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突發緊急情況,很抱歉要再次推遲原定的採訪計畫。」
2023年10月14日晚上,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以下簡稱「近東救濟工程處」)工作人員給南方週末記者發來消息,推遲與通訊主任茱莉亞·圖馬的採訪。
就在前一天,該機構宣佈,「由於以色列增加對加沙地帶的襲擊」,已將其運營中心和工作人員遷至加沙地帶南部,繼續支持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難民。
而據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辦公室(OCHA)10月17日發表聲明稱,在加沙遇難的人道主義工作人員已增至31人。聲明表示,加沙已經連續第六天「全面停電」。加沙醫院正處於崩潰的邊緣,用於運行備用發電機的燃料儲備幾乎完全耗盡,這將危及數千名患者的生命。
此前兩天的15日早上,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喬納森·康裡庫斯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一段視頻,再次向加沙北部居民發出了警告,令該地區的巴勒斯坦人逃往南部。之前以色列軍方也向加沙發出類似的撤離令。
這場暴力廝殺,在迴圈中持續擴大。
在以色列連日的反撲行動下,如今的加沙街區已變得面目全非,四處可見殘垣斷壁,建築已成廢墟一片。惶恐之中,很多加沙居民踏上了逃難之旅。
「我們每天都在目睹死亡。」當地人賽義德·修艾布在社交媒體寫道。
目前,以色列已經對加沙地帶實行全面封鎖,包括斷供水、電和煤氣,關閉各通行口岸,並轟炸通往埃及的拉法口岸,導致其基礎設施無法正常工作。
隨著當地人道主義危機迅速加深,聯合國多個機構紛紛發出嚴厲警告。「近東救濟工程處」負責人菲力浦·拉紮裡表示,加沙正在「迅速變成地獄」,瀕臨崩潰。他敦促所有各方,「結束這場悲劇」。
2023年10月16日,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新聞發言人徐偉表示,中方正向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及巴民族權力機構分別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用於解決加沙地帶食品、醫療、居住等急需。
隨著巴以新一輪衝突持續,雙方死傷人數也在不斷上升。截至當地時間10月15日,衝突已造成雙方超4100人死亡。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員李偉建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以色列的「報復行動」將會持續一段時間。「哈馬斯的行動對以色列來說是羞辱,因此以色列需要得到心理平衡。」他認為,以色列會借這次力量,定時清除哈馬斯。「事實上他已經在做這件事情。」
「城市巷戰」
「近東救濟工程處」實習生吳晨雨10月12日收到郵件,上面顯示「機構(加沙辦公室)有11名工作人員遇難。」儘管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但她仍然感覺到非常難過。
吳晨雨是該機構約旦辦公室實習生。她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該機構總部管理5個實地辦公室,分別是黎巴嫩、加沙、西岸、敘利亞和約旦。她所在的約旦救濟處,暫時還沒有受到戰火波及,「但是其它實地辦公室如加沙,工作人員被通知要撤離。」
10月14日晚些時候,哈馬斯向以色列特拉維夫及周邊地帶、中部城市巴特亞姆、南部城市阿什凱隆等地發起火箭彈襲擊。外界分析,巴以雙方誰都無法具體預測地面戰會出現什麼情形。哈馬斯在以往巴以衝突中已經證明自身能夠生存,並擁有「適合巷戰的強力武器」。
哈馬斯下屬武裝派別卡桑旅在14日向以色列軍方發佈資訊稱,該組織已經為以軍「任何地面軍事行動」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
加沙地帶面積約360平方公里,人口密集、房屋林立。
此前,哈馬斯聲稱已修建長達500公里的隧道。不少專家學者分析認為,隧道網路會放大巷戰難度,一旦以軍和哈馬斯在那裡展開「城市巷戰」,雙方都會遭受比本輪巴以衝突頭幾天更高的傷亡,並對以軍隊構成致命威脅。
「加沙地帶一共有兩層,一層是平民的,另一層是哈馬斯的。」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10月12日表示,這些隧道只是哈馬斯的「掩體」,這樣他們就可以繼續策劃跨境行動,並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
不少媒體報導披露,這條「迷宮般的巨大地下隧道網路」修建在加沙地下30米深處,入口隱藏在房屋、學校及其他公共建築的底層,用於哈馬斯運送人員、物資,儲存彈藥等,同時躲避以色列的炮彈和偵察。
過去幾天,以色列不斷對加沙發動空襲。
但衝突爆發一周後,哈馬斯仍能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
外界認為,這是因為被隱藏在地道裡的火箭彈可以隨時移動。哈馬斯軍事領導人之一薩利赫·阿魯裡在本輪巴以衝突爆發前曾說過的話,「哈馬斯的防守方案比進攻方案更強有力。」
「我不認為以色列士兵有能力襲擊這些隧道。」特拉維夫大學中東和非洲研究中心的巴勒斯坦歷史學家沙烏勒表示,但以方「會找到把哈馬斯熏出來的方法。」
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馬曉霖認為,以色列不能也不會徹底消滅哈馬斯。他說,哈馬斯由小到大,不乏以色列縱其壯大以對抗巴解組織主流派的「功勞」。保留加沙地帶作為所謂的「哈馬斯坦」,可以繼續分裂、弱化、內耗巴勒斯坦陣營,而讓以色列戰略受益。
報復與顧忌
「怎麼也想不到,這趟旅途竟是如此。」
已經從以色列順利回到中國的饒萍曼,回想起逃離以色列的場景,彷佛就在昨天。在特拉維夫機場等待15小時後,10月8日上午,饒女士登上了從特拉維夫到衣索比亞的飛機,隨後經衣索比亞-曼谷-香港路線回到中國。
與此同時,作為對哈馬斯的報復,以軍已對加沙地帶發動多輪空襲。
以色列國防軍10月16日下午公開表示,哈馬斯情報局局長在以軍的一次暗殺行動中被打死。目前,哈馬斯方面對此暫無回應。
以色列國防軍還在一份聲明中稱,以軍完成了數十萬名預備役軍人的動員,後勤部門正努力確保地面部隊的武器裝備供應。並表示戰鬥所需的裝備已經轉移到集結區。
作為「反撲」行動,以色列的行動可稱」全方位」。
10月14日,以色列國防軍宣佈將對加沙地帶實施更為廣泛的地面軍事行動計畫,擴大對加沙地帶的攻勢,包括發起「空中、海上和陸地的聯合協調攻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此前威脅稱,以軍將通過地面攻勢「摧毀哈馬斯」。
以色列國防軍表示,以軍士兵正在進行「重大地面行動」的準備工作,以軍將對加沙地帶實施「廣泛的地面進攻計畫」來擴大攻勢,包括實施「空中、海上和陸地聯合協調攻擊」。
李偉建認為,此時以色列的心態,並非決心要打「勝負」戰,而是以色列認為這次受到的損失太大,所以一定要哈馬斯付出代價,加倍的要報復。「這種心態之下,以色列一定會在報復方面做得更多。」
10月12日夜間至13日淩晨,以軍對加沙地帶哈馬斯和其他組織的約750個目標進行了空襲。其中包括隧道、軍事大院、用作高級成員軍事指揮中心的住宅、武器倉庫、通訊室以及12棟藏有哈馬斯資產的建築。
而就在那前一天的11日,以色列總理本傑明·內塔尼亞胡在當夜發表了電視講話,他發誓要「粉碎和摧毀」哈馬斯武裝分子,並稱該組織的每個成員都是「死人」。以軍還襲擊了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的兩個軍事基地。
在其中一處大院中,哈馬斯北部師指揮官的總部被摧毀,哈馬斯海軍部隊一座的軍事基礎設施也遭到襲擊。
以色列國防軍表示,自10月7日本輪巴以衝突發生以來,以軍已在約旦河西岸逮捕了超過330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包括百余名與哈馬斯有關的人員。
不過,不少專家學者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以色列的「反撲」行動不會無限擴大。
馬曉霖判斷,被以色列人稱為「馬蜂窩」和「該死地帶」的加沙地帶,一旦納入版圖,以色列將再次背負沉重的國際法、道義、輿論、經濟、人口結構和安全負擔,也將斷送已取得重大進展的與阿拉伯國家和解進程。
「以色列也有很多顧忌的地方。」李偉建分析,如果以色列過度造成人道主義危機,或者是殺害了很多平民,最終也會激發阿拉伯世界的憤怒。
「互相傷害」
以色列「撤離令」發佈後,加沙北部的居民開始紛紛逃往南部,尋找庇護的地方。
在社交媒體流傳的視頻中,烏泱泱的居民將隨身攜帶的物品,塞進皮卡車、汽車。還有一些居民,不得不擠在牲畜拉著的平板車上,艱難地移動著。
也有一些居民拒絕離開,守在已經倒塌殘破的房屋中。面對鏡頭,他們表示,儘管家園可能充滿危險,但離開是「背棄土地和歷史」。
在新一輪衝突爆發後,賽義德·修艾布一家不得不從靠近以色列邊境的佈雷伊難民營,來到代爾巴拉赫難民營。他在社交媒體上持續記錄著。他表示,「加沙沒有安全的地方。以色列告訴人們往南方去,但他們仍在南方轟炸。」
在以色列的「封鎖」之下,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賈薩瑞維奇表示加沙的醫院正在耗盡醫療用品和床位。
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10月13日發佈消息,稱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加沙地帶流離失所者人數已超過42萬人。聯合國機構呼籲籌款向加沙地帶和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提供援助。
與此同時,以色列政府發佈了「被哈馬斯怪物殺害和焚燒嬰兒的可怕照片」。這三張照片發佈在內塔尼亞胡辦公室的社交媒體帳戶上。但哈馬斯否認了這些指控。
目前已經逃到土耳其的楊然,在巴以衝突新一輪的衝突發生時,就帶著行李搬進了以色列所在學校的庇護所。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那裡水電和網路齊全,也比其他庇護所更安全。
「戰場主要集中在南部,我所在的中部除了第一天幾千發火箭彈,之後的火箭彈就減少了,甚至第二天公交火車都恢復了。」楊然透露,以色列人因為每年可能都會有一到兩次火箭彈襲擊,所以「比較習以為常」。
「以色列經濟損失的大小將取決於這些預備役人員離開工作崗位的時間。」以色列希伯來大學經濟學教授埃亞爾·溫特表示。
自衝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國防軍徵召了諸多預備役軍人執行任務。這些預備役軍人來自各行各業,他們脫離日常經濟生產活動,投入戰鬥。
「多線作戰」的泥潭
目前,以色列已全面「封鎖」哈馬斯控制的加沙地帶,切斷水電供應。此舉讓聯合國擔憂加沙地帶人道主義危機加劇。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敦促各方,允許聯合國向加沙地帶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作為「兩邊忙」的美國,巴以衝突升級後「大動作」頻頻。
美國白宮10月16日發佈消息稱,美國總統拜登將於10月18日訪問以色列後,前往約旦首都安曼,與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埃及總統塞西和巴勒斯坦總統、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主席阿巴斯會面,商討衝突相關事宜。
10月14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下令讓「艾森豪」號航母打擊群前往東地中海。並表示,這是作為「努力遏制戰爭擴大的一部分」。拜登則公開表示,白宮正迅速「向以提供彈藥和導彈攔截系統」等額外安全援助,他敦促美國國會,採取緊急行動批准資金,滿足包括以色列在內美國「關鍵夥伴」的安全需求。
「美國派航母艦隊為以色列月臺,並威懾伊朗和真主党,但不會主動介入加沙戰事而在中東四面樹敵,更不想再陷中東泥潭。」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院長馬曉霖說。
而在此次衝突中,被外界猜測是哈馬斯「支持者」的伊朗,則與哈馬斯高層進行首次會面。
當地時間14日晚,伊朗外交部長阿卜杜拉希揚在卡達首都杜哈會見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他呼籲,以色列不要發動對加沙地帶的地面進攻。並警告說,如果黎巴嫩真主党加入衝突,本輪衝突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到中東其他地區,這將使以色列遭受巨大損失。
這場暴力廝殺,究竟何時停止迴圈?
哈馬斯政治局成員瑪律祖克10月10日表示,哈馬斯「已經實現目標」,對討論停火「類似事情」和「所有政治對話」持開放態度。卡達半島電視臺網站報導稱,哈馬斯已經俘虜了足夠數量的以色列軍人,但哈馬斯只有在戰爭結束後,才願意商討解決換俘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以色列與黎巴嫩邊境地區也爆發衝突。
黎巴嫩國家通訊社報導,當地時間10月15日,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邊境小鎮達希拉(Al-Dhahira)發起炮擊,造成公共道路交通完全中斷。外界普遍認為,如果黎以邊境局勢進一步升級,以色列可能在北部面臨「第二條戰線」。
馬曉霖則表示,這場衝突主戰場已轉移到加沙地帶,無論傷亡多大,戰事不會溢出巴以黎敘四國。「加上沙特和伊朗元首為討論巴以衝突而首次通話,這表明雙方曾主導的地區身份政治博弈不會反復,巴勒斯坦問題或被繼續邊緣化。」
「接下來,以色列還是會考慮到未來的發展。」李偉建分析,以色列要和中東國家和阿拉伯國家打交道,也希望能夠維護好已經好不容易打開的局面,改善同其他國家關係的發展。
外交部發言人毛甯呼籲,當務之急應是推動局勢降溫、停火止暴、保護平民,避免人道主義災難。大國在處理國際地區熱點問題時,應當堅持客觀公正,保持冷靜克制。
(王瑭琳 徐子儀 翟桓 林曦 包婧玥/文)
小小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