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事件非理性追星就像邪教

  月初,天氣還沒熱起來,19歲女生都美竹控訴偶像明星吳亦凡「冷暴力分手」,却掀開了一場風暴的序幕。
  起初人們以為這不過是娛樂圈常見的八卦新聞,但一個月後,都美竹再次發聲,稱有多名受害者與她聯繫,控訴吳亦凡以各種方式物色、誘騙年輕女性與他發生關係,甚至包括未成年女生。
  爆料中披露的一些細節頃刻間令輿論嘩然,比如「(吳亦凡)用選MV女主角、工作室簽約新人為藉口,把女孩們叫去玩酒桌游戲、灌酒」「選拔要求都是『00後』和在高考中的未成年女孩」「把很多女孩的照片放到酒局上像商品一樣挑選」,等等。
  事件性質一下升級了。吳亦凡本人及其工作室均對指控予以否認,稱都美竹蓄意煽動與論,索要巨額款項。吳亦凡還在微博上信誓旦旦:「如果有這類行為請大家放心,我會自己進監獄!!!」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聊天信息被公開,輿論風暴不斷升級。幾天內,吳亦凡被10多個代言品牌解約,由他主演的、即將上映的電視劇《青簪行》也被擱置。
  7月31日晚,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官方微博發布通報:針對網絡舉報的「吳某凡多次誘騙年輕女性發生性關係」等有關情況,經警方調查,吳某凡(男,30歲,加拿大籍)因涉嫌强奸罪,目前已被朝陽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偵辦工作正在進一步開展。
  權威部門的通報讓這起事件的前因後果有了更加清晰的脉絡,也令不少之前對吳亦凡抱有好感的「吃瓜群衆」感到震驚。一場更為深刻的、關於「飯圈」(粉絲圈,源自英文fans)和追星的社會討論隨即展開。
  狂熱:「頂流」背後的非理性粉絲
  回顧吳亦凡的成名之路,可以說是龐大的「飯圈」將他推上了頂級流量明星(簡稱頂流)的位置。2014年至今,吳亦凡因為高人氣不斷推出歌曲專輯、參加綜藝節目,還主演了多部影視劇,不少資深演員為他配戲。其中一些作品按照傳統的考量標準並非佳作,却在粉絲的助力下獲得了紙面上的搶眼數據。
  2018年11月,吳亦凡的新專輯在數字音樂平臺iTunes北美區上架,大量粉絲涌入購買,不到5小時,就把這張專輯和其中的主打歌送上了專輯總榜第一和單曲總榜第一的位置。
  這通常是國際巨星才能達到的銷售量,而此時的吳亦凡對於北美大衆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很多美國網友發問:「Kris Wu(吳亦凡英文名)是誰?」
  這就是「流量」的威力,點擊蕩、下載量、轉發愚、銷售最等,構成了一個頂流明星所擁有的商業變現能力。哪怕這種變現的對象只局限於一個小圈子,狂熱的粉絲們却能用真金白銀滿足商業資本的一切需求,其影響力甚至可以抵達大衆層面,即「破圈」效應。
  在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看來,這種模式的明星流量在很大程度上是虛假的、注水的,既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也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傳統的文藝評判標準是看作品、看演技,票房也是一個因素,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標準。現在的流量明星則一切向數據看齊,拿錢最多的演員往往不是演技最好的,而是粉絲最多、流量最高的,這就導致行業的泡沫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對偶像的迷戀已經讓很多年輕粉絲失去了理性。在吳亦凡事件逐漸發酵的過程中,一些粉絲不僅沒有脫粉,反而忙著控評。他們在各種相關微博下留言刷屏,表示「相信吳亦凡」,甚至將普通網友對該事件的高度關注稱為「邪惡狂歡」。直到北京警方發布通報的當天早上,還有粉絲在微博超話裏質問:
  「都美竹什麽時候坐牢?」到了晚上,吳亦凡被通報刑拘後,他的超話便被關閉了。
  近年來,流量明星粉絲的一些極端做法多次引發輿論熱議,其中一個典型是今年5月,愛奇藝偶像選秀節目《青春有你3》的粉絲為了給自己喜歡的偶像投票,購買了大量節目贊助商的牛奶飲料産品,只因為蓋子裏有刷票用的二維碼。由於根本喝不完,粉絲就雇人打開成箱的乳製品,把瓶蓋留下後將牛奶直接倒入水溝中。有人將這一幕拍成視頻、傳到網上,迅速引發全社會的强烈抨擊。許多網友憤怒地表示:「追星怎麽可以『腦殘』到這個地步?」
  利益:誰在令大多數人沉默
  當都美竹下「決戰書」時,很多人想起了5年前的小G娜事件:2016年6月,網友小G娜曝光她與吳亦凡的「戀愛」經歷,指責後者玩弄她的感情,隨後多位女孩自曝與吳亦凡有過親密關係。吳亦凡及其團隊迅速否認,並曬出律師信。最後,事件不了了之。
  雖然小G娜事件引發過輿論熱議,但吳亦凡的事業並未受到實質影響。面對網上的批評,他的粉絲再次發揮了强大威力,從始至終都在駁斥甚至攻擊批評者,就連一些社會「名流」也替吳亦凡站臺,有的言論令大衆「嘆為觀止」。比如依靠辯論綜藝節目《奇葩說》成名的辯手馬薇薇表示,明星跟粉絲發生關係「是最大的粉絲福利」;知名編劇六六則說,吳亦凡「長這麽好看,還要哄人,陪玩睡還要被背叛」,小G娜「也不看看自己斤兩」;時尚集團前總裁蘇芒更是為吳亦凡「鳴不平」:「支持你!黑,永遠壓不了光明。」
  上海市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前所長楊雄認為,某些「飯圈」言論之所以發展到無底綫狀態,是有一些力爐在背危推波助瀾的。
  「根據我們在上海做的調查,一些令人作嘔的網絡留言並不全是『腦殘粉』所為,而是來自『黑粉』,其目的是設置網絡議題、引發社會關注。這種『黑粉』主要是由資本在幕後充當推手。」
  楊雄對記者表示,這些娛樂圈裏的資本既是流量明星的製造者,也往往充當著網絡打手,把客觀理性的聲音全部打掉,只留下對明星的贊美和吹捧,甚至通過不斷地對粉絲洗腦,達到改變審美、改變價值觀的目的。
  「非理性追星就像邪教一樣,是一種精神控制、精神鴉片。在資本的操縱下,粉絲把對明星的喜愛變成一沖所謂的信仰,放棄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管是非善惡,不辨正邪忠奸,認為偶像的一切言行都是合理的、正確的,不容許他人質疑、批評。在這種思想的控制下,粉絲做出一些非常瘋狂的舉動就不奇怪了。」
  朱巍認為,「飯圈」的很多做法已經影響了正常的互聯網輿論,大量「水軍」具有高度的組織性和社會動員能力,對所有持不同意見者進行圍攻,導致在輿論場中形成「沉默的螺旋」,即少數人高聲叫喊,多數人保持沉默。
  「大部分普通網友、想說真話的人不敢再講話了。對於非理性的粉絲來說,只要偶像說句話、做件喂,大家都得支持。如果你反對,就會遭到漫駡、威脅、或者搜索、曝光你的個人信息,你到哪里都有人拼命地騷擾你。粉絲為了偶像做出這些行為,是帶有宗教色彩的犧牲,是很可怕的。」
  在朱巍看來,令人敬佩的犧牲都是為了一個崇高的目的,為人民、為國家,這種犧牲一般只在戰爭期間才會出現,目前「飯圈」中竟然出現粉絲寧願為偶像利益而自我犧牲的迹象,不得不引起社會的警覺。
  需要看淸的一個問題是:偶像的利益是誰的利益?真的如個別人所說是「粉絲福利」嗎?
  吳亦凡是頂流時,各種商業品牌圍繞在他周圍,爭先恐後與他簽約、合作,紛紛將「全球代言人」「品牌形象大使」的光環拋到他頭頂,其中不乏國際頂級奢侈品牌;吳亦凡醜聞曝光後,各個品牌又爭先恐後地與他終止合作,删除或隱藏與他相關的微博。據媒體統計,目前吳亦凡的內地商務合作已全部解約。
  合作或終止合作的背後,是明星和商家數以億元、十幾億元人民幣的收入或損失。當明星被光環籠罩時,其利益與資本捆綁;當光環變成負資産時,資本便果斷切割。
  整治:青少年需要怎樣的榜樣
  楊雄告訴記者,追星本身並不可怕,問題的關鍵在於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
  「少年步入青春期後,尤其是14歲到16歲這個階段,對漂亮的異性産生迷戀是正常現象。但如果不加控制、痴迷成癮,就會導致宗教般的心靈寄托。很多明星是資本包裝出來的,他們真實的品德、性格可能與外在『人設』並不相符,但青少年的心智尚未成熟,明星光鮮亮麗的外表對他們有很强的吸引力。」
  調查研究表明,大部分青少年對一個明星的迷戀期通常不會超過3年,因此幕後資本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為市場不間斷地輸送偶像,以滿足「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快産快銷的人造偶像也被資本異化成了商品。
  目前流行的「養成系偶像」「偶像練習生」等模式源自日韓,其核心邏輯就是讓粉絲參與偶像的「成長」過程,通過不斷地投票、積累流祖、購買相關産品,將自己喜歡的偶像送上「C位」。
  奉行這種模式的資本推手,讓整個行業偏愛短平快的爆紅,而不是十年磨一劍的積澱;深陷這種模式裏的粉絲,認為偶像被批評不是因為實力不够强、作宣傳品不够好,而是「我們粉絲還不够努力」,於是更加狂熱地投票、打榜、應援,哪怕花的是父母的血汗錢。
  除了逐利的資本,還有意識形態的滲透。楊雄表示,流量明星背後有各種各樣的勢力,其中也包括西方資本及其意識形態,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青少年的價值觀。
  今年6月15日,中央網信辦宣布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重點圍繞明星榜單、熱門話題、粉絲社群、互動評論等環節,清理粉絲互撕漫駡、造謠攻擊、惡意營銷等有害信息。截至8月2日,已累計清理負面有害信息15萬餘條,處置違規賬號4000餘個,關閉問題群組1300餘個,解散不良話題814個,攔截下架涉嫌集資引流的小程序39款。此外,中央網信辦也督促網站平臺逐步壓縮粉絲群體非理性追星空間,比如取消誘導粉絲應援打榜的産品功能等,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活動。
  「給孩子樹立什麽樣的傍樣,如何引導他們向榜樣學習,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中國從古至今有多少英雄人物,如何更好地挖掘他們的故事?今年的建黨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就很受青少年觀衆歡迎,還有最近的奧運健兒在微博上的關注度也非常高。我們明明有很多值得樹立的榜樣,只是宣傳方式還不够到位。未來要讓更多平凡英雄進入大衆視野,讓青少年追星更加多元化、—更加理性。」楊雄說。
(尹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