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濠江中學升國旗

每周一上午,澳門濠江中學都會舉行升國旗儀式。「全體肅立,升國旗,奏唱國歌!」隨著老師的指令,校園升旗手將國旗緩緩升向天空,全校師生注視著國旗,高唱國歌。

「愛國應是教育中的必修課,但沒有任何一門課能教會人如何愛國。它在澳門的社會氛圍中呈現,生活點滴裏滲透,潤物無聲地融入到青少年的成長過程。」在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濠江中學中文老師施婉清如是概括澳門的國情教育。

從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到新中國成立、澳門回歸祖國,濠江中學建校87年的歷史一直與祖國的命運相繫。從天神巷到美麗街、惠愛街、鏡湖馬路,再到亞馬喇馬路、光復路、亞豐素街,濠江中學曾經在艱難的歲月中顛沛,也伴隨著澳門經濟發展和對教育的需求,擴展著自己的辦學規模。

變化似乎是永恒的,但傳承亦未曾斷絕。自從老校長杜嵐在1949年10月1日升起澳門第一面五星紅旗,濠江中學的升國旗儀式就一直堅持下來,成爲所有濠江中學師生的共同記憶。

愛國從升國旗開始

在澳門被殖民的400多年裏,葡萄牙人一直嘗試在澳門强化葡萄牙語言文化教育,但澳門華人的愛國意識愈發勃興,尤其是澳門教育界,始終把愛國主義教育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據濠江中學的校史記載,新中國成立前夕,時任校長杜嵐托人到內地訂購五星紅旗。但由於當時的五星紅旗按區域限額分配,當時與澳門聯繫密切的中山縣也只有三面,無法分給澳門。於是,杜嵐準備了紅色和黃色布料,按著托人拍來的五星紅旗照片,自己縫製了一面。

1949年10月1日淸晨,杜嵐帶著自製的五星紅旗來到學校。濠江中學校舍的二樓陽臺上,竪起了一根6米多高的旗杆,在師生們的凝視下,鮮艶的五星紅旗在濠江中學緩緩升起。儘管澳葡當局百般阻撓,只允許五星紅旗掛一天,但杜嵐和濠江中學毫不退讓。

施婉清告訴《環球》雜志記者,濠江中學長期以來堅持每周一舉行升國旗儀式。此外,學校每年還會通過舉辦多場活動,如中華文化日、中國文化或基本法知識競賽、讀書節、學生傳統手工藝品展示等,並組織學生參加聯動國內外的中文作文比密,來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近年來,澳門特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到,將資助學校完善升國旗,區旗及校旗的設施,讓升國旗活動在澳門學校基本實現全覆蓋。目前,澳門已有系統的法律法規對學生推行國旗、國歌、國徽教育。現行的行政法規《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規定,所有本地學制學校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須「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理解其基本含義,會唱國歌」。

施婉清說,澳門學生普遍有很强的國家榮譽感,對參與愛國相關活動興致高昂。如今澳門的公立學校、私立學校、葡文學校和教會學校基本都會定期舉行升國旗儀式,從小接受愛國儀式洗禮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教材改革增强身份認同

澳門大學2018年發布了「澳門中小學生中國歷史文化認知指數」的研究成果,顯示澳門中小學生的國家歷史文化認知及本地歷史文化認知都處於中上水平。這一國情教育的成效與政府推動的教材改革息息相關。

澳門學者黃素君曾撰文指出,澳門回歸前,澳葡當局長期刻意淡化澳門華人的國家觀念及愛國意識,以「個人與社會發展」的闡述爲主,淡化公民教育中關於國家民族的身份屬性。

回歸之初,特區政府提出「愛國主義和公民意識應在整個教育領域內得到足够重視和切實推行」,並强調「致力弘揚中華文化,培養市民愛國愛澳的情懷」,以强化「國家」和「民族」的關係彌補國民教育中有關身份認同的話語缺失。

近年來,特區政府强調以學校爲主,有計劃、有層次地推進國情教育。2014年頒布了《本地學制正規教育課程框架》,2015年頒布了《本地學制正規教育基本學力要求》,都規定國情教育是中小學品德與公民課程的組成部分。學校根據基本學力要求及辦學特色及學生發展的需要,可編寫、選用適合的教材,組織實施國情教育。而小學的基本學力要求更明確規定,學生須能借助漢語拼音,用普通話正確朗誦課文。如今,普通話已經成爲澳門中小學的必修鹿。

據《環球》雜志記者瞭解,目前澳門的部分初中和高中學校的歷史及地理科目都使用了內地人教版教材,某些學校則使用專門編寫的教材進行中國歷史教育,並加入了澳門本土元素。根據《2019財政年度施政報告》,特區政府推出全套中學歷史教材,出版小學《中文》和《常識》教材,並完成高中《品德與公民》一書的修訂。

澳門教科書通過完整、科學的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包括大篇幅介紹傳統節慶習俗、國粹及儒家文化,結合澳門現有的文化傳承氛圍,强調澳門與中華文化一脉相承,以此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可與熱愛。如小學必修課《公民與道德》教科書裏通過課文「澳門回家了」的重要時刻及歷史事件、「我是中國人」、「澳門自古是中國的領土」等塑造學生對自己作爲中國人的身份認同。

此外,教科書通過介紹澳門本土歷史文化、經濟發展成果以及中國近年來的經濟成就,構建學生對澳門以及祖國的歸屬感及自豪感,强化其主人翁意識。

澳門學者陳麗君說,澳門國情教育重視對「一國兩制」方針及澳門基本法的理解和國家觀念的培育。特區政府通過編寫基本法讀本,推動基本法融入校內課程,舉辦紀念基本法頒布巡迴展及鼓勵民間舉辦基本法研討會、外交知識講座等,使青年人認識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對澳門長治久安的重要性。

社會交流如火如荼

除了在教科書上下足功夫,特區政府還聯合學校及社會團體,舉辦「九一八」事變紀念活動、抗戰勝利70周年主題活動等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活動,激發青年人的家國情懷。澳門國憒教育協會每年都會配合國家發展熱點舉辦不同主題的國情知識競賽,鼓勵年輕人瞭解、學習現實國情。

2019年,澳門家國情懷館揭幕,成爲青年學習中華文化、瞭解國家歷史、普及憲法知識的又一重要基地。

另外,特區政府每年都會資助學校及民間團體組織夏令營、國防教育營等赴內地考察、體驗、交流參訪的活動,如2016年初特區政府推出的「千人計劃」,毎年遴選1000人赴內地各省市開展多元的學習交流活動。活動主題涵蓋歷史文化、體育運動、科技創新、青年創業、社會工作等領域。

2017年4月,由澳門基金會主辦的「千人匯」平臺正式推出,這一平臺將參與澳門「千人計劃」的青年彙聚起來,讓不同團體的青年彼此交流,並將赴內地交流的心得體會運用到澳門,爲特區施政提出建議,爲特區的發展儲備人才。此外,特區政府施政報告多次强調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鼓勵澳門青年社團與「一帶一路」沿綫地區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青年組織訂立民間合作關係。

澳門亞太傳播交流協會理事長黃亞雯告訴《環球》雜志記者,特區政府組織的這些交流活動層次豐富,除了從最初的帶年輕人考察祖國的山河、古迹,讓他們感受到中國之壯大和歷史悠久外,還會帶他們尋訪阿裏巴巴、騰訊等內地知名科技企業,讓他們感知一個充滿活力、騰飛的現代中國;除了考察活動,還會組織年輕人到內地貧困山區支教、支援災區建設、進行義工活動等,讓年輕人在祖國發展及建設中獲得參與感。

除了鼓勵年輕人走出澳門,走向內地,特區政府和學校還組織教職員工赴內地參觀學習,交流教學心得。

「多年來這些交流活動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不僅幫助澳門年輕人從多層次、更有深度地瞭解、感受祖國的發展,還將澳門打造成以傳播中華文化爲主的國際化文化交流合作基地,在發展國情教育的同時,令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散發更大的魅力。」

(陳家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