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26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23日至24日赴河北承德市考察。從這次考察他著重談及的三對「關係」中,外界可以看出中國對未來「國之大者」的謀劃。
其一,人與自然關係。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習近平此行首站看的是「林」。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習近平現場回顧了林場從「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到今日林海連綿的故事。
20世紀60年代,中國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國營林場,以改變風沙侵襲、寸草不生的自然面貌。此後,三代林場建設者克服種種困難,用近60年的努力,創造出荒原變林海的生態奇跡。
這一奇跡不僅為中國矚目,亦獲世界贊譽。2017年,林場建設者獲得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而他們數十年如一日的艱苦奮鬥,也成為百年中共精神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塞罕壩精神。在外界看來,讓塞罕壩綠起來的,正是這種持之以恒的紅色精神。
「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習近平在考察林場時如此指出。他的此次到訪,也被認為是中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再次宣示:塞罕壩精神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範意義。「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
今年,習近平已進行8次國內考察,生態環保都是「必選項」。他的「生態足跡」透露出未來中國的發展思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持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其二,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中國少數民族有一億多人,處理好民族關係始終是中國政治生活極為重要的內容。習近平此行去到承德避暑山莊、普寧寺、承德博物館,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宗教工作、民族團結等展開調研。
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是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的重要歷史見證。在清代,這裡成為西藏、蒙古諸部與清政府在宗教與政治方面直接聯絡的主要場所。清代皇帝甚至以此放棄了沿用數千年的防禦工事——長城,認為「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也。」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習近平在考察中如此指出。他此前曾表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中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目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已全面建成包括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在內的小康社會。未來,如何看待和處理民族關係,延續優勢?
「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全面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習近平在考察中如是說。
其三,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中國已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項關乎中國幾億人生活的「國之大者」,成為習近平考察中關注的又一重點。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即使未來我國城鎮化達到很高水平,也還有幾億人在農村就業生活。」習近平來到村民家中,再次談及城鄉關係的話題。他特別強調,要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推動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折射著中國對於共同富裕的考量。目前,中國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習近平亦曾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
為此,中國在宣佈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已圍繞鄉村振興進行一系列部署,包括成立國家鄉村振興局,出台關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通過鄉村振興促進法等。
在考察中,習近平再次強調,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要通過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習近平在考察中說。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