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恢復席位50年 始終維護國際秩序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電】「聯合國憲章奠定了現代國際秩序基石,確立了當代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國將繼續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面對新形勢新挑戰,世界需要真正的多邊主義。」在日前剛剛發佈的《中國聯合國合作立場文件》中,中國再次表達了自己的國際秩序觀。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站在這一節點回望歷史,外界可見,中國「國際秩序維護者」的角色定位從未改變。為什麼中國要堅定維護國際秩序?或可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維度中觀察。
  70多年前,國際社會攜手創建了戰後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中國作為創始會員國,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籤字。
  回首過去,自恢復合法席位以來,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始終致力于推動國際公平正義,維護發展中國家、弱小國家的正當權益;在對外交往中,踐行「結伴而不結盟、合作而不對抗」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努力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連續多年以超過30%的貢獻率助力全球經濟復蘇。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維護國際秩序的初心始終如一。」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說。
  另一方面,相對穩定的國際秩序也讓中國從中受益。王帆向記者指出,聯合國對維護戰後國際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樣的國際秩序也為中國實現自身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參與設計國際秩序到成為國際秩序的受益者,中國理應將秩序本身建設好、維護好。」
  需要指出的是,國際秩序是動態發展而非靜止的。目前,發展中國家不斷壯大,在全球事務中發揮了更大作用,承擔了更大責任,卻沒有獲得與之相匹配的影響力。王帆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中國發揮建設性作用,與各國一起尋找改革和完善國際秩序之道,為其「國際秩序維護者」的角色定位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中國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方向發展,是順應了國際形勢與發展趨勢。」王帆說。
  當下,國際秩序正經受考驗。適逢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叠加交織,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的分歧被放大,偽多邊主義泛濫橫流,對國際秩序造成嚴重衝擊。
  「聯合國是最大的多邊主義機構,如果不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它就會缺乏合法性和代表性。」北京語言大學聯合國研究中心主任賈烈英以當前的抗擊國際合作為例指出,偽多邊主義導致部分國家支持聯合國的意願降低,恐會拖累全球抗疫努力,對現行國家秩序造成損害。
  對此,中國不僅以實際行動支持聯合國,還在理念上正本清源,提出多邊主義真偽之辨。今年以來,「真正的多邊主義」成為中國外交的高頻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鮮明闡示:國際上的事應該由大家共同商量著辦,世界前途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不能把一個或幾個國家制定的規則強加於人,也不能由個別國家的單邊主義給整個世界「帶節奏」。
  從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到厘清多邊主義概念,復旦大學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張貴洪認為,「從理念到行動,中國對國際事務的參與越來越具有建設性,更契合實際需要,這有助於國際社會更好地維護國際秩序。」
  當然,隨著中國國力提昇和在國際舞台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外界也有一些聲音擔憂和疑慮,未來發展壯大後的中國會不會成為「國際秩序的挑戰者」。
  受訪專家表示,鑒往知來,中國以初心不改對此早已鮮明作答:中國曾被擋在聯合國大門之外長達22年,但從未動搖對多邊主義的信念,從未放棄對聯合國憲章宗旨的堅守。中國”復關”和”入世”談判歷時15年,儘管付出了代價,但中國履行了所有承諾,堅持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過去50年來的發展軌跡表明,中國參與設計並受益於國際秩序,絕無意「另起爐灶」「推倒重來」。
  站在新起點,新時代的中國更在多個關鍵節點通過三個「祗有」一再表明其對聯合國事業和真正的多邊主義的堅定支持,即:「世界祗有一個體系,就是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祗有一個秩序,就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祗有一套規則,就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面向未來,有理由期待,中國將會在維護國際秩序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推動後者朝更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