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富》雜誌公布了2021年世界500强榜單。在這份衡量全球大型公司實力的權威榜單中,中國大陸(含香港)上榜公司數量連續第二年居首,達到135家,比上一年增加11家。加上臺灣地區企業,中國共有143家公司上榜。今年,美國共計122家公司上榜,比上一年增加1家。
與上年相比,今年上榜500家公司的總營業收入近31.7萬億美元,比去年下降5%。這些企業的營業收入下降的直接原因顯然與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有關。
而中國企業,不僅在上榜公司中實現數量上的優勢擴大,經營狀況也橫向得到提升,進一步加强了中國企業領先地位。榜單顯示,135家中國大陸(含香港)上榜企業平均利潤約35.4億美元,高於500家公司的平均利潤(33億美元)。同時,美國企業的平均利潤下降到51億美元。
每個大企業都有其總部所在城市。中國143家上榜企業,共分布在37座城市。500强榜單也非常直觀地反映了中國的城市競爭格局和行業發展趨勢。
一線城市的競爭
500强主要的還是經濟總量,以規模爲主要標準。每次排行榜出來後,關於「如何從做大到做强」的問題都會被反復提出。一些指標能反映企業發展的變化,比如銷售收益率和淨資産收益率。如果它們處在下行通道上,則說明企業的核心盈利能力的不足。
數據顯示,去年美國企業的銷售收益率是中國大陸公司的1.6倍;淨資産收益率是中國大陸公司的近2倍。今年,這兩項指標上的差距分別縮小到了1.2倍和1.4倍。畢竟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的步伐始終保持穩健。
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是世界五百强的中國主力軍。世界500强營業收入敁高的10家公胡中,有三家來自中國,分別是國家電網、中石油、中石化。年利潤額最高的10家公司中,也有三家來自中國,分別是工行、建行、農行。
總體來看,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的企業占據了世界500强81個席位,占比近七成,呈現出了明顯的頭部效應。聚集了央企總部的北京上傍企業數量在全國遙遙領先,達到了59家,在全球城市中也居於首位。其餘的中國一線城市,上海、深圳、廣州分別爲9、8、5家。
世界500强上榜國企數量合計爲95家,不僅比去年增加了三家,它們在排名上也普遍提升。中國上榜排名前十的企業裏,除了中國平安和鴻海精密,其它都是國企。其中,中國的國家電網公司已經上升至全球榜單第二位。
這份强榜單一直蘊含著世界經濟的深刻變化。有一個引人矚目的點是,亞馬遜第一次進入全球前三。這是自1995年《財富》世界500强首次發布以來,第一次有互聯網科技公司進入全球前三。
今年世界500强中,互聯網科技公司排名上升自全球科技革命,未來支撑世界經濟的動力之源就在於科技進步。除了擁有衆多國企之外,實際上顯近幾年北京一些科技企業以及互聯網企業發展也非常迅猛。比如京東排在世界500强第59位,小米排在第338位。
其他一線城市裏,上海9家企業上榜,數量與去年持平,分別爲上汽集團、中國寶武、交通銀行、綠地控股,中國太保、浦發銀行、中遠海運、上海建工和上海醫藥,清一色都是國有企業或者國有控股企業。其中,上汽集團排名第60位,仍爲上海最高,幷保持全國汽車行業第一。
深圳總共有8家企業上榜,平安排在世界500强第16位,中國第5位,另外華爲、正威國際、恒大、騰訊、萬科,招商銀行、深圳投資、華潤置地都紛紛上榜,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從城市企業産業結構上看,深圳的企業也是全國城市中分布最爲合理的。上榜的企業中,囊括地産、金融、有色金厲、科技製造業、互聯網等多個領域。
廣州則有5家企業上榜,分別是南方電網、廣汽集團、雪松控股、廣州建築集團、廣州醫藥集團。廣州建築集團和廣州醫藥集團爲首次上榜,後者成爲了全球首家以中醫藥爲主業進入世界500强的企業,也象徵著廣州生物醫藥産業集群的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一線城市中,杭州極具競爭力,總共有7家企業上榜分別是阿里巴巴、物産中大、吉利集團、海亮集團、榮盛集團、恒逸篥團以及浙江交通投資集團,後三者爲新入榜企業。
而海亮集團此前誕生於浙江諸暨,後來才將總部搬到了杭州。物産中大集團則是浙江省首家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整體上市的省屬特大型國有控股企業。可以預見的是,各省的國企整合有望在未來創造新的500强。
大灣區樣本
從企業區域分布的不平衡性裏可以看出,中國企業的希望在大企業,在盈利性强的企業、高科技企業。從城市群的角度來看,京津冀擁有62家世界500强企業,長三角(江浙滬皖)有23家,面積最小的粵港澳大灣區有25家。新興行業的上榜企業,大部分位於沿海地區,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民營經濟活力强。
從省域來看,廣東的民營企業分布具有標誌性。2011年的廣東僅有3家企業上榜,這些年來企業數量與質量均有大的提升,2021年已經有16家企業,涵蓋製造業、金融、房地産各個行業,也是內陸入圍500强企業最多的省份,騰訊、碧桂園、華爲等盈利性强的企業都是在廣東。除廣州、深圳外,佛山2家和珠海1家企業上榜,早已超越了全國大部分省會城市。
去年,深圳上榜企業8家首次超過香港。今年廣州上榜的企業又新增了2家,縮小了與香港、深圳的差距。而香港有2家企業重新上榜,它以9家企業的排名重回大灣區第一。這種態勢也反映了廣深港三大國際性都市的全球競爭力在競爭與合作中得到不斷提升,從而帶動提升大灣區在全國甚至全球的競爭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目標包括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而廣州作爲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中心城市,側重於綜合門戶定位,全而增强國際商貿中心、綜合交通樞紐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深圳的優勢在於經濟競爭力和科技創新力,目標是成爲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
深圳發展的經驗就是市場化,它使得中國的民企也進入了大企業時代。如果以民營企業來論,深圳超越北京、上海、香港、廣州,數量最多,可見其經濟活力。除此之外,近年來,包括深圳阿里中心、百度國際總部、高通創新中心等都設在深圳,說明越來越多的大企業認可深圳的創新氛圍。
國企學者、中企之聲研究院院長李錦表示,「從省域的角度來說,一個食的資源配置以及大企業的成長都需要具有全球視野的戰略,廣東是構建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一個很好的樣本。」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深入整合,標誌著這樣一個超級城市群的區域經濟發展將進入了新階段,要素之間的流動更加迅速。財富中文網分析指出,當全球産業鏈重構,特別是全球競爭規則重構的時候,我們的企業應該抓住這次機會,改變軟實力落後的狀態,加快合規管理體系建設,在參與全球産業鏈重構中提升中國企業的合規競爭力。
中西部機會在哪里?
首次登上世界500强榜單的龍湖集團發家於重慶,但後來總部搬到了北京。世界500强的城市分布是以總部所在地爲依據。
事實上,在中西部城市,大部分省會城市都未有企業上榜,僅龍國有企業攆起門面。所以就連GDP十强的重慶,目前都還沒有本土企業以自己爲總部登上世界500强榜單。而一些有一兩家企業上榜的城市,大多是以能源、鋼鐵企業爲主的地方國企。整個西部,民營經濟與新興行業乏善可陳。
比如山西,省風企業上榜企業最多,去年上榜的5家均爲煤炭企業,盈利能力較差。今年僅上榜了3家企業,是因爲從去年開始山西實施了省屬重點煤企間的重組,對山西企業上榜500强産生了影響。
烏魯木齊的兩家上榜企業則分別爲新腮廣匯實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太平洋建設集團。西安擁有的兩家上榜企業,陝煤集團和延長石油也都是資源型國企。
地方國企是非常重要的一塊。每個省在國企改革中,最大的動作就是大集團,各省都想把自己的交通運輸、能源等行業做大。今年財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一共有18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的中國企業,都是地方國企與民企。
在中西部城市中,昆明今年首次實現了「零」的突破,雲南省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上榜,位列世界500强第471位。早在去年上半年,雲南省政府就給雲投集團定下了戰略定位——要打造成爲雲南省綜合性投資公司,幷且儘快成爲世界500强企業。因此,貴金屬集團、省戎合投資公司等優質資産都被注入了雲投集團。截至2020年末,雲投集團合併資産總額4745億元,營業收入1786億元,合併利潤總額45.1億元。
這類投資集團在世界500强的榜單上不斷出現,去年廣西第一家登榜企業也是廣西投資集團,同時它也是西南地區首家世界500强企業。廣西投資圍繞的也是能源、鋁業等廣西基礎性産業,幷購重組了南南鋁加工、正潤集團、北海電廠等10家企業。這類投資集團成爲了西部地區在世界500强中率先破「零」的最大希望。
中國的企業由大到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首先要提髙資源整合能力,兼併重組、迅速擴大規模仍是首選要務。李錦認爲,過去幾年,中國不少行業經歷了大規模的兼併整合,特別是行政主導下的「合併同類項」或者上下游一體化,催生了一批「國家公司」,它們以快速放大的營收規模進入500强。
此次發布的榜單也顯示目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非常不平衡,企業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雖然新興力燈在不斷嶄露頭角,但在産業結構組成中,傳統領域的成分依然很重。財富中文網數據顯示,今年美國有19家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産業公司進入《財富》世界500强,而中國只有9家。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進入世界500强,顯示中國正在進入以大企業爲主導的時代,但是大幷不意味著「强」。大是手段和途徑,强與優是目的。兼幷重組的規模化帶動了整個國家産業的調整。但其中也長期存在同質化的競爭,亟需産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以及對創新動力的不斷發掘。
(楊閏然/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