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生態布局:能否贏得未來?

  在「沃土計劃」進行到第四年的時候,華爲提前發布了升級版本。
  9月18日,在第四届華爲全聯接大會上,華爲副董事長胡厚昆宣布,新的「沃土計劃」將投入15億美元,使開發者的規模擴大到500萬人。
  這將是華爲在構建生態方面的又一大手筆。
  「沃土」計劃
  2015年11月,在首届華爲開發者大會上,華爲宣布將在五年內投入10億美元實施「沃土開發者使能計劃」(簡稱「沃土計劃」),打造面向開發者夥伴的開發使能平臺和聯合創新。
  根據當時的方案,這筆10億美元的投資主要用於5個方面,即爲夥伴創新的聯合解決方案提供實物支持、開發資金支持、技術專家支持的「創新基金」,專項投入開放平臺和遠程實驗室建設,讓夥伴聚焦業務、高效開發的「開發支持」,對夥伴開放能力和解決方案予以認證的「華爲認證」,爲夥伴提供研發、銷售和交付能力培訓的「人才培訓」,以及用於開發者的生態圈拓展、創新解決方案營銷活動及銷售激勵的「營銷基金」。
  之後,華爲逐步開源開放了CT産品、雲服務、騰AI計算、鯤鵬計算能力等,幷在全球建立21個OpenLab,打造開發者社區,舉辦開發者大賽和人才認證等。「在過去的四年,『沃土計劃』進展非常順利,已經發展了130多萬開發者和14000多家ISV(獨立軟件開發商)。」胡厚昆說。
  此次發布的「沃土計劃2.0」包括培訓賦能、沃土高校、華爲認證、開放實驗室、聯合營銷、創新基金、沃土工場等7個方面的內容,針對開發者開發歷程的瞭解、學習、構建、上市這四個階段,優化相應流程、社區、資源配置等,使開發者在華爲平臺上更高效地成長。同時,圍繞開發者學習、産品構建、産品上市三個階段,華爲分別設立LDF(學習成長基金)、PDF(産品開發基金)、MDF(市場發展基金)三類基金。
  「下一個5年,華爲沃土計劃2.0將從5大方面進行升級。」華爲Cloud & AI産品與服務CTO張順茂說。具體而言,包括産品升級,重點基於鯤鵬+升騰計算處理器,打造開源開放的計算産業生態;賦能升級,打造360度的全方位賦能體系;聯盟升級,推動産業標準,規範,示範點,技術認證體系的建設,共同做大蛋糕;社區升級,按行業建設應用生態,按區域建設産業生態;激勵升級,讓每個開發者都能獲取到鯤鵬和升騰算力。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計算産業的大藍海。」胡厚昆引用Gartner公司的數據來證明這一點——預計到2023年,計算産業的規模將超過2萬億美元,「因此,華爲將堅定不移地投入計算産業。」胡厚昆介紹,主要從四個方面來布局,包括對架構創新的突破、對全場景處理器族的投資,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的商業策略,以及不遺餘力地構建開放生態。
  「今天,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如火如荼,計算産業蓬勃發展。華爲堅定不移地投入計算産業,從最難的架構突破做起,自研處理器,以此爲基礎打造産業,構建生態。」胡厚昆說。
  2004年,華爲開始投資研發第一顆嵌入式處理芯片,歷經15年,投入超過2萬名工程師,形成了以「鯤鵬+升騰」爲核心的基礎芯片,幷發布了多個系列的處理器,包括支持通用計算的鯤鵬系列,支持AI的升騰系列,支持智能終端的麒麟系列,以及支持智慧屏的鴻鵠系列等。
  算力供給的關鍵在於處理器的效能,從産業發展角度,必須要在處理器架構上尋求突破,要用新的處理器架構來匹配算力的增速。因此,華爲推出達芬奇架構,這是目前爲止,業界唯一能够覆蓋「端、邊、雲」全場景的處理器架構,也是華爲打造計算産業的堅實基礎。
  「然而,一個計算産業的成功,僅僅靠一個好的架構是不够的,架構只是硬件和基礎,真正的成功,最終一定是依賴於成功的生態。」胡厚昆認爲,計算産業的成功,不但需要打造架構帶來的硬實力,也要打造開放生態的軟實力。
  在華爲Cloud & AI産品與服務總裁侯金龍看來,生態包括硬件生態和軟件生態兩方面,華爲對此分別採取了硬件開放,軟件開源的舉措。在此次華爲全聯接大會上,華爲基於「鯤鵬+升騰」雙引擎,正式全面啓航計算戰略。宣布開源服務器操作系統、GaussDB OLTP單機版數據庫,開放鯤鵬主板,通過硬件開放、軟件開源、使能合作夥伴,共同開拓萬億級的計算産業大藍海。
  在一場大會上發布如此多的開源計劃,這在以前的華爲是難以想像的。一位一年前離職的前華爲員工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早期,華爲在開源問題上做得不够,曾深受業界詬病。隨著這些年全球化的發展,華爲逐漸意識到開放的重要性。2010年,任正非提出,希望華爲不要做「黑寡婦」,要開放、合作、實現共贏,多把困難留給自己,多把利益讓給別人。
  「黑寡婦」是拉丁美洲的一種毒蜘蛛,在交配後,雌性會吃掉雄性,爲孵化幼蟲提供營養。早期的華爲,業務一味擴張,産品綫過長,「跟別的公司合作,一兩年後,華爲就把這些公司吃了或甩了。」任正非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提醒說,「我們一定要尋找更好的合作模式,實現共贏,更加開放,對內、對外都要開放。」
  這實際也是華爲在發展階段的一次自我反思。在華爲發展的初期,以運營商業務爲主的直銷模式,客戶數量有限,行業也比較單一,只需做好客戶服務就行。然而,隨著華爲轉戰企業業務,面對千差萬別的行業和客戶需求,産品綫過長,研發力量就會捉襟見肘,明晰擴張的邊界,「有所爲有所不爲」就顯得尤爲重要。因此,2012年的華爲1號文,對華爲重新進行了戰略定位,即做ICT的基礎設施提供商。
  這一定位延續至今,也讓華爲重新審視和企業客戶的關係,爲後來的生態布局奠定了基礎。
  三駕馬車
  2015年5月,華爲發布了面向企業市場的行動綱領——打造業務驅動的ICT 基礎架構(簡稱「BDII」),基礎架構、基礎設施與行業應用類軟件的深度融合,通過自身的基礎設施創新、合作夥伴的聯合創新以及打造以用戶爲中心的生態系統創新,使能新産業革命。
  這被看作是華爲構建生態的開端。同年8月,首届華爲中國ISV合作夥伴峰會在蘇州舉辦,對首批投入聯合解決方案的ISV合作夥伴授予合作激勵。2016年1月,華爲正式將ISV夥伴納入到生態夥伴體系,發布第一版ISV政策,確定分層分級的支持政策。2016年9月,正式發布SPP(解決方案夥伴計劃),爲解決方案夥伴提供從方案孵化到上市銷售的整體支持。
  2017年,華爲實行「3×3」ISV支持體系,在技術、營銷和銷售3個方面,助力解決方案的推廣和落地。其中,在技術支持方面,當年3月,首家中國區專屬OpenLab在蘇州成立,爲夥伴提供豐富的産品和測試資源,使方案孵化周期降低30%。在營銷支持方面,加大綫上綫下聯合營銷的推廣力度,特別是當年11月上綫了解決方案營銷平臺MarketPlace,幫助解決方案全球推廣。在銷售支持方面,則更加注重解決方案的落地。
  在華爲全聯接大會位於上海世博館的展廳裏,有個專門的OpenLab展臺,「OpenLab顧名思義,是個開放的實驗室。」據展臺工作人員介紹,通過這個平臺,合作夥伴可以一同創新思考,再依托平臺對創意進行孵化幷推廣,OpenLab爲合作夥伴提供基礎的應用設施、服務器操作系統,以及一些技術支持等,最終實現共贏。
  隨著全球數字時代的到來,各企業紛紛開始數字化轉型,以雲、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ICT技術成爲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
  據全球權威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報告,中國數字化轉型相關的ICT支出超過了3100億美元,約合2.1萬億人民幣。而到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將達到8.5萬億美元的規模,這其中,既包括數字的産業化,也包括産業的數字化。
  在爲客戶數字化轉型提供支持的過程中,華爲發現,讓産業實現真正的有價值的數字化轉型,離不開多種技術的組合,除了新技術層出不窮以外,每一個企業都面臨著錯綜複雜的業務場景,而這些問題,任何一家ICT企業都無法獨立解決。
  「多年以來,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找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最大公約數,總結提煉出其中最大的共性,要找到那把打開産業數字化萬億市場化大門的『金鑰匙』。」華爲公司董事、企業BG總裁閻力大回憶,2016年開始,華爲首先在集團內部找了九個領域做自身的數字化轉型。
  之後,華爲將這一探索延伸到其他行業,與一些在各自行業領先的客戶,共同進行數字化轉型和創新。在技術上,將大數據、人工智能、視頻、物聯網,地理位置信息等一些新ICT的融合,部署在華爲雲底座上,同時,將過去烟囪式的各個數據系統打通,實現數據的融合。
  今年1月,華爲數字平臺發布,在這個數字平臺的架構中,所有組件都可以開放給華爲的合作夥伴,在架構開放的同時,能力也是開放的,向下能够介入各種各樣的終端,向上能够使能各種行業應用的開發。
  「這個數字平臺採用平臺共建,利益共享的模式。」華爲企業BG 行業使能平臺領域總經理康寧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由於夥伴提供的能力以及華爲提供的能力不一樣,不同夥伴之間有各自不同的協議。針對能力型夥伴,華爲希望和他們一起把平臺能力做强,幫助他們擴大銷售收入,用更靈活的方式進行標準化交付。對於行業夥伴,在提供服務的基礎上,希望能够共同擴大市場,共享銷售收入。
  「可能企業跟企業之間的數字化轉型有不同,但是我們把最大的共性部分都做了,這會大大提升我們行業應用開發的效率,提升我們整個系統集成的效率。」閻力大表示。
  在9月19日下午的發布會上,華爲將這個數字平臺正式命名爲「沃土」,幷賦予「積澱、融合、快速、高效」的內涵。「構建數字世界的底座,架構智能社會的未來」成爲華爲對沃土數字平臺的定位和未來期許。
  由此,沃土數字平臺、OpenLab和MarketPlace成爲華爲構建生態的「三駕馬車」,爲夥伴提供從設計工具到方案孵化再到在綫營銷等全方位支持。
  亟待破題
  在這次華爲全聯接大會上,作爲華爲生態合作夥伴,北京四維圖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雙方合作的自動駕駛地圖産品項目。
  從2017年開始四維圖新就跟華爲合作,今年4月,雙方正式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此後,雙方圍繞雲服務平臺、智能駕駛、車聯網、車路協同等方向,展開深入而完整的智能網聯汽車解決方案合作。
  「自動駕駛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不僅是地圖,還包括車輛的感知,車輛的決策,整個汽車底盤的控制等,都需要方方面面的計算。華爲的技術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們剛成立了一個智能汽車事業部。」負責和華爲對接的四維圖新總裁辦部門總經理霍敬宇看到了華爲作爲汽車行業新兵的進步神速,也看到了華爲的能力,「我們希望與這樣合作夥伴聯手,我們去賦能它的同時,華爲的集成能力和系統能力又反過來帶動我們的成長。」
  然而,在這種合作的過程中,作爲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華爲將如何盈利?針對這一問題,華爲衆高管都沒有給出確切的回答,只是强調面對2萬億美元的計算藍海,華爲只是取極小的部分。
  但在霍敬宇看來,像華爲和四維圖新這樣的TO B企業,比起追逐一時快錢,一個長遠的,靠著創新發展不斷領先的行業才是更重要的,對於四維圖新來說,從長遠來看,面對中國汽車産業的新「四化」轉型和汽車産業的2025戰略,要布局未來就必須拉上强有力的戰略合作夥伴。「所以合作不是看短期的盈利,而是布局未來能讓我們始終立於行業領先。」他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從行業角度,侯金龍也看到華爲在生態布局方面的意義。他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一方面,每個應用都具有行業屬性,針對每一個行業,將這個行業的合作夥伴聯合起來,從而打造該行業完整的生態鏈;另一方面,每個産業都有各自的標準,華爲也會聯合各個行業組織,聯合合作夥伴,共同制定標準體系。
  只是,在生態布局的過程中,僅僅有一個開放的姿態還遠遠不够,一系列的問題還亟待解決,如基於平臺開發的産品如何與華爲兼容,孵化中知識産權的保護,以及在打造全球生態的過程中,如何破除已有的生態壁壘等。
  「我們的生態建設,起步目標就是面向全球!」華爲Cloud & AI産品與服務CTO張順茂說。他同時也向《中國新聞周刊》承認,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最開始的時候,可能首先在中國把生態發展起來,「在短期內,可能中國的生態夥伴比重會更多一些。但隨著成熟度或時間的推移,華爲的生態一定會走向全球。」
  在張順茂看來,在打造全球生態的過程中,也會面臨一些來自技術上和商業上的困難,比如在技術上,服務器端操作系統還比較分散,華爲將支持基於openEuler的合作夥伴發行商業版操作系統,支持各行業主流應用和軟件開發商把軟件和應用遷移到基於openEuler的操作系統上。此外,華爲與深之度、中標麒麟、天津麒麟、中移蘇研、普華等夥伴計劃聯合推出openEuler開源社區。
  此外,數據庫也會是一個技術上的挑戰和障礙,所以華爲也將openGaus開源,可覆蓋企業70%以上的數據庫業務場景。
  除了技術以外,由於商業上已經有一個成熟的市場,要從成熟市場遷到另一個新興的市場,商業驅動力在哪里?張順茂認爲,要讓新興的市場和産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在這個市場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同時,通過沃土計劃中的一些扶持,來幫助開發者在新的市場上開發出新的解決方案。
  「這是計算産業新的大航海時代,我們期待的是千帆競發,而不是獨舟奮進。」正如胡厚昆在演講最後所說,華爲期望和各行各業的夥伴共同努力,抓住歷史機遇,共創智能新高度。
(賀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