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北京10月12日電】1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北京學者指出,今次主旨講話顯示習近平對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全球環境治理的高度重視。總體上看,中國需要繼續深化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加強環境治理能力建設,從而為環境的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習近平指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事實上,中國在近年來取得一系列亮眼的「綠色」成績單。比如,2000年至2017年,全球綠化增長面積中25%來自中國,中國貢獻比例居世界首位;中國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85%的重點野生動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中國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個,約占陸域國土面積18%,提前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所確定的17%的要求等。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許勤華教授表示,生態文明理念正在引領中國環境、發展和社會等多維度的協同治理,并以綠色發展、綠色轉型塑造新發展格局。在該理念的指引下,中國將生態保護納入國家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規劃,并開展就地和遷地保護、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完善政策法規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環保的社會參與度和公眾意識亦不斷提高。未來,中國需積極讓生態文明理念發揮更大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生態文明」被寫入聯合國環境公約締約方大會的主題,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高度認同。習近平在今次講話中提出,以國際法為基礎,維護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有效遵守和實施國際規則。設立新的環境保護目標應該兼顧雄心和務實平衡,使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公平合理。
許勤華表示,當前,全球環境治理體系長期面臨多方面的嚴峻挑戰。一是全球環境治理的大國權力競爭,集中體現為美歐西方國家主導全球環境治理進程,西方大國主導全球環境治理的話語、理念和方案,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權益難以得到保障。二是全球環境治理實際效果不彰。盡管國際社會為全球環境治理作出諸多努力,但是氣候危機、環境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問題等環境挑戰依然極其嚴峻。三是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環境治理,面臨更為嚴峻的環境與發展衝突。新冠肺炎疫情給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造成衝擊,并給全球環境治理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分析人士指出,面對嚴峻挑戰,中國此番作為東道主,將團結各國,促成未來10年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藍圖。中國提出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此外,中國積極承擔自身環保責任。未來將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
許勤華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同治理離不開與國際社會互動。中國應繼續深化環境國際合作,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為全球環境治理和人類可持續發展進程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