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潛移默化做環保

澳門人最愛稱自己的家鄉是“小而美”。說得當然沒錯。綠樹成蔭、清爽整潔,是澳門給遊人的第一印象。不過,要保持這樣優美的環境可不簡單。對澳門人來說,如何在本來就已十分狹小的土地上保持和優化環境,是一個優先需要考慮的問題。所以,澳門從市政建設到新屋籌畫,從垃圾處理到減排減塑,環境保護的意識已經深入社會每一個細胞。

從“可做可不做”到“自覺做”

每年4月22日“地球保護日”,澳門特區政府都會特別著重宣揚環保意識。今年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澳門環境保護局依然潛移默化推動環保,推出“環保Fun”積分獎勵計畫,於22個地點定期回收塑膠、鋁罐、鐵罐及紙張,市民可以用回收物品獲得積分換取超市禮券。

“環保Fun”積分獎勵計畫,其實2011年就誕生了,年年都辦,在澳門人氣很高。最初回收點只有12個,市民踴躍參與,回收點便每年逐增。今年新增了3個乾淨回收街站,還增設晚間和周日的回收時段,以便“上班族”在下班後或假日實踐乾淨回收。

澳門環保管理學會理事長曾錦培認為,疫情當頭,或許是開展環保宣傳的契機。一是可以宣傳自然保育意識,比如不捕獵、不進食野生動物等。二是宣傳節能減排,比如個人及企業在遭受經濟挫折後,使用水、電、燃油等應更環保,更節約。他建議,特區政府推出各種激勵政策,如果有個人或公司主動實踐環保,應得到社會或政府的鼓勵、獎勵、加分等,讓環保從“可做可不做”潛移默化成“願意做、自覺做”。

宣導“源頭減廢,資源回收”

“環保Fun”積分獎勵計畫,只是澳門特區政府眾多環保推廣方式中的一環。特區政府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為施政重點之一,並致力推動“源頭減廢,資源回收”,持續推動減塑工作。去年,澳門開始實施塑膠袋收費政策,引導市民從源頭減塑,另外連續6年舉行“減塑有著數”活動,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6萬,至少減少使用26萬個塑膠袋。

澳門環保局還與社團、外賣平臺、近200家當地餐廳及飲料店合作推出“走塑好Easy”活動,今年打算更進一步開展“大廈分類回收好Easy”活動,在大廈內設分類回收箱,創設更便利的回收條件,鼓勵更多企業和居民參與。目前,已有超過170屋苑、約550幢大廈參與計畫,數量正持續增加中。

特區政府還推動會議中不使用瓶裝水行動,環保局與治安警察局合作為前線警員提供耐用水壺,同時逐步在公共場所設置飲水機,並已推出設置和使用飲水機的指導,環保局還與社團合作豐富斟水地圖、在大型活動推動“斟水”文化。

環保專案擁有“國際範兒”

在資源回收方面,澳門環保局在“電腦及通訊設備回收計畫”基礎上,再推出“電子電器廢物回收計畫”,增加回收家居廢舊電器、光管等,也試點引入塑膠瓶回收機。

澳門環保局還積極推動廚餘回收,包括自2012年起推出“廚餘處理示範專案”,至今參與計畫的單位包括政府部門、學校、環保酒店、機構、超級市場、醫院等。去年更開展“食肆廚餘回收先導計畫”,收集包括中小型餐廳的工商業廚餘,今年將增加廚餘收集路線,並持續鼓勵更多餐廳參與。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會在建築廢料堆填區內興建廚餘集中處理設施,目前正開展初步設計工作。

澳門持之以恆做環保,不單局限在小小蓮島內,也積極與國際成功經驗交流,漸漸擁有“國際範兒”。每年澳門都舉辦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自2008年來一直不間斷。“構建低碳澳門,共用綠色生活”的概念被更多人所知,其內涵也越來越豐富科學,澳門環保專案的合作更是跨海越洋。

澳門環保業者田先生是“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的忠實粉絲,去年他的公司通過論壇達成與葡萄牙企業合作的太陽能專案。田先生認為,論壇發揮了很好的平臺作用及仲介角色,企業在這裏尋找合適的環保產品、技術或服務等,從而建立合作關係及聯繫,繼而將環保專案延伸至世界不同的地方。

(《人民日報‧海外版》 汪靈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