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政協全體會議如何做「會務」工作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開幕。中國共產黨及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等單位的代表(含候補代表)共662人參加會議。大會肩負著重要使命,那就是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通過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確定新中國的首都、國旗、國徽、國歌,選舉首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等。
  對於這樣一次重要的大會,除了召開新政協籌備會對參會代表及會議議程作出提前安排外,中國共產黨在會前還做了哪些重要工作,又是如何具體籌備、組織這次會議的呢?
  接待工作和考慮十分周全的《代表手冊》
  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參會代表中,有一位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代表司馬文森,他在參會日記中這樣寫道:「中共不開無準備之會。籌備處發一個電報給某一代表時,早就安排好交通工具及旅途上的安全,人一起程,等你上岸的口岸早已接到通知,為你安排好一切。不管你帶多少行李,只要交給他們,就行了。你進了招待所,行李已到房間。進到招待所後,到大會辦公室報到、拍照,製作通行證。只有這個通行證,才能進出招待所。住到有浴室和衛生設備的房間後,工作人員送來《代表手冊》及半個月的飯票來。」
  說到前期的準備工作,首先要說到「住」。政協代表來北平開會,住處肯定是首先要考慮的。再者,有些民主人士提前很早就來到了北平,給他們提供溫馨舒適的居住環境,也是中共早就考慮好了的。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接管防務的當晚,周恩來就在西柏坡召集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秘書長齊燕銘、中央統戰部行政處處長周子健、中央統戰部交際處第一處處長申伯純、中央統戰部交際處第二處處長金城,開門見山地向他們佈置任務:用2小時做準備工作,然後即刻出發去北平,為中央機關進駐北平打前站。儘管已經是深夜,但命令如山倒,4人簡單收拾行裝後,乘坐卡車前往北平。2月3日,就在他們4人在前門箭樓上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儀式時,又接到了周恩來的電報,讓他們迅速接收中南海和北京飯店、六國飯店等。3月25日,中共中央從西柏坡移駐北平。到北平後,中央統戰部交際處的接待任務越來越繁重,除了北京飯店全部用來接待從海外、香港及國民黨統治區應邀來北平參加新政協會議的民主人士以外,還開闢了10多處當時條件較好的招待所,如西河沿的永安飯店、南河沿的翠明莊、李鐵拐斜街的遠東飯店、珠市口的惠中飯店、大柵欄內的西單飯店等。據不完全統計,從4月到7月,在3個多月的時間裏,中央統戰部交際處接待的各界人士有987人,可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以參加新政協的代表來說,年齡最大的有93歲的薩鎮冰老人(列缺未到會),有83歲的司徒美堂、張元濟老人,年紀最小的是臺灣高山族的代表、後來擔任臺盟名譽副主席的田富達,當時只有20歲。
  原來破敗不堪、垃圾滿地的北平城,現在被打掃得乾乾淨淨,迎接尊貴的客人到來。將民主人士安排在當時北平最好的飯店住下後,其他工作開始有條不紊地推進。
  司馬文森在日記中還提到一本《代表手冊》。《代表手冊》到底是什麼呢?它其實是每位委員的參會須知,或者說是「開會寶典」。這本手冊每個參會代表人手一冊,其內容詳盡程度讓我們驚歎。
  70多年後的今天,讓我們再來仔細閱讀一下這份《代表手冊》。這本手冊縱28.5釐米,橫12.5釐米,共14頁。封面白底紅字,上方印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字樣;中間印有「代表手冊」4個大字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下麵分兩排印有「秘書處印」「一九四九年九月」字樣。
  這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歷史上第一次有關會務須知的手冊,主要內容有八個方面:一、簽到辦法;二、使用汽車辦法;三、診療辦法;四、代表席上擴音裝置的使用方法;五、會場注意事項;六、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各部門負責人一覽表;七、各會議室及休息室一覽表;八、會場圖解。
  代表簽到是會議很重要的環節,代表能否成功簽到,關乎會議的成敗和開會效率。《代表手冊》裏關於簽到的辦法有三條:「一、每次全體會議(包括預備會、開幕式、閉幕式等),為了節省時間,代表簽到均釆用卡片簽到辦法;二、簽到卡片由秘書處印製,發給各代表;三、代表於每次蒞會前在卡片上親筆簽名,於到會時交簽到處以完成簽到手續。」司馬文森在日記中這樣寫道:「進入會場,代表都要簽到。為了節省時間,又能統計開會人數,每位代表在動身前都發了一個代表簽到卡片,親筆簽上自己的名字,寫上日期。進入會場時,交給秘書處的工作人員。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便於統計。試想,如果近700人在會場門口簽到,那要多久才能簽完呢?」由此看來,工作人員考慮得十分周全。
  因為代表們住得比較分散,前往會議地點開會肯定會經常乘坐汽車,有的代表因個人事務也可能會用到汽車,所以對汽車使用辦法也作了明確的規定和解釋:「一、代表使用車輛,由招待處交通科統籌供應;二、代表單獨使用,可向所住招待所填寫乘車通知單,換取乘車證,用畢須在乘車證上簽名交駕駛員持回報銷;三、開會期間,車輛全部集中,以供公用;四、因私事乘用汽車請儘量節約。」對此,司馬文森在日記中是這樣記述的:「在大會期間,要把近700名的代表從分散的招待所送到大會場,非易事。籌備處從天津、上海和北京調來車輛,在不妨礙當地交通的原則上,接送代表。代表有固定的乘車證,老先生乘小汽車,年輕的乘大汽車。出發半小時前,會有工作人員搖鈴,代表們聽到鈴聲憑乘車證的號碼去找自己的車。大會確定汽車分三路進入中南海,分配在四個停車場。所有代表在原處上下車。」
  《代表手冊》裏還有一項講到代表席上擴音裝置的使用方法,內容列了四條:「一、在會場中除主席臺及司儀處備有話筒(麥克風)外,在代表席上約四位代表共裝一支話筒。二、代表發言時,如因聲音較低不能普及全場,拿起話筒放在嘴的正前方說話,即可使聲音傳達全場(如聲音較高,可不使用話筒)。三、代表在使用話筒發言時請注意三點:1.話筒離嘴須在二寸以內,否則聲音不會清楚;2.講話時務請將話筒保持直立(正對嘴前方),如傾斜或放平,則聲音變小;3.發言完畢後,務請將話筒照原樣放回。四、全場擴音器由總機管制,同一時間內,只能一人發言,故在代表請求發言時,請先用舉手或起立等方式知會主席,經主席同意指定發言後,再拿起話筒講話,否則擴音器不起作用。惟主席可隨時發言,不受此限制。」對於擴音裝置的使用方法,《代表手冊》裏說得極為詳細,可能這種設備對有些代表來講確實是「新鮮玩意」,不太會使用,所以秘書處才作了如此詳細的說明。但就算這樣,在後期的開會過程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問題。
  1949年9月23日上午,全體代表分為11個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的初步方案進行熱烈討論。也就在這一天,秘書處再次發放了一個《使用話筒請注意》的紙張。按說參加會議的代表大多是著名人士和社會精英,也算是見過大世面的,在《代表手冊》中已印有4條擴音裝置的使用方法,但這天又發放了使用話筒注意事項,確實有些不可思議。想必在會議進行過程中,代表們使用話筒還是存在不少問題,為此秘書處再次提醒大家注意:「1.話筒應放在嘴前使用(距嘴約一寸最好)。2.請把話筒直立,如斜拿或平拿,就聲音小。3.請用普通談話音調,不必故意放高聲調。4.請說得慢一些,聲音會更清楚。5.請求發言時,起立舉手,經主席允許再拿話筒,不要首先拿話筒。」不僅如此,為使代表們更加清楚明白,「請注意」事項上還畫了「蛋形話筒」和「帶柄話筒」用法的附圖,加以形象化說明,足見會議組織者對普及「新設備」的良苦用心。
  《代表手冊》第七項和第八項是「各會議室及休息室一覽表」和「會場圖解」。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會議代表召開會議、進行討論以及居住地點,主要集中在中南海懷仁堂、中南海勤政殿、中南海春耦齋、北京飯店、六國飯店、華安飯店、中國旅行社和華文學校等處。北京飯店招待所所長是程之平,六國飯店招待所所長是王受之,華安飯店招待所所長是馬正信,中國旅行社招待所所長是林被星,華文學校招待所所長是李先民。這些負責人按照新政協籌備處的要求,將招待所各項工作做得非常有條理。
  因為這樣的用心和盡心,司馬文森盛讚共產黨會議組織得好,讓代表們感覺像是到家了一樣。他在日記中寫道:「如要洗熱水澡,從下午6點時起至11時止,可以打開水龍頭放熱水。如你要出門,只要寫一張通知單到交通科,就會有人安排小汽車。如你需要香煙,需要洗衣、理發,需要藥品,只要你在領物單寫上所需,工作人員會及時辦好。《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兩份報紙每天准點送到。……會場內,每個代表的席位是固定的,每個代表都有一張席次表,席上每4位代表即有一個話筒,如想發言,先舉手或起立通知主席,並告訴自己的席次號,經主席同意,才能發言。當天開會的程式表、各發言人當天的講話詞等,由大會新聞處印好,放在代表的桌上,每人一份。在開會時,為防代表們疲勞,會間休息一二十分鐘,進茶點、抽煙、散步。」
  開會禮堂的佈置
  代表們的住處安全舒適,生活的各個細節也被安排得井井有條,那代表們要在哪里開會,會場又是如何佈置的呢?
  剛剛解放後的北平城,其實並沒有一個合適的禮堂可供近700名代表在一起參政議政。上文說到,周恩來派4人小組先期來到北平,接收了中南海和北京飯店、六國飯店等。在對中南海進行了簡單的整理和修繕後,最終決定在中南海懷仁堂開會。
  懷仁堂是中南海內主要建築之一,位於豐澤園東北,原為儀鑾殿舊址。儀鑾殿是光緒年間花三年時間建成的,建成後慈禧太后遷入居住並在此召見大臣和處理政務。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太後把光緒皇帝囚禁於瀛臺,自己就在儀鑾殿親自訓政,使得儀鑾殿取代了紫禁城,成為實際意義上的政治中心。八國聯軍侵華時,儀鑾殿被火災焚毀,重建的宮殿改名為佛照樓。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袁世凱將此樓改名為懷仁堂,並在此接見外賓、接受元旦朝賀等。北洋政府結束後,懷仁堂在長期閒置中,偶爾也成為北平市政府牽頭舉辦集體婚禮的場地。時代贈嬗替,荒廢的懷仁堂這次將作為主會場承擔起共商國是的重任。由此,佈置懷仁堂的工作便成為籌備會秘書處的主要工作之一。
  曾為北平和平解放標注過需保護文物古跡地址的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被大會籌備組聘請為主持設計改造懷仁堂的負責人。梁思成說,懷仁堂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會場,在清末,它正面是正殿,左右是配殿,朝北是一座戲臺,四者圍成一個四合院子。按照北平舊習慣,在堂會唱戲時要在院子裏搭個天棚,袁世凱時代也用這種方法,以鋼鐵為架,搭起一座永久性的「天棚」來,但是它在設計上並不是很美觀。這座「天棚」的修建至少在35年以上,因為時間久了,上面的一部分雖好,但地板已開始朽壞,內部也有許多不適用的地方,尤其是不適於這次大會之用。為了保證有史以來第一次屬於人民的政治協商會議能順利召開,由梁思成領銜,徐悲鴻、葉淺予、張仃、鐘靈等人共同參與設計,開始了對懷仁堂的改造工作。全部建築工程則由公興順營造廠承包。
  在懷仁堂設計改造時,首要的問題是座位問題。按照大會的情況和代表人數,原定座位為722個,最少700個,但這在佈置上是一件頗費周折的事;另外,因為大會的重要性,代表們不僅要坐聽,還要伏案寫東西,同時還要顧及代表在任何座位上都能看見主席臺上發言的人。於是決定把主席臺改成圓形(舊的拆除),會場座位也按弧形來排列,這樣能使每一位與會代表都能正對著發言的人。主席臺本來可以略小一點,但考慮到以後可能還要作演出和晚會之用,至少可以扭秧歌和演平劇,所以籌備會方面要求主席臺的面積稍大一些。
  但主席臺的面積大了,底下座位所占的面積就小了。經過多次研討,終於定出了座位的排列方法,即代表團分四排排列,中間空出三條過道,中間兩排的座位每排坐8個人,旁邊兩排的座位因為配殿和柱子的關係,不能做到每排座位數目一致,最多的每排14個,少的只有3個。最終,會場能容納參會人員692人。
  在設計工作中還有一個重要之點,就是對地面進行了改造。懷仁堂的地面本來是平的,後面的人看不見前面的主席臺。這次修改,將地面分成了四層,後面的高度與正殿取平,前面的比後面的低,隨著弧形座位的排列形成弧形的四層臺階,這樣就能保證坐在後面的代表在視線上不受阻。除此之外,為了保證足夠的活動空間,每個座位前後的距離設定為1.15米。為了減輕代表們的疲勞,椅子也是特別設計的,寬達58釐米以上。同時為了保持會場內的安靜,每個椅子腿下都釘有橡皮墊。桌子下麵還另安一層擱檔的複板,但複板與桌面間的距離並不大,這一設計能夠讓與會代表坐下以後可以把腿蹺起來休息。
  除此之外,禮堂內部環境也作了優化。在「天棚」間的高窗下,原來有很多難看的電線、汽管等,為了隱藏它們,在上面安裝了一個架子。為了與宮殿部分配合,架子的框被油成了紅色。會場內的蒙布用的是米色,上畫青綠點金彩花圖案。會場內外,除部分舊的宮殿外,牆壁上也一律塗飾米黃色,座位、主席臺等則用楠木色。主席臺原為戲臺,現在改建成了半圓形臺,臺上另外高起一個小臺,上面可坐九人(主席團),小台下為發言臺,兩旁為記錄席。小臺和周圍的臺階都是活動的,如果把它們完全拆除,則成為一個半圓形的舞臺。主席臺後面用淺藍及橙黃色的綢子做成有折紋的背幕,橙黃色在中,中掛大會會徽,會徽兩旁懸掛有孫中山和毛澤東的畫像。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第一次在會議上被正式使用。
  會場內的光線也很重要。會場內,燈光一律採用太陽燈,會場四周都用太陽燈連綴成一條圓線,主席臺上面也安裝了隱蔽的太陽燈。這樣的燈光設備可以使整個會場的光線均勻而柔和,沒有大的影子和刺目現象。會場在東、北、西三面高窗上還各裝了四臺抽風機作為會場的通風設備,為的是能保持會場中適宜的溫度和新鮮的空氣。
  對於會場的設計,每位代表都感到非常滿意。
  解決開會時聲音迴響問題
  懷仁堂改造工程完工後,其內部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解決開會時聲音迴響的問題。
  其實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召開時,會議的音響問題就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但因為那次參加會議的人數少,也就沒有太強求,勉強應對過去了。但這次人數多,音響不能再出問題。為此,周恩來給軍委通信部部長王淨打電話,要求他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好音響問題,因為「政協會議的內容再好,但大家聽不見你在講什麼,這個會議就是個失敗的會議」。因為音響問題或因聲音聽不清楚而影響會議,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王淨接到周恩來的指示後,立即將任務交給了傅英豪和他的夫人唐旦。他們都是清華大學電機系無線電專業畢業的學生,曾被周恩來派到延安創建新華廣播電臺,從那時起就一直在王淨領導下工作。
  傅英豪和唐旦雖然是無線電方面的專家,但在處理懷仁堂會場迴響問題上也還是費盡了腦筋,一連幾天都試驗不成功。就在一籌莫展之際,有人提議:「能不能化整為零?」這句話啟發了傅英豪。
  在懷仁堂這麼大的空間裏開會,必須使用擴音器,但擴音器不管放在左、右、頭頂還是後部,會場內都有回音。受到「化整為零」的啟發,傅英豪將懷仁堂分為相等的九份,每一份上方吊一個喇叭。經過這樣的處理之後,不管處在懷仁堂的娜個位置,回音幾乎都感覺不出來了。王淨如釋重負,周恩來對此也很滿意。
  幾張「紙片」記錄會議進程
  當我們再次翻閱這本70多年前的會議《代表手冊》時,發現裏面還夾有十幾張發黃的「紙片」。這些「紙片」是當年會議進程的真實記錄,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會務組為這次會議所做的種種努力。
  9月21日會議開幕後,9月22日上午,會議秘書處發放了當天下午召開全體會議第二次
  會議的通知。此通知為紙質,縱27釐米,橫18釐米,豎行鉛字列印,專用套紅「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用箋」,落款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秘書處」。自此以後,所發《通知》使用的都是這一名稱。通知發給參會代表每人一份。還是在同一天,秘書處還將第二天也就是9月23日的開會通知也發到了各位代表的手中。
  9月23日,秘書處發放了關於24日下午召開第四天會議的通知。24日,秘書處下發了關於25日上午舉行「政協會議組織法草案整理委員會會議」的通知。25日,秘書處下發了「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通知。26日,秘書處下發了27日下午召開第六天會議的通知。
  27日下午3時,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全體代表會議。會議一致通過了四個議案: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於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為北京;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西元紀年,本年為1949年;三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確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紅底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會議還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
  28日,會議休會一天。這一天,秘書處下發了29日下午2時召開第七天會議的通知。但在9月29日卻出現了突發情況,會議要推遲一個小時召開,為此,秘書處緊急下發了關於第七天會議時間變更的通知。因會議推遲一小時而下發一次正式通知,可見會務組組織工作的嚴格。在29日這天的大會上,通過了四個重要檔:一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二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全體委員的名額》,三是《關於選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規定》,四是《主席團常務委員會關於代表提案審查報告》。會議還一致通過,由即將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致電聯合國,聲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業已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所選舉之中央人民政府為唯一能代表中國人民的政府,並否認廣州國民黨政府所派聯合國會議所有代表的代表資格。當晚,大會主席團會議還決定:全國機關、學校、工廠、部隊除因執行不能休假的任務必須照常工作者外,一律於10月1日、2日、3日放假3天,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這也是新中國的第一個國慶假日。
  會議第八天,也就是1949年9月30日的會議日程,是選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選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全體委員;討論和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舉行閉幕式。為了使會議進行得順利流暢,秘書處專門給擔任監票人的代表發了預演的通知。同時,與會代表也於9月29日收到了9月30日下午2時半在中南海懷仁堂參會的通知。
  在大會進行時,為了便於瞭解每位參會代表的具體情況,同時也為保存更多的檔案資料,大會秘書處還讓代表們填了一些表。
  一是填寫一份《代表簡歷表》。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秘書處印製的《代表簡歷表》,紙質,縱26.5釐米,橫19.5釐米。封面設計白底紅字,上方印有大紅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下方分三行印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簡歷表」和「一九四九年月日填」等字樣,最下邊則分兩行印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秘書處制」「編號:字型大小」。
  《代表簡歷表》共有兩頁,第一頁主要包括姓名、別名或筆名、性別、年齡、民族、籍貫、代表單位、現任職務、學歷、著作(出版處所及日期)、永久通訊處及電報(掛號)、暫時通訊處(宿舍、辦公)及電話等項內容。右上角是足夠貼兩寸大小照片的「貼照片處」。第二頁只有經歷和備註兩項,經歷包括社會職業和政治活動經歷。簡歷表很簡單,除了一般的個人自然情況外,主要反映的是代表單位、現任職務、學歷和著作等情況。「社會職業及其政治活動」一項,則凸顯了政治協商會議代表的特色。
  與《代表簡歷表》一起下發的,還有一份《填表說明〉〉:「一、本表請於九月二十五日以前填就,由各單位聯絡代表匯交懷仁堂聯合辦公室劉兆倫同志親收。二、像(相)片已由本處備妥,於本表交回後,負責貼上。三、請用毛筆或鋼筆填寫清楚。秘書處。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二日。」鈴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秘書處」。《填表說明》文字不多,何時填完、交到何處、交給何人、照片何人負責、用何筆填寫,說得很清楚。其中所說由聯合辦公室負責貼的照片,應是9月2日下午在北京飯店新聞處攝影室所拍代表的標準像。這些照片既用於代表證,也用於簡歷表,後來的《紀念刊》使用的也都是這些照片。
  代表們要填寫的另一個表,是《會議代表大會發言要點登記表》。登記表主要有代表座位號數、姓名、會議名稱、會議日期和發言要點等項內容。填寫這張表,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全體會議發言的有序進行。參會代表600多人,每位代表都希望能在大會上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意見,但會期只有10天,全體會議只有8次,不可能做到人人都能在大會上發言。為保證大會有序進行,需要事先有一個發言要點的填寫與申請。另一方面,有些經執行主席同意臨時決定發言的代表,事先並沒有正式文稿,會後填寫發言要點有利於記錄和瞭解代表的主要意見,也有利於留檔保存。表後還作了「請在發言前後寫好交服務員送主席臺」的附注。據載,在8天有全體代表參加的大會上,共有104名代表作了發言,表達了對會議召開的真心擁護,發表了對各項議題的意見,使會議成為一次真正民主的大會。
  回看這次會議留下的種種「足跡」,我們能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了這次會議的召開付出了怎樣的心血;他們對每一位代表的尊重、對每一個細節的精益求精,其實都是對這次會議的致敬!這次會議在新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凡的意義,它不僅標誌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度的正式誕生、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組織上的形成,也完成了建立新中國的偉大使命,揭開了新中國歷史的第一頁,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朱彥 樹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