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粉紅」真「綠色」? 警惕民進黨網軍挑唆對立

  【香港中通社9月9日電】近期,台灣藝人張鈞甯深陷「台獨」風波,兩岸輿論場上的對立再次被點燃。有人將之歸結於「小粉紅的無理取鬧」,但台灣傳播學者則點出,許多引發兩岸對立的誤會,正是由台灣綠營一手造成,並企圖收割兩岸衝突的「成果」。
  近年來將演藝事業發展重心轉向中國大陸的張鈞甯,憑藉自身過硬的實力收獲了觀眾的認可,卻因在台灣中央大學時一篇題為「我國演藝人員經紀管理之法制問題」的論文,被網友以將台灣稱作「我國」,認定張鈞甯是「台獨」分子。
  儘管張鈞甯隨後立即澄清並無「台獨」立場,且堅定認同中國人身份,但事件已快速發酵,在大陸與台灣都引發輿論的激烈討論,大陸網民不斷重申對「台獨」絕不姑息的態度,台灣網民則指責是一場「政治獵巫行動」。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在講話中將大陸稱為「鄰國」的台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此刻卻仿佛化身「兩岸交流大使」,批評張鈞甯事件「不僅是對個人權利的侵害,也對兩岸交流不會帶來正面意義」。民進黨亦將大陸民眾對「台獨」的反對稱為「極不理性的出征行為」,批評對兩岸文藝界造成「無差別脅迫」。
  蔡英文與民進黨著急出面收割輿論的行為,令人懷疑張鈞甯事件實際上是由民進黨豢養的網軍在操作。台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系教授游梓翔表示,例如張鈞甯「台獨」風波等誤會的發生,正是因為綠營網軍和台獨人士不斷製造對立、刺激情緒,想等著要收割兩岸衝突的「成果」。
  游梓翔續指,兩岸輿論有時會因資訊不够完整全面,或甚至是某些唯恐兩岸不亂者的「反串」,將對立情緒指向在大陸發展、對大陸有高度文化認同的演藝人員;挑起對立情緒後,綠營網軍又會利用機會,發表幸災樂禍或是進一步刺激對立的言論,希望將爭議擴大,最終目的就是讓演藝人員無法順利到大陸發展。
  面對假扮「小粉紅」的真綠營網軍,游梓翔呼籲,兩岸民眾應該更警覺網絡上唯恐兩岸不亂者的刻意操弄,遇到爭議時搜集更多資訊、態度更為理性,不輕易被誤導,維護促進兩岸更多的正向交流,才是讓綠營網軍和「台獨」人士無法得逞的最佳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