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前晚從美國返台,在松山機場聲稱,將於昨日「有重大宣布」。但在預定作出「重要事情宣布」的《郭爸爸給年輕人的三十則備忘錄》新書發表會上,卻再次「棄信」了。因而「聞風而來」的記者們忍不住向他詢問,何時宣布獨立參選?他卻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地表示,改變台灣未來的時代到了,老中青都希望台灣有很光明,可以走向世界的未來。他對台灣的未來充滿信心、理想,只要不要戰爭,台灣可以走向未來繁華的三十年。當有記者詢問,怎麼看近日退出國民黨的彰化縣議長謝典林表明「不支持郭台銘獨立參選」時,郭台銘強調,主流民意大聯盟的團結「是我最支持、最努力的目標」,希望團結所有的主流民意,能夠換掉這執政不力的現在執政黨,這是主流民意所希望的,他說:「我也是盼望能夠團結所有的主流民意,一起向前行」。記者們持續追問郭台銘何時有「重大宣布」,郭台銘則微笑離開現場。
郭台銘為何再次「食言」,讓全台灣地區都引頸以待,等著聆聽他「重要事情宣布」的政治人物和媒體,都大失所望?看來,昨日記者們詢問的「挺郭派」謝典林表明「不支持郭台銘獨立參選」,是給了他迎頭一盤冷水,讓他有所「清醒」。正因為如此,他昨日以擔心乘坐高鐵趕不回台北出席新書發布會,及為避免影響現場搶救作業為由,取消了原定於上午前往南投縣進行賑災的活動。顯然,他是在返回台灣後,接收到不少對其參選「二零二四」不利的信息,因而也就顧不得信守前往南投賑災的承諾,留在台北梳理他在訪美期間,台灣地區冒出的各種不利於其參選「二零二四」的信息。
其實,在這些負面信息中,對郭台銘衝擊最大的,還不是因為支持他而宣布退出國民黨的謝典林表明「不支持郭台銘獨立參選」,而是柯文哲和民眾黨對與其合作的拒絕態度。其一,柯文哲在被問及至是否與郭台銘合作時正式表態,要看怎麼搭,「我要當副手整個程序要怎麼走?不是不可能,是太難了」。柯文哲也直言,郭台銘也不是喜歡當副手的人。既然兩人都不願當副手,柯郭合作就必然告吹。其二,柯文哲競辦發言人陳智菡昨早揭露一份內參民調,指柯文哲與賴清德的民調皆站上三成,雙方略微提升,差距在誤差範圍內;而侯友宜則不到百分之二十,呈現下降之勢。因而陳智菡強調,如今柯文哲與賴清德民調差距非常小,且柯文哲已獲得民眾黨提名,因此參選到底毫無懸念。至於郭辦方面是否嘗試聯繫,陳智菡則說,在野陣營希望整大家整合成功。此言一出後,形同民眾黨宣告「郭柯配」不再是選項。其三,對於「挺郭派」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日前表示,侯友宜、郭台銘及柯文哲將出席在金門舉行的「八二三戰役追思公祭」,外界預料這三人將繼「七一六凱道遊行」後,再度同場,陳智菡也表示,民眾黨傾向用自己的方式紀念「八二三戰役」,若只是淪為大拜拜秀場,沒有必要在這一天去金門一趟。
在上述幾個動態中,對郭台銘「打擊」最大的,可能是柯文哲突然決定不去金門出席「八二三砲戰」紀念活動。實際上,今年五月三十一日郭台銘與柯文哲都前往金門參與浯島城隍遶境活動,互動熱絡,晚上郭台銘來到柯文哲下榻的民宿,拉著柯文哲去看海,兩人在海邊聊了約二十分鐘,郭台銘還打趣說要與柯文哲「海誓山盟」,成功地塑造了「郭柯合」的形象。而郭台銘希望能夠「食過翻尋味」,趁著「八二三砲戰」紀念活動的機會,以發表《和平宣言》的形式,正式宣布參選「二零二四」。由於國民黨和民眾黨都已分別決定提名侯友宜、柯文哲參選「二零二四」,因而沒有必要在金門縣再宣布一次,這就使得兩人成為配角,聆聽他宣布參選。而且,郭台銘還將會進一步,以「代替決定」的手段,宣布與柯文哲合作的方式是「郭柯配」。
對此,本來就根本不願合組「郭柯配」,而且對郭台銘要「併購」民眾黨心存恐懼,及對郭台銘在五月金門「海誓山盟」後翌日又說「喝醉了,忘記了」極為不滿的柯文哲,對再次到金門與郭台銘「同框」,就興趣缺缺,並擔心倘若「八二三」當天赴金門與郭台銘同台,可能會被郭台銘陣營拿來大做文章,塑造「郭柯配」氛圍,打亂民眾黨選舉步調,也恐支持者誤會。因而柯營決定八月二十三日不赴金門與郭台銘同台,改以其他形式紀念「八二三」,包括使用拍攝影片等方法,以及另找其他日子訪金門。以避免活動失焦。而柯文哲也將正式請幕僚向郭營聯繫,表達「柯文哲絕對代表民眾黨堅定參選到底」的想法。
柯文哲決定不去金門,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避免與陳玉珍會面。本來,陳玉珍極力「挺郭友柯」及鼓吹「藍白合」的其中一個用意,是希望民眾黨不要在金門縣提名「立委」參選人,讓她能夠順利爭取連任。但柯文哲卻以「難道民眾黨全都不提名?」為由,日前確定由民眾黨徵召金門副議長歐陽儀雄的妻子尚文凱參選金門縣「立委」,在因未獲得國民黨提名參選金門縣長,而宣布退黨以無黨參選並順利當選,後來加入民衆党的陳福海的加持並將自己的票源轉移給尚文凱的前景下,陳玉珍失守的機率很高。
因而柯文哲會感到對不起自己的「老朋友」,尤其是在台北市,柯文哲卻「禮讓國民黨「立委」參選人徐巧芯、羅智強,並勸退「新光公主」吳欣盈的強烈對比下,柯文哲也真的是「沒有面目」見陳玉珍了。
兩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