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北京2月4日電】據中國官方4日披露,內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累計報告確診病例已超過兩萬。面對依然嚴峻的戰“疫”局勢,在拐點、特效藥、疫苗仍未有確鑿信息時,無論是被隔離中的病患、醫護人員還是普通民眾,在做好身體防護的同時,也要謹防“心病”。
其實,自去年12月網絡流傳新疫情,因恐懼、焦慮心理導致的亂象就已經出現。隨著疫情的大面積暴發和相關信息的海量衝擊,除了因“宅”導致的心理壓力,普通民眾動輒“風聲鶴唳”的情形也頗值得警惕。
--恐慌性搶購。自疫情公開以來,民眾搶購口罩、消毒液固然可以理解,但在一線醫療資源緊缺時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在超市哄搶蔬菜、囤積米麵糧油,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并無必要,反而可能真的造成物資缺乏,進一步加劇恐慌情緒。
--信任感缺失。疫情大面積暴發後,民間對於政府、官員、專家的不信任感增強,針對華人基因、生化武器洩露等各式陰謀論甚囂塵上。同時盲從心態又屢見不鮮,不僅雙黃連半夜售罄,連雙黃蓮蓉月餅都“躺槍”。
--歧視性標簽。“武漢加油”、“逆行者”等大愛無疆的言行讓人感動,各種歧視性言行也不絕於耳。武漢返鄉人員信息被洩露、香港有醫護人員以罷工威脅政府封關、紐約有戴口罩華裔遭毆打,人性的光輝與黑暗在疫情面前皆被放大。
面對戰“疫”期間的心理問題,僅僅只靠心理干預治療疏導是不够的,及時有效激活應急機制是一方面,更需要的是補足短板,從源頭上、制度上提升治理體系和能力。
首先,真正落實政府信息公開制。自2003年SARS以來,內地政府信息公開逐步推進,發言人制度更趨完備,在此次疫情中依然暴露出民眾對政府的各種不信任,單單用恐慌二字來解釋明顯不足,而是要求各級政府及時反省如何改進日常的工作態度、作風和能力,方能在關鍵時刻取信於民。
其次,公共應急體系和國家儲備體系的完善。內地《傳染病防治法》雖已頒布三十年,但顯然無論是醫護人員、民眾和政府對其認知依然有限;經此一“疫”,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強化公共衛生法治保障都已迫在眉睫。與此同時,系統梳理國家儲備體系短板,提升儲備效能,優化關鍵物資生產能力布局,也已提上中央政治局的議事日程。
再次,謹防“政治病毒”。正如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呼籲警惕妨礙中美攜手應對共同挑戰的“政治病毒”一樣,在全球化時代,試圖利用疫情謀取政治或經濟利益,甚至鼓吹所謂“脫鈎”的思想和言行,值得全世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