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6月13日電】最近,一群野生亞洲象從雲南西雙版納向北遷移至昆明,引起全球媒體熱切關注。大象要去哪兒?變成了全世界都在追的「連續劇」。有專家表示,15頭亞洲象北遷事件,可以從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的角度思考,為全球野生動物保護提供中國樣本。
13日,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動植物處處長向如武介紹,雲南已對北遷亞洲象沿途造成的民眾經濟財產損失,啟動野生動物肇事公眾責任保險定損賠付工作,待統計定損工作完成,將對沿線居民損失進行賠付。
據了解,從4月16日進入玉溪到6月8日象群返回玉溪市境內前,北遷象群在玉溪市內活動共計41天,途經9個鄉鎮(街道)轄區,穿過多個鄉鎮及村莊,造成400多戶民眾財產受損,報損預估經濟損失還在統計之中,主要以經濟農作物(香蕉、芭蕉、玉米、大米、水稻、杧果、青棗、火龍果、烤煙、甘蔗、紅薯等)損失為主。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表示,15頭亞洲象的遷移活動本非奇事,只不過遷移距離更遠,引起了大眾媒體廣泛關注。對此,人們應該結合物種本身更加理性地看待。
亞洲象的這次「遠行」,從側面反映了過去數十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的積極成效。
據統計,在雲南境內活動的亞洲象種群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150頭左右增加到現在的300頭左右。但從全球範圍來看,由於非法獵殺、棲息地減少等原因,亞洲象數量在過去一百年裡反而下降了90%。
中國亞洲象活動範圍從上世紀90年代的2個州市3個縣市區擴至2020年底的3個州市12個縣市區,這也表明適宜亞洲象生存的區域在增多。
陳飛認為,此次對北遷象群的保護管理,中國做到了保持監測、及時研判、提前防範,在必要時刻採取阻攔、引誘等柔性方式,成功避免人象近距離遭遇和衝突,保障了人和象的安全。這場較為少見的野象遠距離遷移,也是一場較為少見的人象和諧相處活動,更是一次人與野生動物的友好對話,是中國探索解決「人獸衝突」的新範本。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