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中國「基建狂魔」即將打通天山的新聞引發了廣泛關注。
天山山脈是世界七大山系之一,位於新疆中部,其巍峨高聳的山體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將新疆地區分為南疆與北疆。這種地理分隔不僅帶來了不同的人文風情,同時也對兩地之間的交通和往來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長期以來,從烏魯木齊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巴州)庫爾勒市,雖然地圖上的直線距離僅為260多公里,但實際行駛路程卻達到了470多公里。
如今,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綿延2500多公里的天山山脈中,新疆烏尉公路專案天山勝利隧道正在建設中。天山勝利隧道全長22.13公里,是G0711烏魯木齊至巴州尉犁縣高速公路(以下簡稱烏尉公路)的「咽喉」工程,也是目前世界在建最長高速公路隧道。
中國交建新疆烏尉公路專案部總工程師劉開之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介紹稱,天山勝利隧道建成後,駕車穿越天山僅需約20分鐘,往返烏魯木齊與庫爾勒將告別「翻山越嶺」,烏魯木齊到庫爾勒的駕車時長將從原本的7小時左右縮短到3小時左右。
南開大學旅遊與服務學院副教授於海波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天山勝利隧道的開通不僅將縮短南北疆之間的通車時間,更意味著未來新疆的旅遊空間結構將被重塑。天山勝利隧道將成為重要的新疆遊交通廊道,自駕遊、飛機+自駕遊、飛機+火車+租車遊,飛機+火車+托運自有車輛遊等多元形式的自駕+旅遊業態將成為新疆交旅融合新表現。
中國旅遊改革發展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孫小榮進一步指出,對於許多內地遊客而言,新疆地域遼闊,旅遊資源豐富,但不適宜短途遊。此外,又因新疆距離其他地區較遠,即便到達新疆後,想要在南北疆之間流動仍需要進行中轉,進一步增加了時間和經濟成本。
「過去,空間距離大和時間成本高,不僅影響新疆的文旅消費,而且一直制約著新疆文旅的社會投資。天山勝利隧道將為遊客節省雙重成本,進一步擴大新疆旅遊客源市場。」他說。
最難啃的「硬骨頭」
劉開之是在2017年7月到的天山勝利隧道施工現場,當時距離隧道正式開工還有兩年多的時間,他在天山一待就是六年多,由於施工進入關鍵時期,他今年只在家待了9天。
目前,整個烏尉公路上共有一萬多名施工人員,其中有三千多人在天山勝利隧道現場工作。劉開之將該隧道的建設形容為「前所未有的挑戰」,認為它是烏尉公路專案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他們總結了天山勝利隧道的特點,稱其具有「一長」「兩深」「三低」「四高」「五難」特點。其中,「一長」是指隧道長。隧道全長大約22.1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而整個隧道共有3個這樣的洞。「兩深」主要體現在隧道埋深和豎井深度上,隧道最大埋深近1200米,豎井最大深度達到了706米,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高速公路豎井,比北京的「中國尊」高出上百米。「三低」指的是溫度低、氣壓低、含氧量低。「四高」為高壓湧水、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高環境等級,這意味著施工中,隨時可能發生岩爆、軟岩大變形、高地溫、高壓湧水等問題。「五難」為勘探難、設計難、施工組織難、風險控制難、運營難,這增加了隧道建設的挑戰和困難。
據瞭解,由於天山勝利隧道要穿過16個地質斷裂帶,其中F6(博-阿)斷裂為活動性發震大斷裂,該斷裂即便沒有發生地震,每年也在以約2毫米的速度滑移。「在設計上,一方面要允許它進行滑移,另一方面又要確保滑移不影響工程施工和後期維護。」劉開之說。
劉開之還介紹了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另一惡劣地質情況:隱蔽壓扭性花崗岩劇烈蝕變帶。由於該情況幾乎沒有規律性,且事先較難被探測到,當施工進行到該區域時,容易引發大規模坍塌、岩爆或湧水突泥事故。劉開之描述他們像是在「豆腐腦」中掘進,給施工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這裏外部環境同樣惡劣。天山勝利隧道位於高寒高海拔地區,年平均氣溫零下5.4℃,最低氣溫達零下41.5℃,即便到了六七月,這裏仍然大雪紛飛,這樣的極端環境對施工效率提出了嚴峻考驗。
此外,這裏地震頻繁。據不完全統計,劉開之在天山勝利隧道的六年多時間裏,有記錄的地震已發生了1500多次,其中三級及以上地震發生了400餘次。
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林秀斌已經在新疆從事科考工作幾十年,自2019年開始,他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與研究專案資助下開展天山山脈科考工作。他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在天山勝利隧道修建之前,穿越天山的道路都是繞山而行,雖然風景優美,但安全性和便利程度都不如隧道。
以獨庫公路為例,該路段沿途雖然風景優美,但每年開放時間非常有限,一旦天氣狀況不允許就會被迫關閉,而隧道的建設可以提高交通的保障性,因此有必要修建一條隧道。
出生在庫爾勒,如今在烏魯木齊從事小商品批發的王朝霞對此特別有感觸。她對中國新聞週刊描述道,過去每次回庫爾勒都需要沿216國道上行,穿越天山山脈。這條道路狹窄,車輛錯車困難,且多急彎陡坡,還要穿過4280米海拔的老虎口埡口——兩側道路崎嶇艱險,葬身此地車輛好幾百臺,傷亡人數逾千,因此被當地人稱為「死亡路段」。「我們祖輩不曾想過有一天能橫穿天山。」她說。
「這是天山山脈中的第一條隧道,將成為連接南疆和北疆的重要動脈,為新疆的發展和交流提供保障,對於新疆來說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林秀斌說。
促進南北疆聯動發展
根據新疆各地統計局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新疆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52.49億元,其中,烏魯木齊的GDP為3108.76億元,巴州為1066.1億元。
《2023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巴州在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問題和挑戰。例如,抓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本領仍需提高,經濟運行不穩定因素和瓶頸制約依然較多,三次產業發展不平衡,主導產業產能釋放不足、改造升級緩慢,新興動能培育不足、成長不快,民營經濟活力有待激發等。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竇紅濤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天山勝利隧道的修建在為南北疆交通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將極大地促進新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它將推動巴州首府庫爾勒及其周邊地區納入烏魯木齊的3小時輻射圈,促進南北疆聯動發展,形成全域一體化發展格局。」他說。
他提到,南疆各地區應抓住天山勝利隧道開通帶來的發展機遇,加強與烏魯木齊等北疆城市在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科教人才等領域的區域合作。特別是庫爾勒要利用聯動南北疆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進一步凸顯,與尉犁、焉耆盆地城鎮通勤成本大幅降低的契機,大力提升城市能級,推進與尉犁等的同城化發展,規劃建設庫爾勒城市經濟圈,形成環塔里木經濟帶的重要一極,帶動南疆經濟社會發展。此外,應加強與烏魯木齊、霍爾果斯、阿拉山口等的對外開放合作,推進南疆巴州、阿克蘇等地適宜公路運輸貨物從北疆口岸出境,提高南疆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水準。
同時,竇紅濤還提到,在發展物流樞紐經濟等方面,相關地區要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優化產業分工,避免一哄而上,同質化競爭。在推進同城化和一體化發展方面,要切忌貪大求全、超越發展階段急功冒進,造成巨大浪費。
作為連接天山南北重要的資源通道,天山勝利隧道除了要促進新疆經濟發展、資源開發,還肩負著推動旅遊開發的重任。
新疆是旅遊大省,共有17個國家5A級景區和1個國際級旅遊度假區。今年前三季度,新疆接待遊客同比增長77.7%,實現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1.6倍。
天山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這裏不僅有雪山冰峰、森林草甸、河流湖泊、紅層峽谷,還是全球雪嶺雲杉、中亞野果林的起源地,也是中亞山地殘遺物種、眾多珍稀瀕危物種、特有物種的重要棲息地。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新疆天山的托木爾、喀拉峻—庫爾德寧、巴音布魯克、博格達四個片區以新疆天山的名稱成功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孫小榮表示,南北疆的空間互通將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和集約化發展,構建起多元化、多樣化的產業體系,加速新疆人口、投資、就業、消費等再生產要素集聚。將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新疆,新疆文旅的發展將迎來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投資環境、營商環境和消費環境,將更具有市場吸引力。同時,南疆居民也可以更便捷、低成本地前往內陸地區參觀學習和旅遊觀光,實現更便捷、高效地雙向互動。
然而,孫小榮也指出,新疆的文旅產業具有明顯的優劣勢。優勢在於資源稟賦高,客源市場大,劣勢則在於地域遼闊、人口稀少,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本地消費力不足以及淡旺季差異明顯。
孫小榮建議,新疆文旅產業應該走生態化、集約化的發展路徑。在發展文化旅遊時,需要從完善基礎設施和改善交通環境開始,圍繞已有的景觀和旅行線路,提供吃、住、行、遊、購、娛等配套服務,促進消費轉化。
「對於新疆,遊客更多地是在進行一種流動式的、遊牧式的旅行體驗,因此在新疆這樣大跨度的空間中,需要做好旅行線路的統籌和整合串聯。」他說。
(陳淑蓮/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