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詩情畫意

在澳門生活多年,早已走遍了這個小城的山水、街巷。大炮臺的滄桑,石仔路的諧趣,葡人舊居的別致,皆能引發我別樣的興味。但最能令我從塵世的煩囂中超脫出來而盡一時悠游之樂的則是黑沙灘——這個處在澳門的最遠端,永遠以寬闊的胸襟涵納晨風夕月、潮漲潮落的去處。

像是上蒼的有心安排,銜接澳門城區與黑沙灘的是一條數裡長的林中路,雖然只有數裡長,但對澳門這個方圓不過幾十平方公里的小城來說,已足夠漫長,漫長得猶如一段被遺忘的時光,又如一種巧妙的過渡,不經意間,將都會眾生導入了靈魂得以澡雪的勝境。

澳門承平日久,那一種成熟的繁華在漸深的夜色中更為動人。不需要月光,不需要星光,那靜靜照耀著的葡式街燈,那在各個角落裡閃爍著的霓虹幻彩,那一幅幅從大廈頂層披掛而下的光簾,那東望洋燈塔360度旋轉的光柱,把一個被不同時代的風格所薰染過的古老小城,融入剔透而炫目的光影世界。

西灣大橋的制高點上矗立著相隔不遠的兩座哥特式的M形拱門,上接雲天,高敞宏偉,頗有些西哲談美學時所常說的“崇高”之象。天氣晴好的日子,從橋頭順著上仰的路面駛向拱門,坡度漸陡,鄰埠珠海的阡陌、農舍、邊防哨所,對岸澳門半島的密集樓群,橋下的海面,海面上往返的漁船、貨輪、緝私艇,漸漸消失在了視線之外,眼前只剩下靜寂、遼闊的天空,發光的雲朵,還有高高的拱門,離天空那麼近,就像是通往天堂之門。翻過了西灣大橋的橋頂,眼前又是熟悉的阡陌、高樓、遊艇、哨所,而天空與拱門,就在不遠的身後。

雨中驅車於西灣大橋,又是一番別樣的感受。那明黃色的路燈光,從大海的黑影中,切出了一條平直而光亮的路面,路面上濕漉漉的,像是敷上了一層油彩;車前燈打出耀眼的燈柱,映照出脈絡分明的雨線,絲絲縷縷,層出不窮,真有“細雨如織”的感覺——不僅僅是雨線和雨線的相“織”,眼前所見、心中所感的一切,也似乎都被“織”進了這茫茫的夜雨中。

黑沙灘是澳門風物的點睛之筆,與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相較,可以說是各擅勝場,一者勝在400年中西交通的人文積澱,一者勝在繁華壅塞中的那一份出其不意的開闊與清新。黑沙灘長約千米,坡度平緩,沙礫皆呈黑色,據說是因為富含黑雲母礦所致。天晴之際,海浪沖上沙灘,黑白相映,饒富妙趣。而在這星月無蹤的雨夜,一切都歸於煙濛濛的黑色調,只是由遠及近,海,沙,岸邊的山麓,到底還是顯露出濃淡不一的用墨層次。

當接近山下時,黑沙灘的輪廓已非常清晰,一抹幽幽暗暗的半月形,近山腳的這邊,綿延著疏疏落落的葦稈的淡影;沙灘上暗沉沉的,偶有幾處沙礫,瑩瑩地閃著光。長長一線的潮水,在大海的邊緣漲落著,空氣中滿是濕潤的潮音,喧響而寂寞。

許是因為雨後霧重,遠遠吹來的海風並不勁疾,那一份臨滄海以舒嘯的快意是不可求了。但四圍空闊、風煙寂寂中的漫步閒談,卻也自有一種韻味。

(《人民日報‧海外版 》 龔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