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戰疫不分種族 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新社北京4月30日電】疫情面前沒有孤島。在驟然襲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你輸我贏”“零和遊戲”……這些一度被個別國家視為“成功學”的國際關係行為準則失靈了。

現實之中,病毒凶猛無國界,疫情不分種族在全球蔓延,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同時,全球戰疫也竪起了一面鏡子,映出越來越多國家、民族、人民守望相助,互施援手的“人類鏡像”。這個鏡像也反映了一種越來越被人們感受得到的理念——人類是一個彼此相連的共同體。

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7年前將這一理念表達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這是習近平在2013年的一次外訪中,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初闡釋。此後,它的內涵不斷豐富,成為中國的外交理念,也被寫進聯合國的多個決議。

不乏有人曾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遙不可及的願景,但在7年後的今天,當全球處於戰疫時刻,這一理念正被更多人真切感受和讀懂。

在這一特殊歷史時刻,觀察認為,從構建一個健康的共同體角度可以更好理解這一理念的基本內涵。這一認識從人類的基本權益出發,是一切發展的基礎。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類命運共同體”變得顯性,凸顯其對現實的觀照。

“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習近平在疫情期間致外國領導人的慰問電中,發出上述倡議與主張,並帶領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衛生治理,主動承擔國際責任,以實際行動為全球抗疫傳遞信心、注入動力。例如,在疫情暴發後,中國堅持公開透明的態度,第一時間對外通報疫情,分享病毒基因序列,向外界透明地分享信息,並作出巨大犧牲,切斷了疫情在本土傳播,為全球戰疫積累了有益經驗。

而從全球應對來看,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這一共同體的存在,並付諸于行動。疫情最初暴發時,多國向中國施以援手,而在疫情在全球蔓延時,中國積極向世界分享有益的防控經驗、向多國提供抗疫援助並派出醫療專家組,先後向世衛組織兩次捐款,希望更多用於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緊急需求。

“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拯救他人就是拯救自己。”正如很多人當下所呼籲的,在疫情這個人類公敵前,這正體現出健康共同體的內涵。

相較于健康共同體的相對“隱性”,一個經濟的共同體或許早已被認為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基於此,在全球化遭遇逆風的關鍵時刻,中國多次表明對經濟全球化的鮮明態度。

習近平曾在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時表示,“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他後來又指出,全球化出現一些問題並不可怕,不能因噎廢食。

如今,疫情蔓延也給全球化潮流帶來“一些問題”,比如,如何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順暢運行成為擺在世界面前的一個考題。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各國經濟的緊密相連、命運與共。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中國富士康公司是否如常運轉,直接關乎全球消費者今秋能否用上最新款的5G手機。

人們發現,疫情像一個我們並不願其發生,但卻足够說明問題的極端案例,證明經濟共同體之中,各個環節如果“硬脫鈎”不但不切實際、且自傷內耗。面對疫情,國際社會更認識到全球治理的重要性。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此前為應對疫情召開特別峰會,向全球經濟注資5萬億美元,並堅定承諾“建立統一戰線”應對疫情。

如果認識到上述兩方面共同體的存在,一個合作共同體的必要性也就不言自明,尤其是面對全球性的挑戰,國際社會祗有團結合作,才能戰而勝之。比如開展抗疫國際合作需要通力合作的疫苗研發。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疫情期間,習近平在北京考察科研攻關工作時說,要密切跟蹤國外研發進展,加強合作,爭取早日推動疫苗的臨床試驗和上市使用。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多國都在加速合作研發疫苗。同時,在應對疫情的醫衛領域、經濟領域,甚至是信息領域,我們都能看到一個個“合作共同體”的產生。

從歷史看,疫情終將過去,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搭建的合作機制,或許將是後疫情時代帶給世界的一大改變。就像應對全球經濟危機而誕生的G20,應對安全問題而產生的上海合作組織。

當下,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聲音呼籲各國摒棄政治偏見、杜絕推諉和相互指責,以命運共同體為意識,讓合作效力最大化,讓危機合作的機制可持續。

美國學者羅伯特•勞倫斯•庫恩就是其中之一,他日前撰文提出重新審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庫恩說,中國的努力方向正是人類所需,特別是疫情之下。各國善良的人民應共同努力,把“人類命運共同體”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