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明德去世其潛台詞是「冇眼睇」?

  有「台灣曼德拉」之稱的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昨日凌晨因罹患肝癌不治逝世。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五日出生的施明德,昨日恰好是他的八十三歲生日,而民謠中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之句,似乎是「冥冥中注定」。不過,他是在其民進黨的「後備」賴清德剛當選為第四十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之後,就遠離台灣以及其心愛的民進黨而去,結合到他在生命的後期階段,痛恨民進黨拋棄了創黨理念,追求權力享受,某些高層陷於貪腐,而憤而退黨,甚至還發動了「百萬紅衫軍」運動,間接導致民進黨丟失第一次政黨輪替所得的政權,因而似乎在客觀上有著「吾不欲觀之矣」,亦即粵語的「冇眼睇」的「潛台詞」。
  實際上,民進黨現在坐掌高位、吃香喝辣的這一輩「青壯代」,與施明德等篳路藍縷、艱苦卓絕奮鬥的「老黨外」相比,真是「蚊髀與牛髀——冇得比」。因為其父親施闊嘴在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中被捕,受到拷打,釋放後一病不起,而且他本人也親眼看到住家對面的高雄水產學校、高雄工業學校和高雄中學學生,與高雄要塞司令部對抗而喪命,因而就滋長了「抗爭」的念頭。他在一九五九年報考陸軍砲兵學校,就是打算以武裝兵變推翻蔣家政權。一九六一年砲校畢業後以少尉軍階赴金門任官,一九六二年在小金門擔任砲兵軍官時因被指涉入「台灣獨立聯盟案」,羈押長達十一個月後,於一九六四年以首謀叛亂罪遭判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身。在偵訊中慘遭刑求,全部牙齒被打至脫落,造成其二十二歲後就全口假牙。由於政府認為施明德屬於危險分子,始終不准施明德擔任外役。他曾在蔣介石、嚴家淦、蔣經國和李登輝四位「總統」任內,三次以政治犯身分入獄,兩次被判處無期徒刑,累計坐牢時間近二十六年,因而被譽為「台灣的曼德拉」。
  在中國國民黨政權長期威權獨裁統治下,軍事戒嚴時期的台灣,完全沒有組建新政黨和代表其他政黨參政的自由,施明德冒著隨時再入獄的危險,從事反對中國國民黨統治的「黨外」運動,並企圖成立一個「沒有黨名的黨」來突破「黨禁」。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一日,前高雄縣長余登發及其子余瑞言被捕,施明德發動「戒嚴」後第一次的政治示威遊行亦即「橋頭事件」,擔任總指揮,抗議國民黨迫害余氏父子。
  同年五月,施明德與一群黨外人士組成《美麗島》雜誌社,任總經理,負責組織、群眾運動及海外聯絡。積極邁開組黨步伐,遊說地方人士,為美麗島雜誌社地方服務處(亦即地方黨部)催生。至「美麗島事件」發生時在各縣市共成立十一處。十一月二十五日,《美麗島》雜誌發行量達十四萬本。國民黨政權隨即展開一系列鎮壓,包括黃信介住宅和美麗島高雄服務處同遭襲擊搗毀,屏東服務處遭軍斧襲擊,及美麗島工作人員遭鼓山分局警察拘捕並痛毆成重傷等。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是「世界人權日」,「黨外」人士在高雄舉行紀念大會,施明德擔任總指揮,遭到軍警強力鎮壓,發生警民衝突。這就是日後影響台灣民主最重要的「美麗島事件」。三天後,施明德在政府大逮捕中戲劇化突圍,其中由牙醫師張溫鷹為其動手術易容。在轟動全台的二十六日逃亡之後,施明德再度被捕入獄。
  一九八零年,「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於台北景美軍法看守所(現今台灣人權景美園區)第一法庭舉行,施明德從容應對、笑傲法庭,並提出許多當時是絕對禁忌的政治主張。四月十八日,軍法大審法庭依《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判處施明德死刑並褫奪公權終身。但在國際輿論壓力下,改判無期徒刑定讞。
  施明德即使是在監獄中,也堅持鬥爭。一九八三年,陳文成命案發生,施明德因而絕食一個月以抗議國民黨當局的恐怖暗殺政策。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五日,發生「江南案」,施明德也宣佈無限期絕食抗議,並要求解除「戒嚴」、停止恐怖暗殺政策、實施民主、釋放其他「美麗島事件」政治犯。在長達四年七個月的絕食中,施明德被強行實施鼻胃管插管灌食共達三千零四十次。
  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台灣當局正式解除自一九四九年來實施三十八年多的「戒嚴令」,蔣經國原擬對施採取減刑、假釋,但施明德宣稱自己無罪,不接受當局特赦與假釋,一再堅持「寧要尊嚴,不要赦免」。一九八八年,施明德繼續絕食中。八月二十二日其兄施明正為聲援其弟,自行默默絕食抗議,四個月後因營養不良導致心肺衰竭而死。一九九零年五月二十日李登輝就職時,對「美麗島事件」政治犯頒佈「特赦令」。施明德卻撕毀「特赦令」,堅持無條件釋放。李登輝宣布「美麗島事件」判決無效,施明德才終於結束連續長達四年七個月的絕食,並終於在囚禁二十五年半後,以無罪之身恢復自由。他當時是四十九歲四個月零五天,卻有二十五年四個月十二天在牢裡度過,若扣除他的童年,他在牢裡的時間遠遠超過他自由的時間。
  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六年,施明德擔任民進黨主席。一九九五年連任「立委」後,宣布競選「立法院長」,得到新黨「立委」陳癸淼、周荃、趙少康等一致支持,民進黨和新黨短暫組成「在野聯盟」,卻因同黨「扁系立委」張晉城跑票,功敗垂成,以一票之差敗給國民黨提名的劉松藩,俗稱「二月政改」。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台灣首次直接民選「總統」,民進黨所推出的正副「總統」候選人彭明敏、謝長廷敗選,領導民進黨選戰的施明德為負起政治責任,辭去民進黨主席一職。
  此後,施明德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微妙變化。一方面,在陳水扁掌權後,他對陳水扁等台上人物的貪賄腐化極為不滿,曾經發起「百萬人民反貪倒扁運動」(又稱「紅衫軍運動」),要求陳水扁爲諸多弊案負責並主動下台。後來更因此而正式宣布退出民進黨,成爲繼許信良之後第二位退出民進黨的黨主席。另一方面,施明德似乎是悄悄地修正其「獨派」路線,二零零三年應邀前往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一年時,在兩岸事務上提出「一中歐盟化」的新主張,盼望打破兩岸的僵局。二零一四年五月二十七日,與前海基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焦仁和、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前「外交部長」程建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等人共同提出「兩岸五原則」,主張在確認兩岸分別為兩個「獨立的政治實體」的前提之下,用「大一中」架構取代「一中」原則,在兩岸之上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以共識決處理雙方關切的事務,作為兩岸現階段的過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