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聚焦兩會涉臺與經濟議題
【香港中通社3月4日電】2024年中國兩會相繼拉開帷幕,臺灣各家媒體密切關注,除了涉臺論述、兩岸關係,大陸的經濟發展也是關注焦點。
臺灣中央社報導,每年的全國人大、政協會議是觀察大陸政策的重要窗口,兩岸議題也不例外。依循往例,政府工作報告、相關記者會預計都會有涉臺內容,釋出今年大陸對臺工作信號。報導認為,今年兩會中的反「台獨」相關論述以及是否有相應立法工作將成為焦點。
除了兩岸關係,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經濟增長目標等兩會熱點詞、高頻詞,同樣備受矚目。
臺灣《經濟日報》稱,大陸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民生保障如何更有力度與溫度,將是今年全國兩會重要議題;推進高水準「走出去」,提升參與國際迴圈的能力,也是關注熱點。
「兩會期間對臺議題將聚焦於反『台獨』反分裂,大陸經濟增長目標則是內政重要看點。」臺灣「今日新聞網」刊文表示,今年兩會的重要看點還包括經濟發展、重點領域改革、新質生產力、民生保障及高水準對外開放等領域。
臺灣《聯合報》注意到,在3日下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新聞發佈會上,全場十個提問與回答中,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經濟」一詞共提到64次、「發展」則高達87次、「企業」有25次。此外「協商」提到84次、「議政」29次,可見關注經濟和發展,在這次政協會議的角色更重要。
臺灣《旺報》亦提到,這場一個小時的記者會,回答了十道提問。其中四題與經濟有關,分別是經濟復蘇前景、青年就業問題、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新任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劉結一指出,大陸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經濟長期向好態勢將持續鞏固和增強,前景光明。
此外,臺媒還關注到人工智慧等科技方面話題被熱議,多位代表、委員提出重視培養人工智慧(AI)領域人才培養,加大對大專院校相關學科建設的投入,助力大陸產業持續升級。
今年以來臺海複雜態勢持續,不確定因素增多,包括臺灣有關方面叫停赴陸旅行團、金廈水域大陸漁船翻覆事件、賴清德5月將上升就任、美國總統大選等,兩岸關係發展備受關注。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出臺,如何落實相關政策、會否釋放更多利好,代表委員對於兩岸交流活動的新建議、新想法、新方案有望在兩會期間看到。
多家臺媒引述大陸涉臺學者的分析稱,兩岸民間往來的腳步不會停滯,恢復各領域交流是大勢所趨。只要穩住腳步,兩岸關係的主導權、主動權就緊握在大陸手上。大陸將保持戰略定力,積極主動引導兩岸關係向合作、交流、穩定的方向發展。
陳雲英代表:履職二十二載願為臺胞謀福祉
【中新社北京3月4日電】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即將召開,來自臺灣團的全國人大代表陳雲英在北京向前來採訪的記者展示自己的「工具箱」:平板電腦、履職日誌、會議材料……手提包裏滿滿當當。她說,「國家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代表的學習也是時時刻刻、不可懈怠。」
2003年以來,陳雲英已連續擔任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她說,如今代表工作資訊化,提出建議等多項工作可線上進行;電腦中大量的經典圖書、文章,是代表履職時的「百科全書」。「接受媒體採訪,也是代表履職的一部分,是接受輿論監督。」
過去一年,陳雲英去了11個省市視察、調研、開會,每到一個城市,她都和當地臺生、台商等座談互動,聽取民眾心聲、瞭解他們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我們傾聽的過程,也是民眾意願往上傳達的過程。作為橋樑,我們覺得哪些工作很重要、民眾哪方面權益沒有得到保障,就會在報告或會議中為其發聲。」
去年以來,兩岸民間交流持續熱絡,許多臺灣同胞,尤其是青年首次到大陸交流參訪。陳雲英希望通過開展研學活動,助力臺灣青年認識祖國、認識歷史,並帶來相關建議。她說,臺灣同胞中,有很多人沒來過祖國大陸,但這裏確實是他的祖國,是他父母或祖輩生長的地方。
她還提到,要提升「登陸」臺胞的「親人感」。大陸同胞從小就在文章中知曉臺灣是美麗的寶島,臺灣同胞是我們的親人。但在臺灣,由於受到島內抹黑大陸的報導影響,一些臺灣同胞對大陸存有偏見。對「首來族」而言,當他第一次踏上祖國大陸土地時,內心或許還存有疑慮。因而,她建言交通、民航等相關窗口單位,看到這些臺灣同胞,不妨道一聲「歡迎你回家」,以消除他們的陌生感。
談及青年議題,陳雲英表示,中國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需提高培養人才的力度,大力開發人力資源。「歡迎所有同胞,包括臺灣同胞加入祖國大陸人才隊伍,將祖國大陸作為自己成長的搖籃,一起實現強國夢、民族復興夢。」陳雲英說。
海峽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