著自助遊旅客數量持續上升,現時七八成前線人員都在休息,有的等候公司派團,有的另覓出路轉行,轉向地產、保險、的士等行業。旅行社亦因客少,心灰意冷,更有裁員或停薪留職等情況,到年底更加難捱,業界感到焦慮及無奈。
2019年1月7日起,根據日本《國際觀光旅客稅法》,除小部分人群外,日本對包括本國民眾在內的出境者徵收1000日元的國際觀光旅客稅。稅款並不會單獨收取,而是包含在機票之中。其實,日本徵旅客稅這件事, 早在2017年時,當時對於征這項稅種的原因,日本政府給出的說法是需要加強旅遊觀光宣傳以及提升出入境便利化程度。此後,徵收出國稅的方案被列入了日本2018年稅制改革大綱並在日本國會立法,確定在2019年開始實施。而新增稅收將主要用於日本旅遊業「改善環境舒適度」、「提升體驗型項目的滿意度」及「強化對外宣傳」等方面。可能帶來更多的遊客,這也是日本你徵稅的目的,到底會不會出現因為徵稅而遊客減少,這個現在都不太好說!
現時澳門提出的徵收旅客稅,居民的焦點集中在徵收的是「旅客」的稅,有些「事不關己」則「無所謂」的自私心態,但如果像日本那樣,徵收的對象包括本地居民在內的出境者,還有多少居民會支持?
徵稅非解決旅遊承載力途徑
據統計局數據,去年十二月博彩毛收入跌幅超過雙位數,全年賭收下跌百分之三點四;是自一六年三月以來的最大單月跌幅。雖然當中包含回歸盛事而短暫收緊出入境政策,以及一八年同期基數較高的因素。但撇除相關因素,賭收下行趨勢未變,受外圍經濟不明朗影響,下行趨勢料延續至今年首季。治安警公佈,一九年全年入境旅客逾三千九百萬人次,按年升約一成。數據反映,雖然港珠澳大橋成功吸引不少即日來回的旅客,帶領入境旅客數字再創新高,但對博彩毛收入的幫助尚未凸顯,反而越來越多匆匆往返的客流,再度掀起旅遊承載力的探討,加深社會對立,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旅遊業在澳門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大批遊客的到來為澳門經濟繁榮帶來了強勁的拉動,使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策略得到有效推進。近年來,尤其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灣區緊密融合內地入澳遊客大幅增長,對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關聯產業都有非常大的帶動作用。隨著遊客增加,不可避免衍生出一系列民生問題。魚與熊掌如何兼得?從政策上,應該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上求突破,加快推進旅遊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旅遊服務供給,提升旅遊承載力的工作。這本來是考驗澳門政府施政智慧的重要命題,但當局儼然陷入了政治麻木,習慣性做簡單選擇,不看問題的本質,而將主要矛盾的根源拋「旅客人頭暴增」,「以稅代管」而漠視當局自身在政策和施政能力上的檢討,豈不如同「掩目捕雀」?
有評論指出,旅客稅不可能對澳門旅遊業發展的問題有根本改善意義,反而這種「雁過拔毛」的手段,實質上是與民爭利。須知本身遊客就是推動澳門所有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訪澳旅客中,由各種需求各種層次的旅客組成,不管是賭博、觀光,還是購物,每一個環節都與澳門經濟息息相關,也在一定程度上繁榮了澳門各行業的發展,讓社會利益格局更多元化。現時,對於澳門旅客的關注,有很大一部分人無限放大了「不過夜旅客」這一資料,從而倒推旅客品質的問題。這顯然過於片面,忽視了旅澳總人數的量級增長,以及留宿旅客的增長,更忽視了旅客在旅宿之外的經濟貢獻。有一部分觀點認為徵收旅客稅能起到篩選旅客品質的作用,「有錢人不會在乎百幾十的稅費」,持這種觀點的人大概覺得澳門每天僅需擁攬一幫貴賓旅客即可,完全罔顧澳門成千上萬中小微企生意對廣泛客群的依賴。
政府研究徵收旅遊稅,與政府目標及城市定位有矛盾。一方面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源推廣本澳旅遊業,向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前進,但同時徵收旅遊稅,或會惹來旅客的誤讀,澳門是否不歡迎旅客到訪?日本推出旅遊稅,主要是本身財政有壓力,需透過擴闊稅基,改善國內旅遊設施,整體方向也是以吸引旅客到訪為主。反觀澳門財政資源豐厚,祇是如何把財政資源運用到位,突破旅遊接待力的瓶頸。此外,如果最終要徵收旅遊稅,還要經過長期討論、凝聚共識及立法程序,遠水難救近火。
除了在遊客身上直接收取費用的做法,更多被遊客「超載」困擾的國家採取主動管控和疏導的辦法。如秘魯最著名的古印加遺址馬丘比丘位於山巒之上,每天平均有4300名遊客擁擠在狹窄的山間步道上,既影響旅遊體驗也造成嚴重安全隱患。為此2019年1月起該景點實施嚴格的計時門票制。購買門票後只允許遊覽4個小時。
回歸二十年,澳門旅遊休閒產業雖取得巨大成就,但也累積一些問題,如城市承載力有限、產品結構不均衡、旅遊科技發展較弱等。無論如何,徵收旅客稅並非有效解決旅遊承載力的措施,長遠要制定城市的整體規劃、改善城市的基礎建設,甚至透過區域合作處理有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