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澳4日新增一宗源頭未明的新冠病毒確診個案,政府宣佈啟動第三輪全民核檢。第二輪全民核檢在短時間內得出結果,一群在背後默默耕耘的化驗人員亦功不可沒。公共衛生化驗所顧問高級衛生技術員葉覺秋表示,化驗工作「並非按粒掣就搞掂」,還有大量的前期及後期處理工作,形容那段日子仿似打仗一樣,同事不分晝夜收樣、化驗,務求在有限人手下最快得出結果,雖然過程好辛苦,但部門上下都表示理解。
「一波未停,一波又起」。第二輪全民核檢話音剛落,今日因出現疑似本土個案,病毒核酸化驗人員將迎來第三次繁重任務。葉覺秋表示,衛生局的公共衛生化驗所汲取第一次全民核檢的經驗,第二輪全民核檢預留了更多核檢能力應付常規樣本,包括路環高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隔離人士,紅、黃碼區人士,密接者、次密接者,隔離醫觀酒店人士的樣本等。因此,在第二輪全民核檢,公共衛生化驗所共處理了約2.3萬人的全民核酸樣本,較第一輪全民核檢負責11萬人樣本少,其餘由第三方的科大實驗室、鏡湖檢驗科、南粵實驗室及國檢助力完成。此外,化驗所還要肩負陽性樣本的後續化驗,如變異株分析,確定是否變種病毒,以及基因測序等工作。
至於化驗所的核檢能力,葉覺秋表示,化驗所共有五部機器,化驗人員需將樣本「上機」,每輪可最多完成九十支試管(十混一,即九百人),需要約四至六小時。她提到,化驗所亦設有快速測試,可在約一小時得出結果,但成本較高。
公共衛生化驗所首席顧問診療技術員張淑華介紹了全民核檢收取樣本的工作,她表示,十多位同事要在短時間收樣、檢查樣本有否滲漏破損、核對資料、電腦輸入等,工作甚具挑戰性,分秒必爭,總結了第一次全民核檢的經驗,今次完善了電腦處理能力、樣本積壓、人員調配,讓工作更有序完成。
本澳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