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生肖熱遇上國潮風 「龍」文創龍年春節走俏

  【中新社北京2月14日電】龍年春節期間,中國各地形式多樣的龍年文創產品火熱上新。帶件國風元素的龍年文創產品回家,成為許多消費者的過年新選擇。
  一位春節假期到北京旅遊的周姓女士帶了不少龍年「手信」回去。「買到停不下來。」她表示,這些基於文物進行二次創作的文創產品精美別致、內涵豐富,讓人眼前一亮,不會有千篇一律的感覺,買回去既可以收藏紀念,也可以送給親朋好友。
  近年來,文創產品已成博物館與景區的標配。隨著龍年春節的到來,館藏文物與古建築中各具特色的「龍」元素融入文創中,為節日增添特別的紀念意義。有專家指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象征意義的神獸之一,龍承載著人們對吉祥福瑞的祈願。對中國人來說,在春節這樣的喜慶日子裏,人們樂於為這些蘊含祥瑞寓意與美好願景的龍元素文創產品買單。
  大年初五,一位張姓女士帶著5歲的兒子走進中國考古博物館尋「龍」,他們不僅認識了很多「龍」文物,還採購了不少「龍」文創產品。活靈活現的「玉龍」冰箱貼成為孩子最愛的春節禮物,孩子還用壓歲錢買了一枚「綠松石龍」胸針送給媽媽。張女士認為,「博物館的文創產品貼合生肖文化,和館藏特色緊密結合,製作精良,家裏大人孩子都很喜歡。有一種把『迷你』版文物帶回家的感覺」。
  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一向受到人們青睞。此番,故宮博物院再次推出生肖賀歲郵票《甲辰太和》,設計上選取多件具有代表性的院藏「龍」形象文物,深受收藏迷的喜愛。山西博物院以陶寺遺址代表文物彩繪龍盤為設計靈感,推出龍年主題印章,供觀眾在逛展間隙「尋龍」集章,盤中之龍穿越時空,在印章中呈騰躍飛揚之姿,表宏偉祥和之意。
  有業內人士指出,「出圈」的文創產品大都建立在對文化內涵的準確把握與創意的考究打磨上。文創產品接地氣、強創意、親生活,才能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活起來。
  這些龍年文創新品能夠「出圈」,不僅在於製作精美,還在於古老的歷史文物通過當代技術和形式被賦予更年輕的表達。
  中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五彩龍紋徽章胸針放大了明代文物中龍的特點,圓瞪的雙目、飛揚的睫毛,呈現可愛的「大眼睛龍」形象,威嚴的氣場中隱現著一絲傲嬌。甘肅省博物館以館藏文物累絲金龍為原型推出「幸福龍」玩偶,通體紅色,銅鈴般大小的雙眼好奇地望向一邊,炸毛憨厚的形象以幽默的方式「化解」了文物知識的生僻晦澀,「圈粉」不少年輕受眾。
  同樣吸引年輕人目光的還有非遺中的「龍」。憨態可掬的軟陶文創產品「龍龘龘」近期亮相「有龍則靈——淄博軟陶藝術展」,全身數千塊鱗片全靠手工捏制,工藝精美、表現細膩,胖嘟嘟、大肚皮、咧嘴笑的「萌龍」造型一經展出就走紅網路。
  有評論指出,年輕人之所以熱衷於龍年文創產品消費,是因為這些龍年限定文創產品不僅具有傳統文化內涵,採用傳統技藝,還融入了現代元素,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需求。
  當前,國潮熱度不減,年輕人正在與傳統文化不斷碰撞出新火花,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演繹的雙向奔赴。
  湖南「汝城香火龍」:龍騰鄉間舞千年
  中新社湖南汝城2月14日電:農曆龍年正月春節假期間的夜晚,在湘粵贛三省交界處的湘南山村汝城縣大坪鎮南村,鼓樂齊鳴、禮花喧天,人群隱身在夜色中,舞動在空中的香火龍則愈發顯得光耀璀璨。
  正月初四,汝城縣首條巨型香火龍出動。長36米、高4米,身披4萬多支特製香火的長龍火光四射,在200多名頭戴草帽的青壯年托舉下翻滾飛騰,繞過田間,穿過村莊,曼妙的身姿活靈活現。
  汝城香火龍是傳統龍舞的一種,起源於唐高宗弘道年間傳統祭祀,祀龍止雨、祀龍止水,流傳於汝城縣各個村鎮世代相傳,每逢新春元宵節前後夜間舞動,距今已有上千年,是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香火龍更是汝城人心中吉祥的象徵。」在年過七旬的汝城香火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範忠茂的記憶中,舞香火龍是當地最熱鬧的民間年俗活動,遊龍途經之處,人群簇擁,沿途居民紛紛走出家門,點蠟燭、放鞭炮「接龍」,祈願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汝城縣文化館副館長劉宇介紹說,不同於常見的舞龍,香火龍製作十分講究,形神兼具,形象主要源於當地寺廟中關於龍的壁畫和雕塑,有圓龍、扁龍,還有特製的磺龍。村民們在臘月初就開始準備稻草、楠竹、香火等紮制香火龍,三十幾米的香火龍要十幾人用時近一個月才能製作完成。
  按照設計圖紙制作香火龍,先要用稻草紮直徑4釐米的數百米長「趙公鞭」,再用竹片、細鐵絲固定造型。範忠茂表示,「龍身要蜿蜒,前爪朝前彎後爪就要後彎,飛起來才栩栩如生,要比例協調、活靈活現」。造好型後,再給龍身每隔2釐米到3釐米插上龍香,香火龍便紮制完成了。
  「插香很關鍵,插眼睛的香不能跟鼻子連在一起,不然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像眼睛,該連線的地方連線,不該連線的不能連,像畫畫一樣。」範忠茂時常遊走各村指導村民為香火龍上妝、補妝,「舞活香火龍,製作過程就要盡可能形似神似」。
  夜色下、池塘邊,舞動起來的汝城香火龍壯觀、大氣,龍頭、龍身、龍尾、龍爪、龍脊活靈活現,龍嘴、龍須、龍眼、龍耳、龍牙、龍珠栩栩如生。約兩小時後,龍香即將燃盡,香火龍回到起點,被盤攏三圈放在場坪上,進入化龍階段。這時,觀眾紛紛上前取上一把龍香,帶回家插在灶台、畜欄門邊,以祈家宅平安、六畜興旺。
  為了讓香火龍文化代代相傳,汝城縣開設「汝城香火龍」傳承人培訓班、開展「汝城香火龍」進校園等活動,邀請專家、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講解香火龍製作技藝的要點、難點,舞龍的要點、流程、規則等。劉宇說:「今年就有一名16歲在校學生組織設計並製作了一條香火龍,香火龍從興趣課堂走向了實際行動。」
  範忠茂在深圳生活工作的孫子還邀請同窗好友前來感受香火龍的風采,這令他高興不已:「孫子津津有味地介紹香火龍的歷史、特色,說明香火龍已經記在了他心裏。祖輩上千年的文化傳承下來很不容易,不能斷,希望更多人成為傳播者、傳承者。」
  夜色四合,香火龍舞賀新春勁正酣。龍年新春,汝城全縣共有數十條香火龍在50多個村莊相繼出動,持續舞到正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