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經歷了三年嚴重的自然灾害。毛澤東以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寫下了「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羆」的豪邁詩句。1964年,在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不僅克服了困難,而且在第三個五年計劃建設中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舉國上下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爲了展示新中國建設的偉大成就,黨中央決定舉行盛大的慶祝新中國成立15周年活動,並邀請各兄弟黨和友好國家的領導人來華參加。
前所未有的挑戰
1964年7月18日,周恩來總理在國務會議上,提出創作一部富有充沛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時代氣息的大型歌舞作品,向即將來臨的國慶15周年獻禮的建議。7月20日,周恩來與中宣部副部長周揚、齊燕銘和藝術局局長周巍峙等人商量,以上海剛剛演出的大型音樂舞蹈節目《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爲基礎,修改加工爲《東方紅》,表現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從艱苦卓絕的戰爭走向勝利,建立新中國的歷史。
7月24日,周揚上報了中央關於國慶期間演出大型歌舞《東方紅》問題的請示,擬出了具體實施方案,並就詩詞、音樂、舞蹈、舞臺美術設計4個創作組的成員提出了名單,時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的安波爲音樂組組長。
8月1日,周恩來對周揚的請示作出同意的批復。以周揚爲組長,總政副主任梁必業、中宣部副部長兼文化部副部長林默涵等爲副組長,齊燕銘、張致祥、陳亞丁、周巍峙、許平、呂驥等13名同志爲組員的領導小組,和以總政文化部副部長陳亞丁爲主任,周巍峙、許平等同志爲副主任的組織指揮工作小組正式成立(又稱爲大歌舞指揮部),辦公室設在西苑旅社(現西苑賓館)10號樓,《東方紅》的編排工作就此正式開始。隨即領導小組用十餘天的時間,彙集了當時國內一流的藝術家,確定了以部隊文藝工作者爲骨幹的原則,決定從南京、瀋陽、濟南、廣州等軍區文工團,抽調六七百位音樂舞蹈人員,從北京所有文藝團體等多個單位抽調專業演職員,組成由工人、戰士和大學生、少先隊員近2000人的業餘合唱隊,參加創作演出。
9月25日,周恩來親自參加合成節目的審查,整整一夜,直到晨曦。10月2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人民大會堂首演。對絕大部分參加創作演
出的人員來說,排演《東方紅》是一個完全嶄新的課題。僅就安波而言,他以往的音樂創作內容,時間跨度從沒有這樣長;以往的音樂創作空間,從沒有這樣廣闊;以往的演唱隊伍,從沒有這樣宏大——過去民歌聯唱也好,大合唱也好,歌劇表演也好,參加創作演出的人員充其量也就幾百個人。以往同台演出的節目,雖然也是有歌有舞,但都是各自獨立成章,不必前後緊密相連爲一個整體。而這一次却大不相同:整個音樂舞蹈的政治內容,要高度概括表現中國共産黨自1921年誕生以來,在各個革命發展階段的43年歷史;要通過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方式,體現出全國人民對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的無限熱愛;塑造工農兵的英雄形象;表現出社會主義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主題如此崇高,題材如此博大,所動用的演出隊伍如此之多。一切,都是前所未有。
「闖三關」的音樂創作
在《東方紅》的排演中,安波領導的音樂創作組所承擔的任務是貫穿始終的重頭戲。從序曲開始到第八章結束兩個多小時的音樂創作,涉及的歌曲39首,歌舞、表演唱、大合唱35個,不同的場景33個。在這樣複雜的創作任務面前,安波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研究水平和創作功力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安波牢記毛澤東對藝術創作所做的指示,堅持「政治與藝術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與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的原則,帶領音樂組的20位作曲家們,根據領導小組的要求,把整體的音樂結構,緊密地建立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流傳下來的革命歌曲的基調上。他們所選擇的歌曲與音樂,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最能體現我國各個革命歷史時期鮮明特點,最能代表廣大人民群衆思想感情的歌曲與當時最流行的歌曲。
創作中,安波認識到要把《東方紅》這樣宏偉的題材表現得真實全面、生動感人,僅靠已有的歌曲是不够的,還需要根據史詩情節的需要,創作(含譜曲、作詞、改編歌詞)一些新的歌曲,以解決某些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歌曲缺乏的問題。於是,作詞作曲家們日夜趕寫,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飽滿的革命熱情、昂揚的精神狀態,創作了《北方吹來十月的風》《八月桂花遍地開》等十幾首革命歷史歌曲,描述了20世紀初葉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40多年間,不同年代的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畫卷。其間,他們還緊急創作了《贊歌》《毛主席,祝你萬壽無疆》《百萬農奴站起來》《毛主席,我們心中的紅太陽》等各族人民歌唱偉大領袖的頌歌。
詞曲作家們昂揚、强烈的革命感情,跳躍在流動的音符裏,同化了歌吧家的情感,給演唱者拓展了極大的想像空間,給觀衆帶來了精神的愉悅和藝術的享受。最爲典型的,是王昆領唱的《農友歌》。當英姿颯爽、活力四射的王昆,以激情澎湃、熱血沸騰的情感,用樸實純真、天籟般的聲音領唱時,當年覺醒了的湖南農民婦女的革命氣魄,自然而又真切,充沛而又熾熱地表現了出來,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贊揚。
當然,成功地創作這些歌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此中滋味,用安波的切身體會來說,需要過「三關」。
創作實踐中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如何準確地捕捉、塑造音樂形象。安波認爲,革命的詞曲作家是革命生活的形象塑造者,不完成這樣的任務,便不能算完成作曲的任務。事實上,作曲的最大難處也正在這裏。
在創作歌頌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歌曲時,詞曲作家們做了最大的努力,期望表現出「六億五千萬人民心中的太陽」形象,與《東方紅》的主題相呼應。然而,要把我國人民對偉大領袖的衷心熱愛的共同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談何容易。經過深思熟慮,他們寫出了許多首頌歌,又改過了許多遍,却總是感覺未能達到理想境界。於是,安波便帶領詞曲作家們反復斟酌,最終選擇的是由喬羽作詞、沈亞威作曲的《毛主席,我們心中的紅太陽》,作爲第七場《祖國在前進》的大合唱歌曲。這支歌曲的演唱場面極爲雄渾、壯闊:紅色的天幕上出現了毛澤東的頭像,1000多名合唱隊員和所有飾演工農兵與各族人民形象的演員們,懷著無比深情,唱出對偉大領袖的無比敬愛。
闖過了第一關之後,剛覺得松了一口氣,立刻又遇到了第二關。音樂形象的捕捉與塑造離不開音調的選擇與創造,這是安波創作實踐中的切身體會。在譜寫第一場《東方的曙光》的音樂,表現舊中國人民的深重苦難時,安波最初因爲未能擺脫西洋樂隊的構思,選用的是一段一般的哀音,雖然表現出了舊時代人民的極度痛苦,却沒有表現出人民對待自己的痛苦,敗而不餒、哀而不傷的鬥爭精神。內心深處期望的音樂效果未能實現,不能達到應有的藝術感染力,安波寢食難安。
夜深人靜之時,安波反復思考,將自己多年積累的民間音樂,從頭至尾、一遍遍地過濾、對比。最終,他從碼頭工人「從朝搬到夜,從夜搬到朝」,負重前行的痛苦形象爲切人點,以憤怒抗爭的呼號作陪襯音調,以遼寧流行的雙管獨奏名曲《江河水》的散板式樂句,做主幹音調,來表現人民的苦難,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當舞臺上的母親忍痛出賣女兒,母女兩人生死難分的時候,遠方飄來主奏者的雙管獨奏,兩支雙簧管隨之同時發音,高音區激越嘹亮,中音區柔和圓潤,百餘人樂團協奏的撕人心肺的《江河水》音樂,宛如人的嗚咽哭泣。霎時間,江水悲鳴的曲調,雙管的特殊音色和氣滑音等特殊演奏技巧,逼真地表現出舞者痛苦、哀傷、凄凉、悲憤的內心世界。其中,伴隨雙簧管與弦樂琵琶藝術結合起來的激情合奏,既深刻地映現出舊社會中國人民的苦難生活,又充分地表現了受壓迫人民的憤怒和抗爭。這種具有鮮明的時代感的音樂,得到了觀衆們的廣泛贊譽。
織體結構與形式技巧的運用是《東方紅》音樂創作的第三關。其中的作曲邏輯思維與舊時代的傳統,既有一定的繼承關係,又不能完全墨守成規,嶄新的生活內容不能被作曲技術的舊框框所束縛。安波組織作曲家們在處理這個關係的時候,堅持貫徹了毛澤東提出的「洋爲中用,古爲今用」「以我爲主,推陳出新」的方針。同時,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民歌、群衆歌曲、獨唱、齊唱、大合唱、表演唱等多種音樂體裁,融合中西兩種不同的音樂體系,實現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通過「三關」以後,安波和作曲家們準確地捕捉與塑造了《東方紅》的音樂形象,精當地運用了各不相同但富於民族特色的形象手法、音調,以及各種音樂技巧,恰切地表現出了整個史詩的革命感情、群衆風貌和民族氣質。
如何解決爲傳統詩詞譜曲的問題,是音樂組在創作中遇到的一個難以超越的問題。因爲劇情的需要,在《東方紅》的第二場、第三場和第五場,要分別爲毛澤東的《西江月•井岡山》《七律•長征》和《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這三首詩詞譜寫樂曲。由於傳統詩詞的格律謹嚴,這三首歌曲的創作,對作曲家們來說是藝術實踐體現革命化、民族化、群衆化的一次嚴格考驗。安波帶領音樂組,正確地理解和運用了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摒棄了形式上、韵調上和革命思想感情不協調的古典風格,努力打破音調上的種種束縛,以虔誠的敬意,力求表現出毛澤東的崇高境界,豪邁氣魄和遠大的革命理想,從而塑造出了氣宇非凡、頂天立地的偉人形象。
《東方紅》的成功上演
經過一個半月的努力,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音樂創作,配合總體籌劃、文學創作、舞蹈編排、舞美設計、演員合演等一系列高難度、高强度的步驟,圓滿完成了全面反映中國近百年民主革命鬥爭歷史,有效傳播中國共産黨人歷史觀與價值觀的歷史使命的任務。1964年10月2日,《東方紅》在人民大會堂首演。當3700多名文藝工作者,以中國人民喜愛的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出現在觀衆眼前的時候,引起了空前的轟動。演出結束後,觀衆席上掌聲雷動,經久不息,其欣喜狂歡的熱烈氣氛,真實反映出了當時中國人民集體心理的精神追求。10月6日晚,毛澤東主席與駐京部隊官兵,一起觀看了《東方紅》。10月16日晚,在周恩來的陪同下,毛澤東來到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參加《東方紅》創作和演出的全體人員。與此同時,周恩來總理報告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頓時,全場沸騰。
(王麗文/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