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偉大的抗日戰爭勝利日。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惑,為什麼不是8月15日?1945年的這一天中午12時,日本裕仁天皇以「終戰詔書」形式宣佈無條件投降。
更有人會疑惑,為什麼不是9月2日?1945年的這一天,在美國「密蘇裏」號巡洋艦上,日本政府代表在投降書上簽字,日本無條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國政府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確認。9月2日和9月3日就隔一天,二者到底有什麼差別?
那麼,為什麼抗戰勝利日要設在9月3日,而非8月15日和9月2日?
首先,這是一個有無國際性的法律根據的問題。
1945年8月10日晚,延安清涼山上的新華通訊社接到英國路透社的消息:日本向同盟國乞降。新華社的窯洞裏一片沸騰,他們立即將這一勝利的消息報告給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
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英勇頑強的浴血奮戰,終於迎來了抗戰勝利的曙光。
四天後,日本照會中、蘇、美、英四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早晨7時整,經中美英蘇四國政府磋商約定,從四國首都重慶、華盛頓、倫敦、莫斯科,通過無線電廣播用漢、英、俄語向戰場上的海陸空部隊、向世界各國公告:日本政府已正式無條件投降!
當天中午,裕仁天皇過電臺廣播向日本民眾宣讀了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的《終戰詔書》,這一廣播又被稱為「玉音放送」。很多日本人杵在收音機旁邊,聽著裕仁難懂的方言哭了起來,有的人甚至剖腹自殺。這一天,成了日本人的「終戰紀念日」。
天皇宣佈終戰了,但法理意義還不夠。如今,你去租個房子都要跟房東簽一份合同,好讓雙方都有一份法律上的保障。日本投降這麼重大的事情,怎麼可以只用廣播宣讀詔書的形式來確定你投降了?
更何況,天皇在詔書中壓根就沒提「投降」這兩個字。
「玉音放送」傳遞了日本戰敗的信號,宣告了向世界投降的事實。但是,這份由日本時任首相鈴木貫太郎主持起草的詔書,美其名曰《終戰詔書》,而不是《投降詔書》,就是意在模糊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本質,規避各種戰爭責任。詔書的措辭也在儘量打馬虎眼,好像日本只是在終結一場大家都有責任的戰爭,而不是一場由日本蓄意發動的對各國的侵略戰爭。
到了這個時候,還在費盡心機玩這種文字遊戲,真為人所不齒。
總而言之,《終戰詔書》並沒有在法律上履行完所有程式,也沒有進行受降儀式,所以這一天只是宣告戰爭暫時結束。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要求,須等到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方可宣佈「戰勝日本日」。
裕仁天皇的《終戰詔書》不是正式的法律檔,所以戰爭在「玉音放送」之後並沒有完全停止。
8月16日,裕仁天皇向日軍發出停戰令,但許多侵華日軍並沒有放下武器。關東軍是其中最為頑固的一部,儘管已經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而在日本北海道的最北端,再往北幾十公里處,有一座名為樺太的島嶼。這裏是日本與蘇聯軍隊交火的地方,雙方打到了8月22日。
該走的程式還得走,1945年8月21日,湘黔交界處的芷江城裏,日本投降代表、駐華日軍副參謀長今井武夫前來與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及美軍有關人員舉行洽降會談。中國戰區分為16個受降區接受日軍投降,南京作為中國戰區總受降儀式舉辦地點。
1945年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代表、外務大臣重光葵及軍方代表、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海軍戰列艦密蘇裏號的甲板上,簽字向中國等同盟國無條件投降,並由徐永昌代表中國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確認。目前,《日本投降書》收錄於1946年《美國法規大全》(United States Statue at Large)第59冊與1952年《聯合國條約集》(United Nations Treaty Series)第139冊中,具有國際法上的條約效力。
9月3日,中國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3天,並從第二年開始以每年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按理說,9月2日這一天同盟國都拿到了具備國際性的法律根據的日本投降書,為何我國沒將這一天定為抗戰勝利日?
在國際上,同盟國以9月3日(美國日期為9月2日)為勝利日,即聯合國各國一致慶祝在太平洋戰爭戰勝日本的勝利紀念日,作為盟國之一的中國與之相應,也是合情合理。
有人猜測,抗戰紀念日沒定在9月2日是時差問題,但簽署時間為東京時間9點左右,與中國是同一天。還有人推測是當時政令主要靠報紙發佈,等到第二天出刊才能慶祝,這也是無稽之談,當時廣播在中國很常見。
實際情況是,日本簽字投降於9月3日才算正式生效。至此,才算真正從法律意義上確定了日本投降,同時也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
1945年9月3日,當勝利的消息傳來,舉國歡騰。國民政府宣佈全國放假一日,舉國懸旗慶祝,紀念活動持續了三天。國民政府頒佈法令,廢止不適合戰爭結束後的戰時法規,實際上這就是宣佈抗日戰爭時期最終結束。
同一天,延安新華社報導:「昨日日寇已在東京簽字投降,邊區為慶祝抗戰勝利,特決定各機關、團體、學校、部隊於三、四、五日放假三天,以資慶祝。並聞將於五日舉行群眾慶祝大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之初的1949年底,政務院將8月15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但是,《終戰詔書》畢竟只是一個沒有「投降」字眼的「詔書」,不是國際協定的法律檔,為了慎重起見,政務院在1951年8月13日發佈通告:「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佈的統一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曾以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政府簽字於投降條約以後,故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九月三日」。
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70號《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發佈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修訂發佈)中發佈的有關抗日的紀念日有「七七抗戰紀念日、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九一八紀念日」。這是中國政府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了抗日戰爭紀念日。
2014年,中國以國家立法的形式通過決議,確定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2015年9月3日,中國首次舉行勝利日大閱兵,慶祝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但是,中國臺灣和韓國的抗戰勝利日卻不是9月3日。
先來說中國臺灣。
本來,兩岸的「抗戰勝利紀念日」都不約而同地定在了9月3日,但不久之後,中國臺灣將「抗戰勝利紀念日」的名稱改為「軍人節」。
國民黨政府遷臺初期,軍方有很多紀念節日,有12月12日的紀念在西安事變中殉難的憲兵——憲兵節;7月7日的紀念七七事變英勇抗日的陸軍——陸軍節;有8月14日的紀念中國空軍在杭州上空重創日軍的空軍節等等。
1955年,國民黨政府為了統一中國臺灣軍方五花八門的各軍種節日,遂將9月3日的「抗戰勝利紀念日」改為「軍人節」沿用至今。不過,國民黨在中國臺灣下臺後,九三軍人節也逐漸與抗戰勝利脫鉤。
1945年10日25日,中國臺灣地區的日本受降儀式在臺北舉行,因此,這一天被定為光復節,意味著日本在中國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徹底結束,也成了中國臺灣地區的抗戰勝利日。
再來說說韓國。日本在《日本投降書》上宣佈向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新西蘭(按各同盟國代表依序簽署的順序)這九個國家投降,並沒有向韓國宣佈投降。那時,韓國早已被日本吞併,所以在朝鮮半島,人們慶祝的不是終戰,而是獨立和解放,韓國終於可以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了。
也正因為如此,9月3日生效的《日本投降書》跟韓國沒什麼關係,同時也因為韓國是日本的完全殖民地,8月15日終戰後,韓國就已經開始光復了,所以8月15日作為紀念日更合適。現在,朝鮮將這一天定為「祖國解放日」,韓國則稱這一天為「光復節」。每年的這一天,韓國和朝鮮都會舉行相應的紀念活動。
79年過去,曾經的苦難已遠去,但我們不能忘,也不敢忘。
這個迎接勝利的日子——9月3日,我們永遠不要忘。
(徐飛/文)
中華大地