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方便快捷,點外賣已成了許多人的生活常態。但外賣餐飲行業的迅猛發展,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諸多問題也隨之凸顯。
最为直接的问题显然是食品安全问题。據瞭解,「互聯網+」下外賣食品是把互聯網和餐飲食品行業融為一體之後所產生的一種新業態。「互聯網+」下的外賣食品具有配送快速、價格優惠、節省時間等優點,讓外賣商家和消費者、網絡平臺在多個時空進行「零見面」交易。當下,網絡外賣行業一路高歌猛進,已經成為人們普遍的消費模式。而這一時尚的消費形式不停給食品的安全監管帶來各種問題,因外賣食品是餐飲行業的一個重大分支形式,而餐飲業本身就存在著食品安全問題,比如原材料的品質安全和保存狀況,溫度過高儲存的食品原料會引發細菌、黴菌、酵母菌的生長,從而導致食品腐敗變質。有些不法餐飲店主為了節省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購買價格低廉品質低下的原材料,而很多餐飲食品堂食還可能看出原材料的新鮮與否以及異物等其他問題,但網絡外賣的顧客大多就不會追求,而且也無可比較和問知,這就導致外賣的餐飲食品更容易利用不安全的原材料進行製作。而一旦當中某個環節真出現問題,嚴重者可導致食物中毒,輕者雖未必立竿見影,但肯定不利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有十分之一的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患病,導致42萬人死亡。5歲以下兒童的風險尤其高,每年有12.5萬名兒童死於食源性疾病。可見食安工作的重要性。
本澳現時外賣場所約一千九百間,售賣涉及小食、燒味、麵包、臺式飲品及手信等。惟外賣店僅需申辦一般商業登記便成,毋須具備餐廳的嚴格營業標準,衍生食安漏洞。去年有不法商人在不符合衛生條件的私樓廚廁內製作酸菜魚,並透過電子外賣平臺上的網店出售,導致多人進食後不適事件。據稱該商戶肇事後,隨即關閉電子平臺上涉事網店,並註冊另一個網店名稱繼續經營,相關漏洞案例不勝枚舉。事件揭示社會存在一些唯利是圖的害群之馬,為賺錢可以罔顧公眾健康。
事實上,特區政府非常重視本澳食安標準體系建設,強化食安監管工作,市政署已先後按序制定十一項及更新一項食品安全標準,並積極參與不同的國際會議,緊貼最新的食安資訊及發展趨勢,結合澳門實際情況,審視及適時更新各項標準,讓澳門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技術接軌更具本地適用性,為食安管理及執法提供了更完備的法定技術依據。針對食品網購店、食品代購店及外賣店的興起,市政署一八年曾推出「食品業界登記計劃」,希望相關場所自願登記。惟近年食品網購店、外賣店越開越多,所以要求監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而不久前,特區政府公佈,已完成制訂外賣食品活動場所登記制度行政法規,規定外賣店開業前須向市政署登記,並以實體店經營,位址不能是住宅,現時網上銷售食品、加工食品後銷售也不例外,違者可被罰款五千至三萬五千元。新制度將於十一月十五日起生效。相關舉措無疑與時俱進,加強了對源頭生產和食品處理環節的管控,保障食品安全。
據行政會發言人介紹,設登記制度而非發牌制,是考慮到現時的經濟狀況,發牌審批時間長影響經營,同時相當部分的外賣店「一時半刻」未必能滿足消防、油煙、排污等法定要求。雖然有關場所不設堂食,但外賣配送或自取同樣存在食安風險,沒有登記制度,政府對場所的資料把握不太嚴格、準確,透過登記制度,可令登記的場所受到基本的食品安全及場所的基本監管。將來隨著制度不斷完善,會考慮設准照及發牌制度。
按照行政法規的規定,經營外賣食品活動的場所不得設於現場環境與經營有關活動明顯不相符的不動產。此外,場所僅在獲發登記證明後方可對外開放,經營者須將登記證明張貼於場所顯眼處,在互聯網或手機應用程式的宣傳亦須顯示有關登記資料,以保障消費者權益。由此可見法規具針對性,從實際角度出發,相信可起作用。
對於新法規的出臺,餐飲業界表示歡迎,認為長遠有助加強食品監管,保障食品安全,維護「澳門美食之都」美譽。如餐飲行業協會會長李蔭良指出,自二○一七年起,本澳外賣店如雨後春筍,因畢竟競爭大,有外賣平臺主動遊說商家「一店多開」,即一個實體店註冊多個網上品牌,助商戶增加流量及盈利,而平臺則可增加廣告收入,惟當中衍生部分沒有實體店的家庭式作坊,透過電子外賣平臺流入市場,存在食安隱患。設外賣店登記制度對餐飲業及商家皆是好事,除可加強對外賣行業的監管外,未來外賣店可享有政府推出的中小企扶持措施,因過往政府推出有關扶持方案均以是否持有牌照為基準,外賣店依法登記後可享有關扶持措施,對外賣行業發展有正面的推動作用。
市政署市諮委梁鴻細則認為,現時不少店舖增設網上販賣,居民只需透過網上購買,就會有人直接送達,讓店舖能以更低成本營運。但因種種便利性,一旦出現食安問題時往往較難追查源頭。而登記制度則有效解決源頭帶來的食安問題,同時透過證明檔,確保食品是在衛生、合格的場所生產,從而提高居民購買的信心。距法規生效仍有三個月,希望政府加強宣傳和推廣。
在疫病橫行之時,保障食品安全衛生更是頭等大事。除了政府要加強飮食場所等食物供應場地的巡查和監管,業界須自覺自律,強化經營場所的衛生環境,建立完善的食材管理系統,審視每個細節,加強人員培訓,落實責任管理機制,全方位降低潛在危機。其實,為避免網路餐飲食品配送過程中外部因素對食品的污染,近年,全國各地積極推廣網路餐飲「食安封簽」投放。據瞭解,「食安封簽」是外賣包裝密封處理的一道封簽,採用一次性易碎貼紙,一旦撕毀則無法重複使用,可降低外賣配送過程中受到污染的可能性,也有助於明確商戶和外賣騎手之間的責任劃分,有助於保障外賣食品「最後一公里」安全。相關做法值得本澳借鑒。
當然,除食安問題外,衛生環保問題是外賣行業的另一大突出問題。由於外賣服務的特殊性,導致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劇增,已經給衛生、環保造成了極大威脅。必須意識到:大量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不但會導致城市市容衛生問題,更會長久地污染、損害自然環境,破壞綠水青山。而食品外賣行業的繼續壯大,意味著衛生、環保問題將更加突出,如不及時有效地加以解決,將會成為城市管理的巨大難題以及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之一。故此方面未來也應加入監管之列,且需要由多方配合完成。
外賣行業飛速成長衍生出的交通安全問題也不容小視。外賣送餐是外賣服務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環節絕大多數需要由外賣員騎送餐車來完成,而隨著送餐車大量湧上馬路,各種交通安全問題也隨之產生:因外賣送餐引發的交通事故越來越多,可以預料,外賣行業繼續壯大後,這一交通安全問題會進一步加劇。如何規範管理食品外賣送餐,消除送餐中的交通安全隱患,對於食品外賣行業的未來同樣十分重要。而內地近期出台措施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劳动权益保障指明了方向,更对工作环境存在交通安全风险的外卖送餐员权益保障做出制度安排。據悉,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7個部門在今年7月聯合印發《關於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外賣送餐員的勞動收入、勞動安全、食品安全、社會保障、從業環境、組織建設、矛盾處置等7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在收入方面,《意見》要求確保外賣送餐員正常勞動所得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不得將「最嚴演算法」作為考核要求,通過「演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確定訂單數量、準時率、線上率等考核要素,適當放寬配送時限等。在社會保障方面,要求確保外賣送餐員勞動所得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建立與工作任務、勞動強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機制。《意見》要求平臺需完善平臺訂單分派機制,合理確定訂單飽和度、適當放寬配送時限,以降低外賣送餐員的勞動強度。在外賣送餐員的安全保障方面,平臺需加強對外賣送餐員的交通安全教育培訓、督促平臺及協力廠商合作單位為建立勞動關係的外賣送餐員參加社會保險,以及推廣鋪設智慧取餐櫃,鼓勵研發智慧頭盔等穿戴設備。只有從各方面保障好從業員的權益,這個行業才會健康發展。因此,特區政府未來應與電子外賣平台加強溝通,對送餐人員行車時速作出規限和給予指引,並為送餐員配備攝錄鏡頭,另協助購買全額保險等,全面保障送餐員職安,也保障其他道路使用者。
此外,由於本澳外賣平台發展迅速,但缺乏監管,對平台經營者相應的義務與責任亦沒有規管,消費者及商家在使用外賣平台時,很容易引起誤會或糾紛。如外賣平臺為商戶增加線上銷售管道,但平臺收費參差,高流量用戶的平臺吸引商戶,但高收費成痛點;欠缺人氣的平臺登陸意願則打折,商戶在開拓線上管道上進退兩難。至於結算不準時,常有「拖數」的負評傳出,制約了中小微企的現金流,卻處理不易。故此有必要將電子外賣平台與消費者的電子交易,及為商戶代收/付等行為,納入金融監管範圍,避免資金操作不當、集資、拖欠商戶經營款項等不法、不良金融等行為。
總之,清晰商家、外賣平臺、消費者三者關係,釐清承擔各自權利和義務是前提。政府宜密切關注市場發展動態,適時介入糾正亂象,關鍵要引導市場有公平、良好競爭環境,才能使外賣平臺真正做到百花齊放,商家、外賣平臺、消費者共同得益,外賣行業才能真正在健康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