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工程我不能留下任何的遺憾和缺陷」

  1999年6月28日是廣州城市交通史上的大日子。這一天,廣州歷史上第一條地鐵線路——廣州地鐵1號線正式全線開通。
  據媒體報導:開通當天,人們顯得有些無所適從。有的市民乾脆把紙幣換成一大把硬幣,竟然是為了方便買票;有的老人家誤以為投入硬幣就會直接出票,結果左等不出,右等不出,只好請「引導員」幫忙;有的男乘客擔心閘門夾人,索陛直接「跨欄」過閘,無力「跨欄」的女乘客則選擇鑽過閘門……
  當這條深刻改變了廣州人出行方式、大幅提升廣州城市運行效率的地鐵線路,迎來第一個乘客的時候,黃文新早已完成了廣州地鐵建設的第一道工序。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從1993年12月28日開始,這條身長18.5千米的鋼鐵巨獸。花去了廣州第一代地鐵建設者長達5年半的光陰。
  50歲的黃文新,廣州地鐵5/7號線工程建設部副總監,25年前就投身到了地鐵建設大軍之中。那一年他25歲,剛從華南理工大學混凝土材料專業碩士畢業。如今,黃文新已經皺紋漸深、頭髮漸白。
  改造外來技術
  地鐵1號線的建成通車。使廣州成為繼北京、天津、上海之後,第四個開通地鐵的城市。從廣州的第一條線路開始,黃文新就參與其中。
  「建設1號線的時候,一半線路用傳統的土建工法,先挖掘出一個大型的坑道,拼裝隧道襯砌,之後再把土填回鋪平;剩下一半則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盾構隧道掘進機專門用於打隧道。」黃文新記得很清晰。
  盾構隧道掘進機又叫「盾構機」,它是一個圓柱形的鋼制組件。組件的外殼即為「護盾」,主要功能是在隧道尚未加固之前承接四周土石、地下水的壓力,防止在挖的隧道坍塌。
  因盾構機能在地下施工,因此不用大面積征地,也不用截斷地面交通線。更不會產生惱人的噪音。不過最重要的是安全高效。當時,盾構機技術最先進的國家是日本和德國,因為實行嚴格的技術壟斷,一臺盾構機進口價格高達3億元。
  但即使下血本引進機器,也不能直接拉上工地千活。每個國家每個地區的地質不同,把國外的機器直接拿來用可能會「水土不服」,必須因地制宜地進行改造。
  黃文新告訴記者,廣州的地質情況相當複雜,北部為丘陵山區,中部為小盆地,南部為沿海沖積平原,影響因素很多。而靠著不斷試錯、不斷改進。建設團隊硬是把進口的盾構技術改造得適合於廣州的地質環境。「當時我們並沒有聘請外地有實戰經驗的技術專家現場指導,整個團隊都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才。有的同事甚至自學日文,鑽研材料。」
  而在2008年,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複合式盾構機正式誕生,中國自此更是擺脫了對外國的技術依賴。近些年,國產盾構機甚至開始走向了海外市場。
  「地鐵是百年工程,一百年的壽命,靠的是什麼呢?是穩固。」如今,黃文新已經是一名廣州地鐵建設戰線的老兵了,從線路設計、立項、征地拆遷、車站設計、通風口設計等,他無一不親自參與。「百年工程我不能留下任何的遺憾和缺陷。」
  最大的挑戰
  技術對黃文新來說,早已不成問題。最大的挑戰來自拆遷和借地,這是工程的第一只攔路虎。「做方案很容易,但如何落地,第一步就是拿地。」有些線路很快建成,有些線路需要六七年甚至十年。
  而第二個要考量的問題,則是環境。很少有人注意到地鐵通風口的存在,但它卻對列車的正常運行至關重要。
  雖然大多數人都非常歡迎把地鐵口設置在自家門口,但是對自家附近的通風口則往往心存疑慮,擔心存在廢氣污染。對此,黃文新解釋,「地鐵內部也需要呼吸,我們有設施淨化這些排出的空氣;地鐵運行的能量來源是電,也不會有額外的污染。」事實上。黃文新的團隊還要做大量的溝通勸說工作。
  去年開始,廣州地鐵又迎來一個集中建設期,現在有10條大型線路同時在建。市民對前期的環境要求、征拆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對工程品質有很高期待,建設過程中也要避免擾民,減少噪音污染和粉塵污染。
  但黃文新也有無奈。「建設過程難免會對周邊的環境造成干擾,也有居民投訴。為此,團隊儘量選擇工作時間施工,同時努力綠化施工現場。」
  比如正在建設中的地鐵「長洲站」,四周均被綠色植物包圍,地面也已經完全硬化,幾乎感覺不到灰塵。黃文新說:「對比一號線早期。這水泥路面想都別想。當時地面上鋪的是簡單的板子,專案部就是油毛氈和竹竿支撐起來的,沒有空調,夏天的時候裏面比外面還熱。施工現場沙塵滾滾。回家的時候,一身黑泥。」
  地鐵人
  黃文新的生活作息極其規律。
  每天六點半起床,讀書或者散步。七點半左右從家裏乘地鐵趕到萬勝圍的工程總部吃早餐,一邊吃早餐,一邊與同事交流一天的工作計畫。接著。黃文新的一天就在各種檔裏、各個部門與工地上、會議桌前來回奔波。晚上8點吃完飯,黃文新並不會立刻睡,他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每晚這個時候都會回顧一遍當天的工作,再計畫一下明天的事務。
  黃文新平時沒有什麼時間參加娛樂活動,但週末總是盡力勻出時間爬山、散步或者打球。但遇上緊急任務那就沒有辦法了,不僅週末得加班,甚至春節中秋也可能隨時貢獻出去。
  他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1號線全線開通前夕’地鐵集團突然發現,各站點的出入口標示杆還沒有安置。但按照計畫,春節一過線路就要投入使用。黃文新回憶當年的場景時說:「我們和工人們一起,從一個站點到很遠的另一個站點,有的坐摩托車過去,有的就只能步行過去。」那一年年三十。在滿街大紅燈籠掛起的時候,黃文新和工友們也把紅色的標誌杆一根一根地豎了起來。2018年,開通地鐵14號線的時候,黃文新和技術專家們的中秋節也是在工地上草草度過。
  現在,廣州每個區都通了地鐵,1號線一直到9號線,亞運線路和各延長線,總長度接近500公里。
  「我把我學到的知識,用在了造福社會的事業上,我很自豪,走到哪里我都會很高興地說,我是地鐵人,這裏有我的一份力。」黃文新說。
  目前,黃文新肩上還擔有同時建設總長度達三四百公里的10條大型線路的重任。「這差不多就是以往20年的工作量。」黃文新說。但是,憑著先進的技術支持和成熟的工程建設管理體系,他信心滿滿。
  但這還不夠,黃文新向南都週刊記者透露:「明年或者後年,廣州可能還要規劃建設1000多公里的線網。這些工程我未必幹得完,但是這剩下的三四百公里,我可以在退休前建設完成。」他說,計畫中的這1000公里線網可能佈局在市中心地帶,以緩解民眾討論最多的廣州3號線的運營壓力。
  (尚旭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