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早餐,危害真的很大嗎
說法一:不吃早餐會導致體重增加,也就是長胖。這個說法的確有些依據。《國際肥胖雜誌〉曾刊文,跟蹤14000名青少年長達三年,除了一個特殊案例,其他不吃早餐的人,無一例外全都變胖了。
還有一項研究曾對比觀察「每天都吃早餐」「一周內只有三到四天吃早餐」以及每天不吃早餐」的女性群體。結果顯示,變胖的概率依次遞增。比如,一周只有一兩天吃早餐的人,比早餐全勤的人變胖的風險高了75%。
偶爾不吃早餐也許還好,可如果形成習慣,體重就有飛速增加的可能。一年前,還是體型勻稱,一年後可能就擁有了大肚脯。看到這裏,想用「戒早餐」的方法來瘦身的朋友是不是心碎一地了?先別急著擔心,盡管不吃早餐和變胖有相關性,卻不是變胖的根本原因。
研究表明,許多人不吃早餐,並不是來不及吃,而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良好的飲食與作息習慣。早上起很晚,乾脆就在午餐和晚餐裏補回來,高糖高油高熱量,酒足飯飽後就刷手機、玩遊戲,一躺躺一天。這些全都是脂肪囤積的有利條件。把變胖歸結於不吃早餐,那實在是有點誤解了。
說法二:不吃早餐容易得糖尿病。有研究證實,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的確更高。只不過這個風險,同樣是」不規則飲食」的連環拳導致的。試想,要是有一夭沒吃早餐,那好不容易挨過了饑腸轆轆的上午,中午飯是不是就會吃更多呢?長期處於饑一頓飽一頓的狀態,會讓血糖處於速升速降的狀態,如同過山車,胰島負擔加大,糖尿病自然就找上門了。
值得注意的是,三餐中早飯對於一天血糖的平穩最為關鍵。因為早飯和上一餐間隔一般在8-10小時以上,而午餐、晚餐和上一餐的間隔也就6-8小時左右。如果不吃早餐,身體十幾個小時得不到外界糖分的來源,只能動員身體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產生生理活動所必需的血糖,長此以往,對於血糖的平穩還是有不利的影響。
所以,除了嚴格控制住自己的午飯和晚飯用量,並且正常作息外,也幹萬不能忽視早餐對血糖的重要性。
說法三:不吃早餐容易有膽結石。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膽結石是怎樣形成的?用一句話來概括,膽汁積聚,膽固醇飽和,沉澱析出結晶,就有導致膽結石的可能。與其把膽結石的出現歸罪於不吃早餐,不如歸結於長期空腹。人體肝臟會分泌出膽汁,每次進食,膽囊受到刺激而收縮,就會將膽汁排入腸道之中來消化食物。長時間空腹,無法讓膽汁排出,才會提高膽結石的風險。
所以,不僅是不吃早餐的人,那些注重」斷食養生法」不吃晚餐,甚至連續一天不吃東西的人,也會面臨同樣的風險。
吃了錯的早餐,還不如不吃
不吃早餐可能直接給身體帶來危害,但只要吃了,就能萬無一失。這樣想可就錯了,吃早餐,也是門學問。想要科學吃早餐,就要先瞭解早餐的定義是什麼。
有人會覺得,每天六點後八點前的才能稱為早餐。還有人覺得,即使睡到下午才起,醒來吃到的第一頓就是早餐,正所謂「彈性早餐」。但實際上,早餐的定義要遠比這靈活得多。比起早餐,更影響身體健康的,其實是三餐飲食的規律性。
每個人的體內都存在晝夜節律現象,也就是生物鐘,人體與器官也會按照這個時鐘來調節自身活動。如果一個人習慣了每天淩晨三點睡覺,十一點起床,並且堅持每天如此,那也可以說是作息規律、不算熬夜。
同樣的,如果習慣了在固定的時間吃醒來後的第一頓飯,無論是幾點,只要不打破身體已經形成的固有生物鐘,都可以說是在規律地吃」早餐」。
規律有了,早餐吃什麼也很重要。有些人為了趕時間擠地鐵,起床後吃塊餅乾、喝杯咖啡就去上班,以為這也算是吃了早餐了。其實,這種敷衍的做法完全無濟於事——攝入標准不夠,約等於沒吃。攝入標準不完全取決於量的多少,就算吃得肚皮滾滾,可能也不達標。
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營養充足的早餐應包括穀薯類、蔬果類、肉蛋類、奶豆及堅果類之中的3類及以上。很多人為了省時間,早餐只吃一個包子或是喝一碗粥,稍微講究一點會再加一個雞蛋,但其實這並不能滿足營養攝入。
而且我們的飲食習慣中,還有許多並不科學的地方:
比如北方流行的油條、炸糕,屬於高糖高油食物。為了提升口感而佐餐的小鹹菜,則含有亞硝酸鹽,吃多了反而對健康產生影響。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一頓營養達標的早餐應當包含:
主食:包子、饅頭;蛋白質:牛奶、豆漿、雞蛋;膳食纖維:各類蔬菜與粗糧;維生素:水果。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午餐和晚餐都是正餐,而早餐只需要買個煎餅果子、腸粉或者手抓餅對付一下,吃飽就可行,炒菜和水果大可不必。這個觀念可要改一改了。合理規律的飲食習慣裏,有一條十分重要的注意事項:每餐要營養均衡,蔬菜水果這些極容易被忽視的膳食種類,其實也是早餐的剛需。
家庭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