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臺神山」只是地緣棋子

  近年來,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中美戰略博弈、新冠疫情蔓延及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加快等重大因素疊加影響下,臺灣半導體產業尤其是臺積電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迅速升高,成為各重要國家和地區的「兵家必爭之地」,被動捲入地緣政治。
  臺積電在全球先進晶片製造中扮演重要角色
  1987年成立的臺積電由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晶片實驗工廠改制而成,最初任務是支持島內本土半導體設計產業,首創晶片專業代工生產方式。臺積電成立後不久冷戰結束,大量資訊通信技術開始釋放到民間,美國矽谷出現許多有設計能力而無能力自建晶片製造廠的晶片設計企業,如英偉達、高通、博通、賽靈思等;臺積電發揮專業代工優勢,深化與客戶信賴與相互依存關係,在全球晶片代工市場迅速崛起。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快和國際產業分工深化,臺積電的專業代工優勢持續增強,已成為全球最大先進晶片製造企業。到2022年底,臺積電在臺灣設有4座12英寸超大晶圓廠、4座8英寸晶圓廠和1座6英寸晶圓廠,及在大陸及美國投資設立工廠,年產能超過1500萬片12英寸晶圓約當量。2022年,臺積電產出占全球半導體(不含記憶體)市場產值的30%;第4季占全球代工市場份額將近60%,穩居第一。到2023年2月,臺積電市值為4375億美元,按照市值排名在2022年《胡潤中國500強》非國有企業中高居首位。
  臺積電在全球先進晶片製造中保持領先。近10年來,臺積電製造工藝快速提升,基本按照摩爾定律每兩年升級一代,2013年成功試產16納米FinFET(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鰭式場效應晶體)制程技術並於2015年領先實現量產,2016年進入10納米制程技術並於第2年大量出貨,2016年領先進入7納米制程技術並於2018年率先使用EUV光刻機進入第二代7納米制程技術,2020年5納米製造技術成功量產,2022年12月29日臺積電正式宣佈啟動3納米晶片的大規模生產,臺積電還在興建2納米晶圓廠並預計2025年進入量產。目前,臺積電7納米以上制程技術已成為產品主力,2023年第1季7納米制程營業收入占20%、5納米占31%,合計一半以上。當前臺積電已穩居全球先進晶片製造龍頭位置,7納米制程技術以上產品占全球代工市場比重達90%左右。
  臺積電在全球電子資訊產業供應鏈中的地位快速上升。近年來,全球地緣政治緊張、美對華高科技產業遏制、新冠疫情蔓延疊加新一輪技術革命加快,對經濟全球化進程和國際供應鏈產生深層影響。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一方面導致全球生產與供應鏈紊亂,晶片供需失調、缺口加大;另一方面又客觀上催生了遠程經濟發展,電腦、手機、網路通信產品等消費猛增,大幅增加了消費性電子晶片需求。新一輪產業技術革命加快如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電動車等新經濟產業高速發展,更對晶片產生強勁需求,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的數據,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2021年達5559億美元、高速增長26.2%,創歷史新高。美對華高科技產業尤其是半導體產業打壓,加劇了晶片供給緊張。諸多重大因素疊加影響下,全球晶片供需失衡出現「晶片荒」,尤其汽車應用晶片短缺對各國汽車生產造成嚴重衝擊。臺積電晶片產品範圍涵蓋智慧型手機、高效能運算、物聯網、車用電子以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等五個主要市場和技術平臺,2022年共生產12698種不同產品,不僅在先進制程晶片市場上佔據主導,在成熟制程晶片生產上也舉足輕重。根據臺灣「資策會」評估,車用晶片IDM製造廠委外比重約15%,委外產品以微控制器(MCU)為主,其中60%至70%比重由臺積電製造代工,臺積電在全球車用MCU生產佔有關鍵地位。全球「晶片荒」背景下,臺積電在全球晶片供應鏈中的角色與地位空前提升,正如臺積電在2022年年報中致股東報告書所稱,「世界突然意識到半導體在現代經濟中所扮演的要角,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開始更加受到關注」。
  臺積電捲入地緣政治與中美戰略博弈
  晶片是絕大多數電子設備的核心組成部分,被稱為「工業糧食」;進入人工智慧時代,晶片直接影響和決定算力水準。國際地緣政治緊張態勢下,先進晶片已被視為關鍵戰略物資,成為地緣政治角力的重要工具。近年來臺積電的安全戰略價值受到空前重視,被動捲入地緣政治。
  隨著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美國將半導體產業作為對華競爭重要領域,拉攏臺積電成為其增強供應鏈韌性和對華科技競爭的重要一環。美國半導體產業在全球長期居領先地位,2021年美國半導體公司銷售額仍占全球半導體市場近一半,但晶片製造份額卻由1990年的37%下降至2020年的12%;中國是全球最大晶片需求市場,但80%以上依賴進口。中美戰略博弈中,由於雙方均對晶片有著高度依賴且在先進晶片製造上存在短板,構建晶片供應鏈韌性成為中美高科技產業競爭的重要內容。近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明確聲稱,正採取「小院高牆」(small yard,high fence)方式,對最先進的半導體科技對華出口採取精心限制,並在與國家安全相關的關鍵領域加強對外國投資的審查。臺積電以其在全球高端制程技術上的領導地位,成為美大力拉攏並力爭掌控的重點對象。
  美國採取多種方式拉攏並力圖掌控臺積電。其一,迫壓臺積電先進製造產能向美國轉移,增強晶片供應鏈韌性。在美設廠並不符合臺積電企業利益,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一向不看好在美設廠,他從臺積電過去在美臺投資的經驗看,認為在美設廠生產同樣產品比臺灣廠成本貴上5成,美國半導體製造人力短缺,將難與世界競爭。但在美國壓力下,臺積電2020年5月宣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設立5納米制程晶片製造廠,2022年又宣佈在美投資規模擴大到400億美元,生產技術由5納米制程技術提升至3納米。
  其二,將臺灣半導體產業納入美國構建的半導體聯盟。2021年以來白宮多次召開臺積電等全球主要半導體與科技企業參與的半導體和供應鏈韌性CEO峰會,美國還拉攏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組建晶片四方聯盟(CHIP4),名義上是增強半導體供應鏈韌性,實則構建對華競爭半導體聯盟。
  其三,加大對大陸高科技產業遏制,阻擋兩岸半導體產業合作。截至2022年12月初,被美國列入各類限制類清單的中國實體數量已高達1100多家,臺積電等島內半導體企業被迫減少甚至中斷與大陸相關企業合作。大陸華為公司曾是臺積電第二大客戶,2019年占臺積電營業收入份額的14%,但在美國對華為制裁後臺積電被迫對其「斷供」,2022年臺積電營業收入中來自大陸的份額總供只占11%。美國還試圖阻止臺積電赴大陸投資先進制程技術晶片製造,2022年8月美國出臺《2022年晶片和科學法案》,規定不允許獲美國補貼、在美投資的半導體企業在華投資先進制程晶片。臺積電在美投資專案若接受美國政府補貼,將無法在大陸投資更先進晶片製造產能。
  其四,加強對臺積電等企業運營機密的掌控。2021年9月,美國商務部要求臺積電等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主要企業提供包括庫存、產能、原材料採購、銷售、客戶資訊等運營資料,變相掌握企業商業機密。按照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規定,申請補助須滿足諸多苛刻條件,包括提供詳細運營資訊等商業機密、分享超額利潤等,臺積電已表示部分條件難以接受。
  民進黨當局將臺積電等半導體產業打造為「護臺神山」,加力將其推入地緣政治旋渦。民進黨當局出於「倚美謀獨抗中」需要,意圖將臺積電等半導體產業打造為繼所謂「第一島鏈」、「民主價值」之後獲取外部勢力庇護的重要籌碼。其一,提升臺灣半導體產業技術優勢。蔡英文聲稱,「半導體製造聚集在臺灣,不會是風險,而是全球半導體佈局的關鍵之鑰。將持續維繫臺灣在半導體尖端製造的優勢和能量,同時也會協助全球在半導體供應鏈重整上進行最佳的配置,讓『護國神山』的全球地位更形重要」。臺當局將研發新世代半導體技術、推動半導體材料及設備自主列入「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重要內容;2023年1月臺灣「立法院」通過《產業創新條例》修正案,升級關鍵產業的研發與設備投資支出抵減當年度應納營利事業所得稅額的優惠措施,以鞏固半導體產業的供應鏈關鍵地位,被稱為「臺灣版晶片法案」。其二,加大將臺半導體產業與所謂「價值同盟」掛鉤,融入美國構建的韌性供應鏈體系。蔡英文多次在會見美國有關訪問團時聲稱,「臺灣有能力、也有意願加強與民主夥伴的合作,共同建構民主晶片的永續供應鏈」。臺當局支持臺積電赴美、日、歐等投資設廠,配合美國採取的對華先進晶片出口管制規定,加大限制兩岸高科技產業合作、技術與人才交流,充當遏制大陸高科技產業的棋子。其三,加強「晶片外交」。半導體產業已成為美臺經濟合作的重點領域。臺灣還意圖通過半導體產業合作突破與歐盟實質關係,歐洲議會2023年年初通過的「晶片法案」草案,要求歐盟與美、日、韓、臺等戰略性夥伴合作,以確保供應鏈安全。近年來,臺當局加力經營與歐洲相關國家特別是中東歐相關國家實質關係,半導體產業合作成為其重要籌碼。
  臺積電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上升
  2022年12月6日,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在出席臺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廠機台進廠典禮時表示,地緣政治已大幅改變半導體製造商面臨的局勢,並示警「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幾乎已死」。臺積電捲入地緣政治,其產生的風險正開始顯現。
  國際地緣政治緊張態勢下的全球供應鏈重構,不利於維繫臺積電在全球晶片供應鏈的重要地位。臺積電以先進晶片全球代工生產為核心競爭力,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產業分工深化的結果。但在全球地緣政治影響下,各重要國家高度重視晶片等關鍵供應鏈韌性與自主,美國、日本、歐盟等紛紛出臺晶片發展法案與計畫,更多從供應鏈安全而非成本效率考慮加力發展晶片製造業。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CInsight數據,全球半導體製造資本支出2019年超過1000億美元後,2021年、2022年更分別超過1500億美元和1800億美元,2023年投資支出因半導體產業下行而有較大縮減,但預計仍接近1500億美元,全球半導體生產過剩風險正明顯上升。同時,臺積電的專業代工生產模式依賴於與全球重要客戶的信賴關係,自己不從事中下游產品生產,避免了與客戶的潛在競爭,並嚴格實現了對設計公司委託晶片技術與營運資料的保密,可以使客戶放心將產品委託其代工生產。臺積電被迫服從於美國及臺當局貿易制裁和管制清單,被迫提供機密商業資料,將持續削弱臺積電長期培養起的客戶信賴關係,對其以代工生產為主的核心競爭力很不利。
  臺海局勢高度緊張,成為臺積電面臨的重大風險。民進黨當局一方面打造臺積電為「護臺神山」,另一方面推動「倚美謀獨抗中」路線加劇臺海緊張局勢,提升了臺積電的政治風險。嚴峻複雜的臺海局勢,使美西方對先進晶片製造對臺灣高度依賴現狀日益擔憂,美國政府高層官員連續公開表達疑慮。近期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艾薇兒·海恩斯在國會稱,若臺海發生危機,幾年內將影響全球金融每年6千億到超過1萬億美元的規模。一些美國智庫和政界人士甚至多次放言臺海發生危機時要毀掉臺積電。近期以來,蔡英文公開宣稱半導體產業在臺灣是「是機會而非風險」,並通過私下和秘密管道請求美國降低有關高度依賴臺灣半導體風險的音量,但無法改變美西方加快分散臺半導體產能的策略動機。基於緊張的臺海局勢,美國「友岸外包」並未明確納入臺灣島內半導體產業,而是迫壓臺積電在美設廠和擴大先進制程投資規模,張忠謀直言這將把臺灣帶入困境。日本、歐洲、印度等出於供應鏈安全考慮,正大力吸引臺積電前往投資。臺積電正與日本索尼公司等在日本熊本合資建廠,投資金額86億美元,生產制程為22/28納米,每月產能5.5萬片,2024年底量產;還將在日本投資7納米高端制程的第二個工廠。在歐洲,臺積電計畫選定在德國建廠,預計2025年起生產。按照臺積電規劃,在未來5年或更長時間內,28納米及以下的海外產能將達產能總額的20%或以上。臺積電的「去臺化」正在發生,地緣政治考慮下美西方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不會成就臺當局期待的「護臺神山」地位與政治價值,這是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抗中」路線的直接經濟後果。
  地緣政治對臺積電經營和全球競爭力的負面影響也在顯現。自2022年下半年開始,受地緣政治衝擊、全球經濟走弱、疫情帶來的「遠程經濟」需求減退等因素影響,全球資訊電子產業尤其是半導體產業出現週期性衰退。2022年第4季度臺積電營業淨收入199.3億美元,環比下降1.5%;2023年1季度收入為167.2億美元,環比下滑16.1%,同比下降4.8%。臺積電股價在2022年1月曾達新台幣650元以上,但2023年5月已跌破500元。美國著名投資人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22年第3季首次投資臺積電(ADR)42億美元成為第5大股東,但在第4季大幅減持至6.18億美元,減幅度達86.2%;2023年5月15日該公司正式公告出清臺積電股票,震撼島內市場。對此巴菲特公開承認,地緣政治緊張是主要考慮之一。臺積電在海外設廠尤其美國設廠,其生產成本明顯高於島內,據估計其在美國工廠的代工價格可能較臺灣本土廠高20%至30%,在日本設廠生產的晶片差價可能在10%至15%之間,未來市場競爭力面臨考驗。臺積電海外設廠還將面臨人才與文化差異等新問題,臺積電代工生產需要嚴格的團隊紀律,依靠員工的勤勞、精細與效率來推動技術進步和提升產品良率,隨著其在美國投資的推進,雙方員工間的文化差異挑戰已經顯現。
  (張冠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