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玖勝
澳門是一個小而繁忙的城市,面對沉重的生活、工作壓力,市民需要有充足的舒展空間。海濱長廊作為重要的開放空間,適當地規劃海濱長廊可提升市民的生活素質。
所謂海濱長廊是指沿著海岸線建設的一條長型公共區域,通常包括步行道、自行車道、休憩區和景觀設施等。海濱長廊在城市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具有以下幾個作用:一是促進休閒和健康:海濱長廊提供了一個安全和舒適的環境,供居民和遊客進行散步、慢跑、自行車騎行等戶外活動。這有助於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是一個社交和交流的場所。
二是增加社區凝聚力:海濱長廊通常是一個開放和公共的區域,吸引著來自不同背景和社區的人們。這有助於增加社區凝聚力,促進社交互動和交流。人們可以在海濱長廊上相遇、交談和參與各種社區活動,這有助於建立友誼和社區網絡。
三是改善城市形象:海濱長廊通常位於城市的門戶地帶或重要景點附近,是城市的一個重要地標。美化和開發海濱長廊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吸引遊客和投資者,促進旅遊業和經濟發展。
四是保護海岸生態系統:正確規劃和管理的海濱長廊可以有助於保護海岸生態系統。這包括保護海灘、濕地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並提供教育和宣傳活動,以增強對環境保護的意識。
五是促進旅遊和經濟發展:美麗和功能完善的海濱長廊可以成為一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吸引遊客並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遊客可以在海濱長廊上享受海灘、風景和文化活動,同時也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餐飲、零售和旅遊服務業。
澳門特區政府於2022年2月公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開宗明義指出總體規劃以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發展定位,為推進澳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致力發展產業多元化、保護澳門歷史文化遺產為目標,並以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與「美麗家園」為城市發展策略主軸編製。在發展條件章節,總體規劃維持現時主要分佈於路環區的大型全澳性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並提出於北區-2和東區-2(澳門半島東北側與新城A區之間的水道)、外港區-2(新城B區)及述仔北區-1(新城C、D區)重點增加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透過優化規劃佈局,加強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可達性及與居住區的連接性,擴大其服務範圍,改善環境及居民生活質素。當中,就特別提出新城B區將是集中政法公共建築群,並會建設澳門南岸濱海綠廊,營造門戶性濱海綜合區。
事實上,早在2017年,有團體就開始提出「全新海岸線計劃」,促請政府制訂短,中,長期的海岸整治規劃,包括明確規定今後所有批出或重新規劃的海岸和湖畔地段,必須將沿岸空間作為公共地段,交由政府管理,開放予公眾使用,建議以「澳門半島南岸線」作為切入點,建長五公里的濱海跑步自行車道,連接媽閣、旅遊塔、新城填海B區沿岸、觀音像和科學館。逐步落實全澳海岸優化和整治規劃,通過截汙、清淤和除臭,以及優化環境設施,打造黃金海岸線。
2020年3月下旬,市政署正式落實興建海濱綠廊,第一期工程由澳門科學館至觀音蓮花苑。觀音像海濱休憩區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工程預算約為6000萬元。由科學館至觀音像的一段皇朝區沿岸,設有兒童遊樂區、步行徑、茶座、多功能球場、健身康樂區、門球場、滾軸溜冰場等休閒康樂空間,並預留空間接駁第二期休憩區的自行車道。休憩區設有長約400米海濱步行徑,現有已種植的樹木會得到保留並調整目前綠化帶。休憩區內設700平方米多功能廣場,設置日常受市民歡迎的戶外活動設施。兒童遊樂區總面積約2,700平方米,劃分不同年齡區域,引入新穎的共融式遊樂設施,建成後更成澳門區最完善的親子休閒區。茶座區約380平方米,特設有新穎遮陽造型的茶座、小賣亭、引入親子廁所及哺乳室,以服務不同年齡層的使用者。兩個小型建築物會保留並重新修葺,翻新後將加入文創、藝術、商業、咖啡輕食等元素,配合海濱綠廊的整體發展。而總體上來說,海濱綠廊第一期取得不錯成效,大受好評。
最近,市政署再接再厲,提出計劃於嘉樂庇總督大橋至融和門之間建造總面積約六萬平方米的南岸海濱綠廊第二期。項目設計以親子遊樂、休閒康體、親水景觀為功能空間的三大主軸,期望打造澳門半島南岸的綠色走廊,為市民提供一個多功能的海濱康樂休閒場所,同時完善城市沿岸景觀。據初步設計方案,南岸海濱綠廊第二期整體設計概念遵從《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在景觀方面的指引性原則,佈局劃分不同功能分區,以無障礙海濱休閒步道及單車徑貫穿全區主要動線。整個片區將透過山丘起伏的微地形設計,在增加綠化及遮蔭同時,融入兒童遊玩空間,引入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新穎遊樂設施,例如坡度攀爬區、鑊形滑梯、空中天橋等為遊樂區豐富層次及空間趣味性。休閒康體功能包括球場區、健身區、綜合滑板場及多功能廣場。多功能廣場位於整個區域的主入口位置,設有親水錶演舞臺、旱噴泉廣場及景觀棧道,廣場空間可舉辦活動及支援美食節舉行,於農曆新年的特定日子亦可劃為爆竹煙花燃放區用途。另外,亦設有五人足球場、籃球場及練習場的球場區;康體區則有大眾健身區、平衡障礙區、長者及傷健共融區等,供不同需要的人士舒展身心。該項目爭取於2024年年底動工,預計工期兩年。
對此,社會多予肯定,期望能盡快深化設計,確定並公佈細節和預算。如有社諮委表示,繼海濱綠廊第一期休憩區後,當局推出面積更大、元素更多、功能更廣的大型休閒空間,相信完工後能滿足不同年齡層居民所需。近年澳門多個大型活動均在旅遊塔前的西灣湖廣場進行,相信南岸海濱綠廊二期完工後,兩休憩空間可進一步產生聯動效果,為居民及旅客帶來更豐富的活動體驗。因此,在規劃南岸海濱綠廊時,應一併規劃與鄰近地區之間的對接,以更好發揮現有空間資源。由嘉樂庇總督大橋至融和門之間總建造面積寬廣,可以打造多元、多主題的休憩空間,加上臨近海邊,可以利用好自然水體元素,營造舒適的海濱長廊。建議在規劃同時,可以一併美化澳門半島南岸邊海岸線,為居民帶來新的休憩空間之餘,更可打造新的旅遊海岸步行路線,營造美麗的沿海風景線。另外,現時施工片區對日常車流或行人影響不大,建設過程中做好相應行車及過路指示便可。但該區沒有大型公共停車場方便前往的居民使用,西灣湖廣場曾舉辦美食節及除夕倒數演唱會,人流車流巨大。建議當局利用現時大面積的規劃優勢,參照內地立體停車場設施,建造一定的公共停車位,一方面減少停車場所需的建築時間,更好利用休憩空間;另一方面,也為新的南岸休憩空間注入環保、創新等宜遊元素。
有立法會議員肯定有關方案進一步延展南岸海濱綠廊,既美化了本澳的海岸線與城市景觀,更能提供居民豐富的休憩空間和遊樂設施。指出海濱綠廊第一期啟用以來成為不少居民,特別是親子遊樂的好去處,當局亦持續優化和豐富區內設施,去年完成了觀音像海濱休憩區至澳門科學館之間的「海角星岸」綜合片區,反映當局對提升居民休憩遊樂與生活質素的用心。海濱綠廊二期土地已閒置多時,是次方案有助加快美化城市景觀,除以往較常見的親子遊樂和休閒康體元素外,更引入本澳少有的親水景觀作為設計主軸,進一步豐富了海濱綠廊的整體特色和休閒體驗,總體規劃設計和佈局合理,值得肯定。
根據計劃介紹,目前僅包含整體設計概念以及預計於兩年內竣工的目標,未列明階段性工作時間表和整項工程造價的預算費用,期望當局盡快整合意見,公佈規劃細則,確保工程按時、不超支完成。至於當局計劃相關工程將延伸融和門至媽閣一段,未來媽閣交通樞紐將有行人天橋通往海岸,建議做好相關的工程時間表和長遠規劃,明晰整項濱海工程的完工時間。此外,縱觀不少國家及地區的海濱空間都是受當地居民與外地旅客歡迎的景點,如香港灣仔海濱長廊、西九文化區,珠海的海濱公園等都具有不同的特色。認為海濱綠廊第二期緊鄰不同的新區與舊區景點(如旅遊塔、媽閣、科學館等),亦納入《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的綜合旅遊休閒業重點項目,同時也位處《城市總體規劃》中的「濱水歷史旅遊軸帶」。因此,在細部設計方面,應主動收集更多團體及居民的意見,提供多元合適的設施,亦要考量與周邊旅遊景點及歷史文化元素相配合,達致滿足提升居民生活質素及旅遊觀光的雙重效果。二期項目中將設有不同親水空間,包括中央廣場及眺望臺、戶外親水準臺及釣魚區等,土地長寬縱深十分充足,比起本澳其他海濱區域更具獨特優勢。建議研究增加更多互動性和趣味性較高的親水設施,如嬉水池、親子水上活動設施等,供不同年齡層與家庭親子玩樂,成為適合本地居民與旅客的親子旅遊新地標。
誠然,隨著本澳人口密度逐年上升,居民亟需要兼具休憩、遊樂、健身的休憩場所,海濱長廊所起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作為一個公共空間,它不僅提供了休閒和健康的場所,促進社區凝聚力,改善城市形象,還有助於保護海岸生態系統和促進旅遊和經濟發展。因此,在城市規劃和發展中,應該重視海濱長廊的建設和管理。
當下,推進南岸海濱綠廊第二期工程上馬顯得迫切,當局應盡快整合各界意見對外公佈規劃細則和造價,而在這過程中有幾點需要當局注意和考慮:一是附近建築物是否能提供足夠的設施及服務也是市民是否願意前來的關鍵,例如:餐飲、購物、藝術展覽。二在可達度方面,通道應四通八達,方便市民進出,應設有蓋的行人通道。三是交通配套宜及早規劃,尤其公共泊車位及巴士線。至於其他的詳細設計,更要多多考慮用家的意見,不斷深化,統籌考慮。長遠而言,按照《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總體規劃》列明,該地段將構建「濱水歷史旅遊軸帶」,藉串聯科學館、觀音像、南灣湖及西灣湖,旅遊塔至媽閣,以「濱海」形象打造全新的旅遊休閒路線。為此,應盡快解決海濱綠廊首期和第二期之間的連接問題,為居民打造真正的海濱長廊。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