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師生訪台「破障之行」備受好評

  7月15日至23日,應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邀請,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教授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5所大陸高校師生,一行37人走進臺灣參訪交流。這是三年多來大陸高校首次組團赴台先後走訪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臺灣大學、東華大學,與臺灣學生座談交流,並赴新竹、台中、臺北、花蓮、新北參訪。兩岸青年親密互動、真誠交心,許下「青春作伴,未來同行」的共同心願。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23日報導,馬英九22日晚設宴歡送訪問團。郝平表示,非常感謝馬英九與馬英九基金會的邀請,相信這對大陸同學來說都是一生難忘的旅程,這幾天行程中他們感受到臺灣同胞的歡迎與善意,讓他深刻感受兩岸同根同源、血濃於水。馬英九說,這次訪問幾所大學,大陸同學與臺灣同學都有非常深入的交流與互動,這也是他今年3月帶著「大九學堂」學生訪問大陸後決心推動大陸同學回訪的重要原因,非常欣慰這次訪問很成功。
  得知大陸師生將回訪臺灣,102歲高齡的北京大學老教授楊辛特地手書兩幅書法作品《兩岸一家親》和《福》,請郝平教授代為致贈馬英九先生,既是祝福大陸學生訪台順利,也希望此行能增進「兩岸一家親」的認同。
  從甫抵台時斯抬斯敬,到親如兄弟姐妹,大陸學生和負責接待的臺灣學生只用了一天。「催化劑」是遊覽車上的卡拉OK。兩岸歌手的代表作串起共同記憶,熟悉的旋律讓大家感受到彼此的心那麼近。第二次造訪寶島的清華大學學生張淵沫說,走過臺灣的城鄉與山海,自己最珍貴的收穫是臺灣同胞的那份真情。參訪每一站,大陸學生們都會收到伴手禮,多到行李箱已裝不下。
  在臺灣政治大學,大陸學生團團長、乒乓球奧運冠軍丁甯悉心指導政大校隊選手接發球技巧,還一展其招牌「下蹲砍式發球」。政大選手張奐奇說,有機會和奧運冠軍切磋,還獲得指點,非常榮幸。丁甯也熱情歡迎臺灣選手到大陸交流磨礪球技。
  中國文化大學所在地名為「華岡」,取自創辦人「美哉中華,鳳鳴高岡」之語。徜徉文大校園,武漢大學學生孫琳感歎「熟悉親切,仿佛回到母校」,兩校保有很多相似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都非常重視文化傳承。「兩岸有共同的文化積澱,應當多多開展文化交流。」復旦大學學生楊范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寶島臺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看到中華民族的瑰寶,「體現寶島臺灣的文化之美」。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親見歷史課本中的宋代白瓷孩兒枕,湖南大學學生姚睿婷很興奮。「這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記憶。」她說,兩岸同根同源,加強交流、常來常往,就會更加親近。
  有新朋相識,也有「故交」重逢。就讀臺灣大學的何嘉霖就是復旦大學學生莊業照口中的「老朋友」。4月馬英九先生赴大陸參訪時,他們在兩岸學生座談中相識。何嘉霖受訪時說,今年3月曾跟隨馬英九一同到大陸交流,當時認識的朋友這次也到訪臺灣,這次大家能在臺灣相聚,非常開心。「共同的語言、文化,相仿的年齡,使我們相談甚歡。」莊業照說,兩岸同胞本就是一家人,相互交流就應該火熱地開展。
  在這趟旅程中,綠營仍有人士企圖製造雜音。民進黨「立委」賴瑞隆稱,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歡迎海報上僅稱「馬英九先生」。21日,陸委會主委邱太三酸言酸語地指責訪問團「統戰」。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22日回應稱,很遺憾民進黨政治人物非常狹隘,兩岸現在最重要的是交流是化解雙方隔閡,幫助兩岸走向更穩定、避免戰爭的方向。
  臺灣政治大學學者黃奎博23日稱,這次訪問團有三大意義:一是讓兩岸都體會到青年交流,尤其是精英式青年交流的重要性;第二,兩岸關係雖緊張,但民間交流不應斷絕;第三,訪問團與基金會雙方都認同未來應該再定期舉辦類似活動。他舉例說,丁寧在政大與師生進行體育交流,既健康又受到臺灣民眾喜歡,吸引許多師生和大批媒體到場,社會反應極佳,「只要目的純正、內容有意義,兩岸民間交流會受到社會廣泛的支持」。
  這次破障之行之所以備受關注與好評,有個很重要的背景:2016年5月以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遭到單方面破壞,各領域交流持續遭遇寒流。眼下,民進黨當局仍對兩岸交流採取抗拒姿態,種種不合理禁限仍橫亙海峽之上。這次交流團穿越了人為的藩籬,唯其難得,所以備受矚目。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雙向交流早日恢復,正是人心所向、真情所盼、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