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提速

如果說過去幾年裏數字技術是在「潤物細無聲」,那麽在抗擊疫情的過程裏,整個中國社會則空前體驗了一次數字技術的生動應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無論是防疫抗疫裏的患者診療、疫情地圖、人群追踪,還是緩慢復工期間企業雲辦公、學校雲授課和無人配送物流等,數字技術都爲疫情精准防控和有序復工復産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强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的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當綫下暫停之時,綫上活動却可以保持活躍幷針對需求「大展身手」。能做到這一點,其實和中國過去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果密不可分,這也更加凸顯出今後5G基站、數據中心等數字化、智能化新型基礎設施之重要性。

新基建前世今生是怎樣的?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會産生什麽影響?

從「村村通」講起

發展草莓種植業近百年的遼寧省東港市,很少遇到賣不出草莓的情况。但2020年春季,疫情衝擊下,滯銷還是來了,當地草莓價格比去年同期每斤低了十幾元。

於是電商直播成了解决方案。種植園裏,農戶開始一邊摘草莓一邊「直播帶貨」。據悉,當地政府和電商平臺開啓合作後,6天時間內東港銷售了30萬單共90萬斤草莓,價格也逐漸回升。

實際上,農産品「直播帶貨」在2019年便已成電商扶貧的熱詞。疫情防控期間當地運用互聯網解决滯銷難題,從産業上看,是近年電商下鄉的再次擴展,從社會發展上看,則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體現。

遍布村口與山頭的信號基站是數字鄉村建設的基礎。故事的開頭也要從「村村通」講起:2004年,我國通信運營商開始大規模推進農村普遍服務的「村通工程」,到「十一五」期間,實現了「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十二五」期間實現「自然村村村通電話、行政村村村通寬帶」。

2015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共同啓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支持行政村通光纖、通4G。試點工程啓動以來,中央財政資金帶動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累計投入400多億元,支持13萬個行政村通光纖和4G建設,其中包含4.3萬個貧困村。截至2019年底,我國行政村通光纖和通4G的比例均已達到98%。

目前,我國已基本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帶進鄉入村」。如果沒有這十餘年信息化和數字化基礎設施在基層的落地,鄉村電商業態不會誕生,全國數億在讀學生中,亦會有大量鄉村學生被數字鴻溝攔住,無法享受雲授課的便利。

這僅是信息化和數字化「基建之力」體現在基層上的一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研究員馬源認爲:「我國加快新基建進度,具有供給側的良好發展基礎,在需求側則有巨大市場潜力。」

目前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逐漸向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的區域以及需求旺盛的發達城市周邊布局;國內大型互聯網企業、基礎電信企業和計算設備製造企業紛紛布局雲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也更多地投入應用。

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方面,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消息,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國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量達9.16億個,其中,光纖接入端口占互聯網接入端口的比重達91.3%;光纜綫路總長度已達4750萬公里,相當於在京滬高鐵綫上往返1.8萬餘次。同時,近五年來固定寬帶和移動寬帶資費平均下降90%,速率提升6倍。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簡稱中國信通院)數據,截至2020年2月底,全國建設開通5G基站達16.4萬個,5G網絡建設基礎不斷夯實。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常務副主任韋樂平預測,2020年中國將建設60萬~80萬個5G宏基站。

這些信息基礎設施爲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國信通院測算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預計達到35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5.4%。

疫情彰顯數字技術能量

面對危機,具有良好發展基礎的數字技術顯示出了巨大能量。

2003年非典期間,衛生部門爲整理北京的疫情數據,曾對北京地區二級以上的175家醫院逐個摸排核對,花費了一周時間,才查清所有收治病例。

今昔對比,使得這一「舊聞」頗有滄海桑田的意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國各地疫情數據在短時間之內全面打通、每日公布,各大媒體以可視化方式呈現數據、地方政府與企業聯合開發「疫情地圖」小程序,打開手機可以隨時查看。

習近平總書記在 2020 年 2 月 14 日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時强調,「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撑作用。」

在醫療方面,5G遠程診療、人工智能CT核查、運用超級計算進行病毒毒株分析等,在抗疫一綫迅速發揮作用,綫上醫療和心理援助,也緩解了綫下醫療資源被占用的緊張局面。

在防疫手段上,5G無人化設備亦落地應用。中國移動(成都)産業研究院和四川天空之眼、成都騰雲兩家企業,在成都實現了5G 與無人機技術融合的防控巡視,在三天內累計完成 52 個居民區、6 個場鎮、2 個農産品交易中心作業,涉及人口 14.4 萬,飛行面積 210平方公里,效率遠高於人力巡視。

疫情防控期間,數字技術對生活場景的重塑體現得尤爲顯著,移動社交、綫上娛樂、在綫教育、生鮮電商等迅速增長。「新冠肺炎疫情帶給人們數字化的强制體驗,使人們更加意識到新基建的建設意義。」商湯人工智能産業聯盟秘書長吳坤對本刊記者說。

數字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會整體在面對危機時的韌性,爲社會提供了一層「免疫力」。例如,雖然物流行業在受到疫情衝擊最嚴重時面臨交通受阻、人力不足的危機,但綫上配送服務依然維持著運轉,在城市裏穿梭的外賣和快遞小哥成爲城市的「毛細血管」。

與此同時,無人物流配送在疫情防控期間得以運用:中國聯通和蘇州暢行智能在疫情防控期間運用的「5G無人物流車配送車」,可完成方圓 3 公里的訂單任務;蘇寧物流也推出了無人車末端「無接觸」配送服務。

進入復工復産復學階段,人工智能體溫監測設備、無人消殺、基於數字政務産生的「健康碼」大規模投入使用。「雲辦公」開啓規模前所未有的社會實驗,艾媒咨詢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新春復工期間,中國有超過1800萬家企業采用了綫上遠程辦公模式,共計超過3億用戶使用遠程辦公應用。

政府會議和項目簽約也同樣應用了遠程手段。2020年2月13日,貴州省人大采用中國移動「雲視訊」視頻系統召開了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廣西欽州華爲數字小鎮通過中國電信運用 5G 進行了一場「雲簽約」,通過雲計算、 5G 機械手臂,簽約雙方在手機上用簽字軟件簽字,5G 機械手臂同步將簽名書寫在了合同文本上。

「臨床試驗」亦有短板

馬源認爲,「從需求側來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客觀上讓各行各業充分認識到要加緊拓展綫上生産經營活動,加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這已經是必然趨勢。」

在衆多行業受到疫情波及時,一些與數字經濟相關的行業逆流而上。2020年4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0年一季度GDP初步核算結果,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13.2%。

疫情發生後,出口和消費的恢復需要一段時間,一個普遍共識是,加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短期內有著拉動投資、對沖疫情影響的作用。根據中國信通院預測,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1.2萬億元,此外5G網絡建設還將帶動産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預計到2025年將累計帶動超過3.5萬億元投資。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小涓認爲,加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絕非一個臨時的應急之策」,而是與我國近年來對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發展的支持政策一脉相承。

新冠肺炎疫情讓數字化應用場景需求進一步擴大,但這場意料之外的社會「臨床試驗」,也暴露出了不少短板。

2020年2月底,正是「雲授課」高峰期,一名女孩在雪山頂上「找網上課」的短視頻引起了社會關注,後經西藏通信業組隊援助,解决了其困難。與此類似,還有內蒙古通信業組建突擊隊,爲呼倫貝爾大興安嶺林區一位春節期間返鄉的大學生優化網絡的新聞。這說明,現有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仍存在盲點。

綫下轉綫上,使得我國通信網絡在疫情防控期間流量驟增。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0年2月,我國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增長同比達45.5%。據中國聯通網絡發展部呂洪濤介紹,疫情發生之初,通信運營商有針對性地進行了網絡優化,僅中國聯通的網絡擴容就達7000G。「雲辦公」「雲授課」開啓後,服務平臺亦進行了密集擴容來改善卡頓狀况。

總體來看,我國通信網絡在疫情防控期間保持了穩定運行,供給側短時間內也進行了應急優化。隨著未來數字化、智能化的進一步滲透,需求側提出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亟需建設能够提供相應支撑的新型基礎設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史丹認爲:「數字經濟下,産品的生産、運輸、銷售和服務都離不開新型基礎設施的支持,新型基礎設施的數量、質量等决定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速度和高度。」

新基建不足制約新動能

從穩就業的角度來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帶來的數字經濟發展,有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據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我國2018年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1.91億個,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

江小涓認爲:「我國數字經濟雖然整體表現爲增長態勢,但已出現了增速和勢能有所减緩的現象。」一個表現是,數字經濟新産品如自動駕駛、量子計算、3D打印、機器人,還未實現真正的消費級應用的突破,數字化基礎設施和生態建設尚需加强。

江小涓認爲,如今數字經濟正面臨一個關鍵階段:從消費互聯網、信息互聯網,升級爲産業互聯網、物聯網,而後者所需的通信能力和計算能力都是前者不可相比的。加速5G、雲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助力這一跨越的完成。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分類提出了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個要素領域改革的方向。其中備受關注的是,「數據」首次與其他傳統要素幷列,成爲一種新型生産要素。

我國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江小涓認爲,這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撑,爲數字經濟提供了規模龐大的市場需求。

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工業互聯網等是製造業提升勞動生産率的必要手段,是實現智能製造、敏捷製造、綠色製造的可行途徑,加速這些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推動産業數字化轉型全面升級,讓企業充分調動數據這一生産要素。

目前,新型基礎設施配置不到位、跨區域和跨行業數據流動不暢、數字經濟和數字技術相關軟環境不够優化等問題,都在制約數字經濟發展。

2020年4月1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印發《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支持打造「研發+生産+供應鏈」的數字化産業鏈,支持産業以數字供應鏈打造生態圈。鼓勵傳統企業與互聯網平臺企業、行業性平臺企業、金融機構等開展聯合創新,共享技術、通用性資産、數據、人才、市場、渠道、設施、中台等資源,探索培育傳統行業服務型經濟。加快數字化轉型與業務流程重塑、組織結構優化、商業模式變革有機結合,構建「生産服務+商業模式+金融服務」跨界融合的數字化生態。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分析,新基建的重點是加强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消費升級和産業升級領域基建投資力度,這將有力支持結構轉型和産業提升,促進新業態、新産業、新服務發展。

事關全球競爭力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加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於優化社會治理及全球競爭力亦有積極影響。

依托信息化和數字化基礎設施的現有基礎,2019年6月,我國互聯網政務服務用戶規模已達5.09億,服務事項「一網通辦」加快推進,我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40多個國務院部門已全部開通網上政務服務平臺。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産業與規劃研究所所長徐志發認爲,目前,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已經讓社會治理開始向精准預測、智能决策的精准治理方向邁進。

融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場景的智慧城市建設,是各大中心城市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競爭力的手段之一。科大訊飛智慧城市總工程師江志國對本刊表示:「新基建將推動城市化和數字化、智慧化的深度融合,促進城市的高質量發展。」

這體現在三個方面:新基建利於數字政務的普及和升級,在民生和公共服務上實現更加以人爲中心;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末端事件發生時實現快速響應,在社會治理上實現更加以事件爲核心;隨著數據量增大與數據分析速度的加快,管理决策上將更加以數據爲支撑。

「發力新基建是立足當前,應對疫情衝擊、促消費、穩增長的有效手段,更是面向長遠,構築數字經濟創新發展之基、謀取未來國際競爭優勢的關鍵之舉。」馬源說。

以人工智能領域爲例,全球競爭格局尚未塵埃落定。2020年德勤中國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白皮書》統計的全球50家人工智能高增長企業中,來自美國的企業有30個,來自中國的企業有14個。從全球來看,中國人工智能正在奮力追趕,其顯著優勢在於擁有更爲龐大的數據量和豐富的數據使用環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認爲:「新基建有利於占領全球産業競爭和投資布局的戰略高地,奠定增强全球競爭力的新基礎。我國與發達國家一起站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同一起跑綫上,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爲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增强競爭力。」

李錦表示,三次工業革命都以相應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爲標志和必要條件。在全球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初始階段,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以數字化爲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正在成爲全球産業競爭和投資布局的戰略高地。

(劉佳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