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澳門優勢用行動落實三中全會《決定》

陳觀生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決定》涵蓋十五個部分、六十條,提出逾三百項改革舉措。其中,提到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支持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
  從《決定》看澳門發展方向
  歷屆三中全會均承載著制定全國性、長期性重大經濟改革政策的任務,其議題、決定、舉措、信號,是市場研判國家在未來五到十年經濟金融領域施政導向和工作重點的關鍵依據。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15大項共60條重要部署,涉及經濟、政治、法律、民生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強調「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將成爲我國未來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澳門處於國家雙循環「交匯地」,國家在高水準對外開放領域的戰略佈局和政策導向對指導澳門下階段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次《決定》在「優化區域開放佈局」一節中明確提出,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同時,在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方面,更加聚焦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綜合來看,港澳在國家高水準開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正在進一步體現。
  《決定》提到,要更好發揮「一國兩制」機制,支持港澳打造國際高端人才聚集的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在改革開放的前四十年,港澳對內地所能發揮的作用是予以充分肯定的,正如習主席在會見港澳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訪問團時道出,港澳對內地改革開放起到投資興業的龍頭作用、市場經濟的示範作用、體制改革的助推作用、雙向開放的橋樑作用、先行先試的試點作用和城市管理的借鑒作用。
  在助力國家對外高水準開放當中,港澳都分別擔任著「超級聯繫人」與「精準聯繫人」角色,澳門的「中葡平臺」更是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在國際關係上的推進器和穩定器,二十餘年來在經貿、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決定》提到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支撐,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雖然新冠疫情後國家對國際高端人才來華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優惠和便利條件,但港澳地區在生活習慣、資訊溝通、資金流通和教育環境等與國際更為接軌,對吸引國際高端人才聚集更有優勢。而本澳的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多所高等院校,以及針對四大產業發展的《人才引進制度》正在不斷改進中,在澳外籍人員往來深合區的便利措施的落實,都對澳門在促進國際人文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望未來,隨著國家對外開放工作朝向制度型、高水準開放邁進,國內國際規則、制度、標準、文化的「軟連接」將日益重要,澳門具有國家賦予的「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定位,可以把握國家延續對外開放積極態勢的機遇,以粵澳共建橫琴深合區爲抓手,推進大灣區在機制體制銜接上形成更多創新示範成果,以中葡平臺建設爲抓手,助力國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朋友圈建設,助力強化與中亞、東盟、歐洲地區的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
  發揮澳門獨特優勢
  正如四十多年前發起的一場浩瀚的改革開放最初是從珠三角地區蓬勃起來,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同樣會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先行示範區。
  縱觀全球,頂級的城市群都分佈在灣區,都具有共同特點:高集聚性,對內聯繫密切,對外高度開放。澳門目前便正正擁有這些能發展成世界頂級城市的特點。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澳門擁有對外高度開放及低稅制的優勢,同時又密切聯繫著大灣區內9個內地城市。對比起香港、深圳、廣州等其他三個核心城市,由於獨特的歷史背景,以及和諧的社會文化底蘊,讓澳門在大灣區城市群內,可以充分發揮平臺作用,做好內地與葡語國家的產品供需對接,並與「一帶一路」相連,形成別樹一幟的優勢。
  一是獨特的歷史背景成就葡語平臺地位。基於葡萄牙文化在澳門的悠久歷史,澳門與葡語國家的關係相對密切,有相似的語言和法律制度,更是目前世上唯一同時以中文和葡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地方。作為東西方溝通的橋樑,澳門能精準聯繫內地與葡語系及歐盟國家,推動雙邊及多邊貿易投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便利之門,也為國際投資者來華貿易提供穩妥的踏板。
  憑藉澳門與葡語系國家的良好關係,並在中葡雙語人材的輔助下,目前,澳門與葡語國家之間已經擁有雙向開放的平臺優勢和資源優勢,包括中葡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合作發展基金、會展中心、葡語系國家人民幣清算中心等,能為內地企業與葡語國家之間的貿易投資、產業及區域合作、人文及科技交流等活動提供語言、金融、法律、資訊等專業服務,可聯手內地開拓葡語和其他拉美、非洲國家市場。
  二是和諧的社會文化底蘊孕育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定位。澳門擁有為數眾多的世界文化遺產景點。在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令澳門得以向世界進一步展現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面貌。四百多年來中西建築、藝術、宗教、美食、社區等文化在澳門交匯融合,多元共存,令澳門沉澱出和諧的社會文化底蘊、民間氛圍包容友善。亦因如此,讓澳門產生了中西節慶並存的文化,既有農曆新年、土地誕、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慶,也有復活節、花地瑪聖像巡遊、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同時每年都舉辦多項大型的國際盛事,令澳門擁有豐富多元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
  回歸後,在博彩業蓬勃發展的帶動下,與旅遊相關的酒店業、文化娛樂業、博覽及會展業等都正在快速增長,令澳門的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也日益彰顯。
  三是多元的僑眷網絡便利開拓東盟市場。澳門歷來都是許多東南亞僑眷聚居之地,因而擁有龐大的歸僑僑眷網絡。上世紀中葉,部分東南亞國家政治不穩,在當地經商的華僑紛紛遷居澳門。隨著原居地的政治環境改善,這些華僑及僑眷恢復了與當地社會的聯繫,對當地經濟發展情況有一定瞭解,加上他們懂得當地語言,易於理解及辦理當地政府各項行政手續。因此,澳門居民中的歸僑及其僑眷網絡,令澳門在參與東盟國家的投資發展方面具有獨特優勢。
  大灣區內有七千萬人口,五點六萬平方公里。除了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外,還有廣州及深圳兩個廣東省GDP位居一二的重要城市,外加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構成了中國南方開放度和經濟活力最強的城市群。香港、澳門服務業相對較為發達,而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因此,大灣區內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經濟互補性強。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十萬億元,澳門置身如此龐大的經濟體內,發展潛力無限、機遇處處。
  推動澳門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
  推動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強大動力。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生産關係反作用於生産力,生産關係必須與生産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産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高端人才」和「對外開放」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推動現代化建設和培養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關鍵。長期以來,在我國大力支持下,澳門作為國家持續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一環,充分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在「對接內地,聯通世界」過程中扮演重要橋樑紐帶角色。
  夏寶龍主任勉勵社會各界齊心把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擦得更亮。是次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鮮明指出澳門未來發展策略定位,為澳門今後發展提供重要指引及指明清晰方向。未來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要用行動貫徹落實三中全會精神,為助力國家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澳門力量。
  首先是深化規則對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深化改革和高水準開放的前沿陣地,經濟總量已連續三十五年居全國首位。特區政府和業界堅持以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為目標導向,在不抵觸國家長遠發展利益的前提下,透過與粵港兩地深化合作,一方面持續擴大粵港澳大灣區民事、商事的對外開放程度,讓區內資源要素流動尤其是高端人才方面創造更便利條件。另一方面,依託「雙循環」交匯點優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葡語系國家等地開展廣泛交流與合作,並就「綠色金融」、「人工智慧」等發展重大議題共同探討和制定行業標準。通過有關舉措,有利大灣區營造高水準對外開放的市場環境,有助於加快區內前沿創新知識傳導、技術共用、科研轉化和場景應用的速度,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援。
  其次是加強招商引資,充當超級聯繫人角色。今年以來,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和業界共同發力,積極開展一系列會議展覽和招商引資活動,取得喜人的成績。未來要以「會展+招商」作為主要切入點,緊密圍繞「四新」產業舉辦國際性會展項目,吸引更多先進的企業到大灣區尋求商機,致力解決供應和需求兩端的痛點,為企業「走出去」、「引進來」充當超級聯繫人角色,將為未來大灣區產生高附加值產業、吸引國際投資、提升綜合競爭力和高水準就業等方面帶來正面溢出效應。
  其三,改善澳門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多元發展。產業單一是澳門經濟的核心問題,適度多元是澳門經濟結構轉型的發展方向。目前,澳門已經設立了四個重點實驗室,分別在中醫藥、積體電路、生物醫藥、月球與行星科學等都有一定科研基礎。澳門可以好好利用這些已有的科研平臺,聯繫整合國內外創新資源,從科創產業中尋求新經濟動力。
  另外,人是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力量。要用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按照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求,從完善工作機制保障、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加強收入分配激勵等方面著力,進一步培厚人才成長土壤,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為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