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實現六首次 專家料探火科學預期

  【香港中通社北京6月13日電】伴隨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并發回首批火星影像圖,中國已實現對火星探測「繞著巡」目標,創下中國航天史上「六個首次」。同時,對火星探測的科學預期,也將一一呈現於世界面前。
  國家航天局日前表示,天問一號不僅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跡,而且首次成功實現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目標,充分展現了中國航天人的智慧,標志著中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據國家航天局秘書長許洪亮表示,在中國航天史上,天問一號實現了「六個首次」:首次實現地火轉移軌道探測器發射;首次實現行星際飛行;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軟著陸;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表面巡視探測;首次實現4億公里距離的測控通信;首次獲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學數據。
  許洪亮表示,天問一號是中國航天自主創新、跨越發展的標志性傑作,其成功背後離不開全體參研參試人員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因為一步實現「繞、著、巡」,意味著任務研制難度加大,失敗的可能性增加。
  許洪亮說,「現在回過頭來看,火星探測選擇的方式非常正確,整體上更加節省經費,特別是在技術上能實現跨越發展,在較短時間內使中國在行星探測領域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表示,中國首次探火成功,主要依靠兩個方面:一是人努力、天幫忙。「八年的研制,建設、設計、攻關、生產、試驗各個環節精益求精、一絲不苟,這是人在努力;國內、國際上因天氣原因推遲發射的例子不少,著陸時出現沙塵暴也曾有過,但是我們在發射和著陸時,氣象條件都遂了期盼,這是天幫忙。
  二是實事求是。一步實現繞著巡,可喜可賀,但是因為是首次,所以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不可能沒有差距。
  目前,祝融號已經開始在火星表面探巡,并成功發回影像圖。未來,中國對探火的科學預期如何,為外界普遍關注。
  據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劉建軍披露,首先,從祝融號配備的6種儀器,即火星車雷達、表面磁場探測儀、表面成分探測儀、氣象測量儀、多光譜相機和地形相機來看,探測項目不少。其中,表面磁場探測儀是國際上首次在火星表面進行移動的磁場測量,可以獲得精細尺度的火星磁場信息。
  其次,國際上先進的火星車雷達和表面成分探測儀,可以獲取火星淺層結構和表面岩石的化學元素組成,探測可能的地下水冰的分布;而多光譜相機、地形相機和氣象測量儀的作用則是感知火星表面環境,測量火星表面溫度、氣壓、風速、風向和聲納。倘若六種儀器工作正常,能够獲取足够的相關數據,這將對未來火星深度探測或火星移民提供重要數據。
  劉建軍稱,在環繞器上配置的7種科學儀器也非常有特點。比如有雙極化雷達、亞米分辨率的高分相機,500多個譜段的光譜分析儀和中分辨率相機等,都和目前國際上火星探測的最高能力處於同等水平。還有磁強計、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和能量分析儀,主要是結合起來對磁場與粒子空間環境進行探測,為火星空間環境和大氣逃逸機制研究獲取第一手資料。
  日前,國家航天局表示,「十四五」期間及未來一個時期,中國航天將加快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重點推進行星探測、月球探測、載人航天、重型運載火箭、可重複使用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國家衛星互聯網等重大工程。
  國家航天局還宣稱,中國將在2030年前,以火星探測為重點和主線,按照「一步實現繞著巡、二步完成取樣回」的路線進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已經圓滿完成‘繞、著、巡’的既定目標,下一步擬於2028年實施火星取樣返回任務;同時,還將在2025年前後實施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的環繞探測,2029年實施木星系及行星際穿越探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