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澳門血液裡的中華傳統文化

  澳門一名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因澳門海灘盛產蠔(牡蠣)而得名「蠔鏡」,後「蠔」雅化為「濠」,「鏡」乃半島海灣波平如鏡,遂稱「濠鏡」。因為能停泊船隻,後又稱為「澳」,稱「蠔鏡澳」,又因當時隸屬於廣東香山,也叫「香山澳」。
  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首次從澳門娘媽角進入時,向當地居民詢問地方的名字,當地人以為他們問的是媽祖廟,於是回答「A-MA-GE」(阿媽閣),葡人依漁民稱此處的俗名稱為Amaqua或Amacuao,此稱後又簡化為maquao,再簡化為Macau,英文寫作Macao。1555年Macau名稱始見於葡萄牙人的信函中。隨著葡萄牙人在澳門的擴張,Macau由澳門一角的地名變為澳門的全稱。
  但流淌在澳門的中華傳統文化並沒有因為地名的改變或是語言的變化而消失,依然非常有活力的出現在大街小巷以及澳門人的生活當中。來到澳門也千萬別錯過這些可可愛愛的文化符號。
  繼承閩、粵的傳統信仰,在澳門許多店家或住家一樓門口,能看見這麼一個小小的神明牌位,上面寫著「門口土地神」。在傳統信仰中,每塊土地都有一位專管的土地神,在台灣也有類似的習俗信仰。因為土地神信仰與人們生活接近,在想像的形象上,常會看見是一個慈祥的老公公形象,親切的暱稱為「土地公公」,在大一點的寺廟,甚至會有土地婆婆,兩位神明一起供奉。
  在澳門市區,除了海邊居民都會信仰的媽祖廟之外,也有些小眾廟宇。在澳門主教坐堂旁,就有一間百年的「哪吒廟」。沒錯,供奉的就是小朋友的守護神:三太子哪吒。具廟裡傳說記載,因為三太子曾經在這顯靈,所以建廟宇來祭祀。古廟小巧可愛,香火也是非常鼎盛。在供奉的神龕裡,還能看見有著各時代特色的哪吒塑像,非常有趣。
  來到大三巴前的大街上,一棟獨棟黃色廟宇佇立在最顯眼的位置,廟裡供奉著補天的女媧娘娘。與一旁的居民樓及葡式建築形成文化三足鼎立的對比。
  因為葡萄牙的殖民,澳門成為內地最早開始喝咖啡的地區之一。在城區裡,隨處可見傳統咖啡室,樸實的招牌訴說著澳門發展的軌跡,一把拉回了那個年代。除了傳統咖啡室,由年輕人創業的潮流咖啡店也非常的多。
  澳門城區歷史交融,本身就像一座博物館,因為歷史長河的流淌,各時期特色建築及生活文化融在了一起。而位於大三巴牌坊旁的「澳門博物館」,則是濃縮的精華。因位於半山腰上,還很貼心的設計手扶梯,能不費吹灰之力的抵達檢票口。
  澳門博物館常設展介紹著,從石器時代、中國歷朝歷代、葡萄牙殖民時期及回歸後的歷史脈絡。展覽中記錄著藏在生活中的文化細節,還原澳門人的日常生活情境,並錄下了街邊小販叫賣的聲音,透過裝置與參觀遊客互動。館內也搭建起葡式建築模型,將一條街的葡式風情搬進博物館,而且每棟建築模型都有他背後的時代故事與設計理念。
  在澳門博物館最頂層,是大炮台公園,曾經是作為港口防禦用的建築,現在成為認識歷史的人民公園。在炮台公園仍保留著幾門大炮,訴說著以往的功能,也因為佔據高地,在炮台公園繞一圈,可以360度縱覽澳門市區。
  文化,是一群人在一片土地上共同生活的記憶。或許會因為時代變遷,而有不同的面貌,但傳統文化,或者說流淌在血脈裡的中華民族基因,每每看到這些符號,總令人感到特別親切,而這些文化也是需要我們去認識、去重視的。
  (台灣《中時新聞網》Miguel/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