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署末季展第三期 山林生態修復計劃

  【本報訊】市政署將於今年第四季展開第三期山林生態修復計劃,清理黑沙水庫和大潭山倒塌和枯死的樹木及纏繞的藤本植物,保留原有樹木。並計劃種植約15,000株苗木,以提高山林生物多樣性。
  澳門近年分別經歷「天鴿」、「山竹」、「海高斯」等超強颱風吹襲,令本澳山林受損嚴重,超過50多萬株樹木受到不同程度損害。為盡快恢復山林生態環境,市政署由2018年起逐步開展各項山林修復計劃。
  除對已損失的山林植被進行修復外,亦考慮到部分作為先鋒樹種的台灣相思及木麻黃等已達樹齡上限,已日漸凋零,市政署已有序地適時適地保留及引入鄉土樹種,加快林分的順向演替,建立鄉土性的林分結構,加速恢復地帶性的森林群落。
  澳門山林生態修復方案分兩階段進行。市政署已於2018至2020年完成第一階段的郊野森林應急生態修復(第一期及第二期山林修復計劃),共清理步行徑兩旁5至10米範圍內的受損林木達40公頃,種植了40,000株苗木,造林撫育後逐漸形成以鄉土闊葉樹為主的森林群落。
  第三期山林生態修復計劃,針對黑沙水庫和大潭山當中樹種結構比較單一、有退化跡象、生物多樣性簡單的15公頃林區進行修復,以盡力提升森林生態修復的品質和環境。
  今年第四季度將逐步清理藤本植物(薇甘菊、夜花藤)和枯樹、開挖樹穴及進行土壤改善等工作,並將於9月份開展前期作業工序。期間,市政署會保留原有樹木,另以生物多樣性原則種植約15,000株苗木,主要為華南地區原生品種,包括速生的山烏桕、黧蒴錐、火力楠等先鋒樹種,鄉土慢生樹種如華潤楠、土沉香、紅錐等,以及蜜源與食源性樹種如紅苞木、鐵冬青、木棉等,為野生動物創造生活條件及棲息地,不斷提高山林生物多樣性,以打造包含「草本-灌木-喬木」等富多樣性的健康森林生態體系,並爭取於2024年完成至少120公頃的山林修復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